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讓孩子不上火 不發炎 發育好
-
>
孩子必看的世界經典寓言故事100
-
>
協和懷孕大百科
-
>
張素芳小兒推拿技法圖譜/漢竹
-
>
從小讀到大
-
>
一學就會的宋氏小兒推拿
-
>
DK新一代嬰幼兒護理養育大全
從出生到2歲:寶寶成長黃金期養育簡明指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20589
- 條形碼:9787512720589 ; 978-7-5127-205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出生到2歲:寶寶成長黃金期養育簡明指導 本書特色
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力作 圖解式講述0~2歲寶寶生長發育黃金期 輕松掌握育兒關鍵,成就寶寶*佳人生開端
從出生到2歲:寶寶成長黃金期養育簡明指導 內容簡介
本書是鮑秀蘭教授多年研究和實踐的成果。鮑教授認為,0~3歲是孩子擁有*佳人生開端的關鍵時期,但是2歲之內則是孩子擁有*佳人生開端的飛躍黃金期,所以在孩子2歲之前家長不要錯過任何一個讓孩子心智發展飛躍的機會。書稿按照寶寶生長發育的特點,按照不同黃金節點給予廣大家長有關孩子2歲之前心智發展黃金期*科學、權威和具體的指導,幫助家長了解孩子每個黃金期的特點,并得到好的發展,讓孩子能夠擁有*佳的人生開端。
從出生到2歲:寶寶成長黃金期養育簡明指導 目錄
目 錄
第1章 大腦正常發育是寶寶實現人生
飛躍的關鍵
大腦的發育過程 / 002
寶寶生長發育中的關鍵期 / 003
環境和遺傳在兒童智力發育中的作用 / 004
0~3歲早期發展的五大保護性因素 / 005
早期教育和干預的效果顯著 / 006
窒息兒和早產兒早期干預研究成果 / 008
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 / 010
第2章 讀懂孩子的身心發育規律
嬰幼兒動作發育規律 / 016
嬰幼兒感知覺發育規律 / 018
嬰幼兒語言發育規律 / 023
嬰幼兒學習的發展 / 024
嬰幼兒注意的發展 / 026
嬰幼兒記憶的發展 / 027
嬰幼兒認知和思維的發展 / 028
嬰幼兒個性發育 / 030
第3章 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和健全人格
培養
情緒智力伴隨孩子成長 / 036
對孩子的情緒要求給予相應的感情照顧 / 037
寶寶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從小培養 / 038
如何培養嬰幼兒健全人格 / 040
嬰幼兒健全人格培養的研究 / 047
第4章 胎兒與新生兒養育簡明指導
胎兒期的營養 / 052
胎兒的發育 / 053
胎兒期的發育促進方法 / 053
新生兒的生理發育 / 054
新生兒的發育水平 / 055
新生兒期的發育與促進 / 058
第5章 1~3月齡寶寶養育簡明指導
生理發育指標 / 068
神經行為發育水平 / 068
早期發展促進方法 / 069
第6章 4~6月齡寶寶養育簡明指導
生理發育指標 / 080
神經行為發育水平 / 080
早期發展促進方法 / 081
第7章 7~9月齡寶寶養育簡明指導
生理發育指標 / 092
神經行為發育水平 / 092
早期發展促進方法 / 093
第8章 10~12月齡寶寶養育簡明指導
生理發育指標 / 102
神經行為發育水平 / 102
早期發展促進方法 / 103
第9章 13~18月齡寶寶養育簡明指導
生理發育指標 / 114
神經行為發育水平 / 114
早期發展促進方法 / 116
第10章 19~24月齡寶寶養育簡明指導
生理發育指標 / 128
神經行為發育水平 / 128
早期發展促進方法 / 130
第11章 高危兒的早期干預
早期干預的正確理念 / 140
大腦發育及損傷修復的保護性因素 / 141
大腦發育及損傷修復的不利因素 / 141
早產兒早期干預的核心要點 / 142
早期干預評估和課程設計 / 146
附 錄 / 148
從出生到2歲:寶寶成長黃金期養育簡明指導 節選
第1章 大腦正常發育是寶寶實現人生飛躍的關鍵 大腦的發育過程 人腦的發育大部分是在出生后發生的。人出生時腦體積約350立方厘米,6個月時增加一倍,2歲末為出生時的3倍,4歲時為出生時的4倍,此時已經接近成人腦的體積。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寶寶出生時連接神經細胞的突觸較少,6個月時增加7倍多,2歲達到高峰——每個神經細胞平均有15000個突觸,為成人的1倍半。這種水平將保持到10~11歲,以后按“用進廢退”的原則逐漸修剪。 神經細胞之間連接模式圖 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在出生時很少,出生后通過突觸形成數以億萬計的網絡連接,有序地進行功能活動,這是智力發育的基礎。