中華武術通史:第三卷:清末至民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434427
- 條形碼:9787564434427 ; 978-7-5644-3442-7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武術通史:第三卷:清末至民國 本書特色
《中華武術通史》被列為202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項目,由史學泰斗和武林耆宿把關,開創多卷本武術通史先河,開創多院校學者共同編撰單項運動通史先河,史料詳實,視角宏大,筆觸嚴謹,縱向呈現了中華武術發展、傳承、交流、成熟、演進的歷史文化進程,橫向展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武術方面的民族文化交融、國際交流和演進。叢書精裝典藏,裝幀雅致,布紋封面,多處燙金,版式疏朗,文字清晰,閱讀體驗佳。
202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項目史料詳實,視角宏大,筆觸嚴謹。
上古至今,展現武術發展歷程。
文精貌妍,宜讀宜藏。
中華武術通史:第三卷:清末至民國 內容簡介
《中華武術通史》以詳實、準確的史料為依托,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嚴謹的學術筆觸,詳細介紹了從商周建立的上古時期到2019年中華武術的發展歷程,縱向呈現了中華武術發展、傳承、交流、成熟、演進的歷史文化進程,橫向展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武術方面的民族文化交融、國際交流和演進。
**卷介紹了商建立至宋建立,武術**次從捕食和軍事戰爭中分離出來,成為集德性、審美、禮儀、教育功用為一體的人本精神載體。第二卷自宋建立至義和團運動興起,武術的發展在多民族、鄰近國家交流中不斷完善,中國武術與中國哲學高度融合,中國武術理論體系基本形成。第三卷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武術人才輩出,是由個人防衛的實用格斗術向現代體育轉變關鍵期。第四卷、第五卷立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中國武術發展。以1982年12月**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為節點,從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學校武術、武術國際化交流等方面總結經驗,探索中華武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華武術通史:第三卷:清末至民國 目錄
**卷
緒 論 / 1
**章 史前文化時期的武術前形態 / 9
**節 部族戰爭中武術兵刃的發源 / 10
第二節 文明早期的禮制化武術兵器 / 13
第三節 上古軍事文化誕育的武舞形態 / 16
第二章 商周之際武術的發軔 / 19
**節 征伐戰爭中的軍事武術 / 19
第二節 人文化的武術兵器 / 23
第三節 武術禮器與武舞祭儀 / 34
第四節 武術教育與訓練文化 / 40
第五節 政治和祭祀中的武術思想 / 45
第三章 春秋戰國武術文化的興起 / 50
**節 科技進步推動的武術兵器技藝革新 / 50
第二節 習武階層下移催生的武術群體 / 67
第三節 兵器創新催生的武術文化 / 73
第四節 諸子思想誕育的武術理論 / 83
第四章 秦漢王朝秩序下武術的成熟 / 93
**節 冶金技術進步下的武術兵器發展 / 94
第二節 中原王朝與游牧政權戰爭催生的武術 / 114
第三節 皇帝集權統治下的武術江湖 / 121
第四節 尚武風氣誕育的技擊格斗與演武文化 / 131
第五節 儒道法哲學影響下的武術文化思想 / 158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武術的多樣化發展 / 175
**節 戰爭與技術進步推動的武術器械發展 / 176
第二節 多民族文化誕育的武術群體 / 194
第三節 多民族文化誕育的徒手技擊文化 / 211
第四節 多元宗教文化影響下的武術文化與思想 / 217
第六章 隋唐五代多元王朝體系中的武術創造 / 231
**節 科技進步催生的武術兵器技術 / 232
第二節 武舉制推動下的武術發展 / 249
第三節 民族大融合下的武術格斗與表演 / 257
第四節 城市國家誕育的武俠文化與武術游藝 / 270
第五節 儒釋道三教并立誕育的武術思想與文化 / 279
大事記 / 288
索 引 / 293
參考文獻 / 296
第二卷
緒論/1
**章 逐漸成熟的宋代武術/6
**節 軍陣槍、刀、棍諸技的發展/7
第二節 文武并舉的武舉與武學/25
第三節 民間及城市結社中的武術組織/48
第四節 "套子"初現的武術套路雛形/61
第五節 "露臺爭交"的相撲、拳棒擂臺競賽/69
第六節 以姓氏命名的民間槍法出現/81
第七節《角力記》/86
第二章 民族融合下的遼、西夏、金、元武術/97
**節 兵民合一的武化社會/98
第二節 廣泛開展的弓射活動/104
第三節 民族融合下的多樣兵器/109
第四節 徒手較技的角抵(相撲)/125
第五節 宣示正統的金朝武舉/132
第三章 體系完備的明代武術/139
**節 文武并舉、談兵論劍尚武之風/140
第二節 武舉及武學的完備/147
第三節"舞對合彀"的軍陣武藝/154
第四節 蓬勃開展的民間武術/164
第五節 武術典型拳種及流派/181
第六節 我國武術體系的基本形成/209
第七節 武術典籍文獻/230
第八節 中、日、朝武技交流/245
第四章 枝繁葉茂的清代武術/258
**節 服務"國之大事"的軍事武術/259
第二節 暗流涌動的秘密結社武術/273
第三節 技法紛呈的武術拳種/291
第四節 內涵豐富的武術文化/330
第五節 日趨完善的武術理論/348
大事記/362
索 引/367
參考文獻/369
第三卷
緒 論 / 1
**章 清末的社會變革對民國時期武術的影響 / 4
**節 清末民間習武群體生態概覽 / 4
第二節 民間習武與義和團運動 / 9
第三節 武舉制的終結和新式武術的萌芽 / 25
第四節 《中國之武士道》及其對武術的影響 / 30
第五節 清末民間武術社團的復蘇 / 37
第六節 精武體育會的創辦始末及其影響 / 40