大腦在快速發育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適宜和豐富的環境刺激可使神經細胞長得更大,突觸增加更多,神經細胞之間網絡連接更廣泛、更完美,并形成穩定的通道,使孩子變得聰明伶俐,良好的行為模式也能穩定建立。 寶寶生長發育中的關鍵期 關鍵期指某種知識或行為經驗在某一特定時期*易獲得和形成,過了這個時期,就無法獲得或達到*好的水平。 1.視覺發育的關鍵期 人的視覺關鍵期可長達4~5年,尤其是嬰兒如果出生后缺乏有效的視覺刺激,大腦視覺細胞將萎縮。例如,患先天性白內障的嬰兒,由于出生后即失明,大腦視覺皮層的神經細胞得不到刺激而逐漸萎縮和死亡,如果3歲以后做手術,雖然眼的晶體透明了,但視覺皮層已經喪失感知的功能,患兒也無法復明。 2.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嬰兒在出生后就有區分語言刺激和其他刺激的能力。0~3歲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語言優先在大腦左半球發育,如果在青春期前沒有接觸到正常語言,其左半球語言潛能就會消失。語言學習過了關鍵期(5歲),學習效果和速度明顯降低。 視覺在大腦中的反映 環境和遺傳在兒童智力發育中的作用 智力發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對智力發展,尤其對早期智力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豐富的環境刺激可促進腦功能發育,反之,則會嚴重阻礙兒童腦發育。 健康大腦(左)和受虐待兒童大腦(右) 一個孩子可能有身材特別高大的基因,但環境時常決定他實際上生長的高度。如果孩子從小營養不良、體弱多病,就會影響長高。也就是說,盡管遺傳基因的意義重大,但提供給孩子的環境才是決定基因如何表達和何時表達的關鍵因素。基因如同行為和心理發展一樣,也是動態變化的。當今關于兒童發展的*新觀點是,遺傳基因與后天經驗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0~3歲早期發展的五大保護性因素 0~3歲早期發展的五大保護性因素是健康、營養、安全和保護、回應式照顧及早期學習(2016年lancet系列回顧)。 兒童發展是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它的有序發展包括感覺、運動、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和自我調節等。因此,終身獲得的技能是建立在兒童早期能力發展的基礎之上。 多種因素影響這些能力的獲得,包括健康、營養、安全和保護、回應式照顧及早期學習。養育性照顧是必需的!養育性照顧可減少不利于腦結構和功能發展的有害因素,從而改善兒童健康、成長和發展。 早期教育和干預的效果顯著 1.正常兒早期教育研究成果 本書介紹的早期教育方法經過系列研究證明是有效的,也已被全國很多單位的研究證實。下面簡略介紹如下: 1989年,62名正常新生兒從出生后不久接受早期教育,為早期教育組;另設116名正常新生兒為對照組(家庭常規育兒)。2歲時,早期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對照組高8.7分。對照組中有6.2%智力低于正常。因為這些都是正常出生的新生兒,因此智力低下可能為心理社會因素所致。早期教育組無一例智力低于正常,說明早期教育可以預防心理社會因素所致的智力低下。 早期教育組和對照組2歲時智力發育指數分級比較 1997年,對79名正常新生兒從出生后開始進行早期教育,為早期教育組;另設86名正常新生兒為對照組(家庭常規育兒)。1歲半時,早期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對照組高19.6分,非常優秀的比例增加了6.7倍。接受早期教育的嬰兒健康活潑、愛學愛問、社會交流能力好、有愛心、生活自理能力強。 早期教育組和對照組1歲半時智力發育指數分級比較 2.受傷大腦的可塑性 孩子的年齡越小,大腦可塑性越強。由于窒息或早產引起的大腦缺氧、缺血或腦發育異常等腦損傷,大腦在未成熟以前,可以實現整個大腦的功能重組,在損傷部位周圍有效地實行功能替代,使腦功能得到良好的代償。 有一個嬰兒生下來腦室很大,從新生兒期開始,母親傾注全部精力和愛心,按照我們介紹的方法(可參考我們出版過的圖書《0~3歲兒童*佳的人生開端》,中國婦女出版社,2019年),給嬰兒做按摩、體操、運動、認知、語言以及生活能力的訓練,7個月時雖然頭顱磁共振成像(MRI)顯示腦室仍很大,但智力和運動功能正常,11個月會走,各種能力均比同齡兒更加優秀。這說明,雖然大腦仍有缺損,但其功能得到了代償。 窒息兒和早產兒早期干預研究成果 窒息新生兒指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后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發生障礙,使新生兒血氧供應不足,造成腦損傷,嚴重者可影響智力發育。有4%~9%窒息兒發展為智力低下,還可引起癲癇或腦癱等。 1991年,我們對足月窒息兒進行了早期干預研究。64名窒息兒為早期教育組,55名窒息兒為常規教育組(家庭常規育兒),另設65名正常新生兒為正常對照組。1歲半時,窒息兒早期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常規教育組高14.6分,完全趕上正常兒組的水平,沒有一個智力低下。而窒息兒常規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正常兒低9分,其中 9%智力低下。 早產兒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兒。早產兒越早出生,大腦發育越不成熟,新生兒期患疾病的越多,如窒息、呼吸困難、顱內出血、感染、營養不良等,這些將引起大腦損傷,使智力落后。據統計,7.8%的早產兒可發生智力低下,還容易發生腦癱。腦癱兒中約有一半為早產兒。 1992年,我們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研究。52名早產兒從新生兒期接受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組),51名早產兒為常規教育組(家庭常規育兒),另設53名正常新生兒為正常對照組。2歲時,早產兒早期教育組的智力發育指數比早產兒對照組高14.6分,甚至超過了正常新生兒組,無一例智力低下。而早產兒對照組智力發育指數比正常兒組低8.9分,其中7.8% 智力低下。 窒息兒和早產兒早期干預效果對照表 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教育可以預防窒息兒和早產兒智力低下。 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 2006年,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研究協作組(全國29個單位)進行了早期干預降低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將出生或者就醫于29個協作單位、存活的、胎齡小于37周的早產兒2684例分為兩組(有先天畸形和遺傳代謝性疾病的除外):研究開始前一年內出生和研究后出生、家長不愿意參加早期干預指導的1390位早產兒為常規育兒組(常規組),研究開始后出生、家長積極參加早期干預指導的1294位早產兒為早期干預組(干預組),兩組嬰兒數目相近。干預組早產兒出生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礎上接受按摩、被動體操和比較強化主動運動訓練,常規組只接受常規保健指導。兩組嬰兒通過詳細統計對比,在孕母并發癥、平均胎齡和出生體重、小于胎齡兒和適于胎齡兒的比例、單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內窘迫、胎膜早破發生率、出生體重、阿氏評分、生后窒息等疾病方面,兩者之間有可比性。1歲時腦癱發生率,干預組為0.94%(13/1390),常規組為3.55%(46/1294),干預組腦癱發生率減少了約3/4,兩組有顯著性(p<0.0001)差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指導父母對早產兒出院后開始進行早期干預可降低腦癱發生率。 兩組腦癱發生率比較 早產兒胎齡越小,腦癱發生率越高,胎齡<28周出生的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為85.5‰;胎齡28~31周出生,腦癱發生率為 60.4‰(是<32周的10倍);胎齡32~36周出生,腦癱發生率為 6.2‰ 。這是因為出生胎齡越小,腦發育越不成熟,受到傷害的機會越大。 因此,我們于2011年又進行了降低32周以下出生早產兒腦癱發生率的研究(原衛生部科技教育司小兒腦性癱瘓流行特征及規范化防治子課題),研究的方法同上,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通過早期干預,腦癱的發生率降低了約2/3。 嬰兒大腦有很大的代償能力,通過重復的主動運動訓練,可使受傷大腦的功能得到代償,以達到功能康復的目的。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一種藥物可以治療或預防腦癱和智力低下,但是從幼小年齡開始,加強教育和康復訓練可以減輕、預防智力低下與腦癱的發生。因為嬰幼兒的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我們系列的研究也證明這是正確的。
從出生到2歲:寶寶成長黃金期養育簡明指導 作者簡介