第七節 清末民初武術拳種流派的發展脈絡及特征 / 51
第二章 民國初年武術的勃興 / 68
**節 西式教育的興起和武術進入學校 / 68
第二節 馬良與“中華新武術” / 76
第三節 “中華新武術”的影響與衰微 / 87
第四節 軍國民主義教育與武術 / 93
第五節 精武體育會的傳播 / 106
第六節 北京體育研究社的創建及其影響 / 112
第三章 民國中期的武術運動 / 117
**節 中央國術館的創建 / 117
第二節 中央國術館及其全國分支機構概況 / 122
第三節 中央國術館及其全國分支機構教學活動的開展 / 132
第四節 中央國術館兩次國術考試 / 140
第五節 浙江國術游藝大會與上海國術擂臺比賽 / 150
第六節 中央國術館及各地方國術館的學術研究 / 157
第七節 中央國術館的國際交流 / 166
第八節 土洋體育之爭 / 171
第四章 全面抗戰與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武術運動 / 178
**節 近代武術運動與軍事人才培養 / 179
第二節 解放區武術運動的開展 / 190
第三節 抗戰勝利后民間習武組織與拳種流派傳承 / 195
第四節 近代武俠小說的盛行 / 202
第五節 民國時期武術體育化的歷程 / 213
大事記 / 219
索 引 / 224
參考文獻 / 226
第四卷
緒 論 / 1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武術發展 / 3
**節 武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3
第二節 1953 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的舉辦 / 14
第三節 武術套路競賽的舉辦及對抗運動的開展 / 29
第四節 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探索及新套路的編創 / 36
第五節 學校武術教學的初步開展 / 44
第六節 武術科研活動的開展 / 53
第七節 武術性質問題的討論及武術學術研究的開展 / 63
第八節 顧留馨越南授拳 / 74
第二章 中國武術協會成立后的武術探索與創新 / 76
**節 適宜的武術事業發展環境 / 77
第二節 太極拳纏絲勁大討論 / 78
第三節 武術競賽的積極探索 / 87
第四節 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 / 98
第五節 武術教材的編寫及武術學術活動的開展 / 106
第六節 中國武術的對外交往 / 115
第三章 中華武術的曲折發展 / 117
**節 武術發展的艱難處境 / 117
第二節 武術姓“武”還是姓“舞”的爭論 / 119
第三節 武術訓練和競賽活動的開展 / 121
第四節 風雨飄搖中的學校武術教育 / 130
第五節 停滯但不停止的群眾武術活動 / 135
第六節 武術的對外交往活動 / 148
第四章 中華武術的全面恢復 / 156
**節 武術界的撥亂反正 / 157
第二節 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的舉辦及武術遺產挖掘、
整理工作的啟動 / 159
第三節 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 / 169
第四節 武術教育與武術科研的逐步恢復 / 181
第五節 武術專業雜志的創辦 / 192
第六節 電影《少林寺》的拍攝 / 200
第七節 逐步走向世界的武術 / 204
第五章 **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開啟武術新征程 / 208
附 錄 中華武術海外傳播的典型案例
——李小龍與截拳道 / 213
大事記 / 227
索 引 / 235
參考文獻 / 236
第五卷
緒 論 / 1
**章 武術事業的百廢俱興 / 6
**節 武術管理工作全面開展 / 7
第二節 競技武術體系日臻完善 / 21
第三節 武術文化遺產挖掘整理 / 35
第四節 學校武術教育扎實推進 / 47
第五節 武術科學研究日益活躍 / 56
第六節 中國武術開始走向世界 / 70
第二章 武術事業的全面深化 / 94
**節 統籌規劃引領武術發展 / 95
第二節 競技武術全面穩定提高 / 110
第三節 傳統武術有效推廣普及 / 121
第四節 學校武術教育碩果累累 / 133
第五節 武術科研成果層出不窮 / 142
第六節 武術國際推廣穩步前行 / 153
第三章 武術事業的蓬勃發展 / 173
**節 武術產業探索有序展開 / 174
第二節 競技武術運動日趨成熟 / 186
第三節 傳統武術服務大眾健身 / 201
第四節 學校武術突出內容創新 / 216
第五節 武術科研服務時代需求 / 225
第六節 武術國際化步伐加快前行 / 234
第四章 新時代武術事業的革新突破 / 245
**節 國家戰略引領武術事業發展 / 246
第二節 競技武術繼續向奧運會進軍 / 264
第三節 傳統武術突出民族文化底色 / 279
第四節 學校武術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 297
第五節 武術科研各個領域全面開花 / 313
第六節 武術國際化迅速向多元發展 / 331
大事記 / 340
索 引 / 352
參考文獻 / 353
展開全部
中華武術通史:第三卷:清末至民國 作者簡介
崔樂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首位體育史專業博士學位獲得者。出版《中國武術史》《中國體育通史》《體育史話》等學術專著60余部,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國家體育總局項目16項。
馬學智,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級武術裁判。編寫《跟專家練——散手》《自衛防身教程》《擒拿格斗》《少林三大名拳》《通臂拳》等教材或專著,參編《習武練功五百問》《中國武術教程》《中國武術百科全書》等教材。參加了奧運會、青奧會、世錦賽、世界杯等賽事的裁判及競賽組織工作。多次擔任國際武聯主辦晉升國際級裁判員和中國武協主辦晉升國家級裁判員培訓考試的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