鮑秀蘭,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兒科教授,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童發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寶秀蘭兒童早期發展中心首席專家。 從事兒科臨床、研究和教學工作50余年,擅長新生兒行為評估、嬰幼兒發育、0~3歲早期教育、腦癱的早期診斷和干預治療及兒童矮小疾病的診治。 鮑秀蘭(主編) ● 中國著名兒科專家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兒科教授 ●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 寶秀蘭醫療首席專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高危兒童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嬰幼兒發育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從事兒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60余年,其間創立了20項新生兒行為測定法,0~1歲20項神經運動檢查方法,領導并參與全國多項0~3歲兒童早期教育、高危兒早期干預、矮小兒童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癥等科研項目,發表論文100余篇,著有《0~3歲兒童最佳的人生開端》等著作10余部。獲得原衛生部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6項7次,榮獲第四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是我國0~3歲兒童早期發展領域的引領者。 擅長新生兒行為測查及其應用,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和窒息兒、早產兒早期干預,以及腦癱、智力發育落后、兒童孤獨癥、社會交往障礙、兒童矮小癥的早期診斷和干預。 孫淑英(執行主編) ● 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室副主任醫師 ● 寶秀蘭醫療兒科主任 ●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 ●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嬰幼兒發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中國優生科學協會理事 ●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高危兒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從事兒科臨床和兒童生長發育臨床科研工作40余年,曾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修,并參與兒童心理測評量表的研發。參與和組織全國多項0~3歲兒童早期教育、高危兒早期干預等科研項目。獲得原衛生部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在兒童生長發育的監測、評估、指導及兒童矮小癥診斷和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劉維民(執行副主編) ● 副主任醫師,兒科學碩士、醫學博士 ● 寶秀蘭醫療聯合創始人、首席醫療官 ● 北京寶秀蘭兒童早期發展優化中心聯合創辦人 ● 兒童早期干預及康復資深專家 ●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嬰幼兒發育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 ● 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布雷壽頓研究所新生兒行為觀察(NBO)國際 認證 ● 獲得美國SOS喂養法國際認證 ● 2018年榮獲第六屆“北京優秀醫師”榮譽稱號 從事0~3歲嬰幼兒神經行為發育評估及早期干預研究和實踐工作20余年,具備豐富的診斷及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早產兒神經行為觀察及早期干預、嬰幼兒喂養困難等方向的診治。是鮑秀蘭教授科研團隊核心成員,多次參加全國多中心協作課題。 吳菊英(執行副主編) ● 北京寶秀蘭診所執行主任 ● 北京寶秀蘭兒童早期發展優化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 鮑秀蘭專家團隊核心成員 ● GMs高級評估師 ●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 專注于兒童生長發育及兒童康復領域10余年,在兒童孤獨癥的早期發現及早期干預,高危兒、早產兒系統化評估及早期干預,嬰幼兒脾胃調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兒童孤獨癥、發育遲緩、腦癱等疾病的早期干預和診斷。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