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立德樹人: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8778
- 條形碼:9787030718778 ; 978-7-03-07187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立德樹人: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側重對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進行研究。在**手調查問卷和訪談資料所獲取的數據以及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全面、系統且具有針對性地探尋我國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
立德樹人: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青年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強則國強,青年立則國立。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亟需提升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性,也就是說,當代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否,如何踐行,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與青少年未來的發展。因此,探尋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應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該專著主要側重于對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進行研究。在課題組通過手調查問卷和訪談資料所獲取的數據以及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借助于對相關理論文獻的較深刻鉆研,力圖全面、系統且具有針對性地探尋我國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從而為全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工作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立德樹人: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學校文化形成與踐行機制 1
一、發揮大學精神的引領性作用 3
二、加強高校當前校園文化建設 32
三、案例 48
第二章 課程體系構建機制 51
一、“博雅專精”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 54
二、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教育 77
三、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價值 90
四、重視吸收優秀世界文化 92
五、案例 101
第三章 高校與社會良性互動機制 103
一、與社會良性互動的育人機制 105
二、建立社會宣揚與服務實體 111
三、案例 119
第四章 建立學生心理認同機制 121
一、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3
二、通過多元渠道進行積極引導 128
三、通過干預和疏導對負面情緒加以引導 147
四、案例 161
第五章 師生激勵懲處機制 163
一、激勵教師內在自覺性的獎懲機制 165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獎懲機制 171
三、對輔導員隊伍的培育與建設機制 178
四、案例 183
第六章 推進理論研究機制 185
一、建立實體化的研究組織 187
二、深化理論體系研究 194
三、案例 201
參考文獻 203
立德樹人: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研究 節選
**章 學校文化形成與踐行機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強調了其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④與此同時,大會又進一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內容從內部邏輯層面,做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位一體的精煉表述,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緊密相依、環環相扣,共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呈現出來;這24個字,將國家當前及未來的發展藍圖、社會整體的價值方向、個人的道德規范囊括其中;這24個字,為當代中國國民教育應該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教育問題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對增強當代教育工作者、新時代的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發展、傳承的重要陣地,具有先天的、獨*的傳播優勢。一所學校不僅有普遍意義上應當存在并踐行的社會文化體系,在此基礎上,還具有各種特色的學校文化。一所學校在其個體式獨*的發展歷程中,經過時間的變遷、經濟的發展、觀念的嬗變等,長期積淀而形成的特色價值體系,即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集中體現了其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價值體系對弘揚、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作用,對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增強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文化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揮大學精神的引領性作用 大學精神是學校文化主體的實質性體現,體現了大學的歷史、傳統、聲譽、學風及其特點。學校文化的主體是校園的傳統精神文化,它是基于長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累,進而發展成為大學特有的本質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在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對于大學的整體教育功能而言,它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反映了不同高校大學生所具有的獨*的文化、心理及精神面貌。大學精神的實質是學校文化的深層次結構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它充分體現了全體成員在大學的長期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所培養和認可的文化價值指向。大學精神的實質包括大學的辦學特色、文化和藝術氛圍、自然環境、道德標準、精神面貌和學生的人格特征等,它可以充分地反映大學整體團隊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活力。文化創新不僅推動著大學的不斷改革,更決定著學校的創新和發展趨勢,在大學精神的推動和大學師生的參與下,校園文化將在一定的文化活動和建設標志物的基礎上,逐步將大學的辦學特色轉變為個人的具體主題活動。 從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角度來看,大學精神在本質上是我國一流大學走向國際教育競爭舞臺的關鍵所在。作為現代化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基礎配置之一,大學精神將成為其發展進程中的靈魂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明確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⑤“特色”的關鍵是要體現獨*的大學精神。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風云變幻,對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新時代中國的一流大學應當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深入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符號的大學精神,積極、正確地引導師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確保“兩個維護”,在價值引領、群體凝聚、教育感化、精神激勵上發揮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應有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呈現跨越發展的趨勢,同時,大學精神的形成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差異也不容忽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大學精神的引領性作用。 (一)深刻理解大學精神的實質內涵 中國創建一流大學精神的邏輯起點是要清楚地認識一流大學的精神實質。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的精神實質與形成于現代化時期的西方大學精神不同。我國現代大學是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誕生的,許多大學的精神和文化標志仍然保留著那個時期的烙印。進入新時代,中國高校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從救國到復興的里程碑式的轉變,這必將賦予高校精神新的實質內涵。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把握新時代大學精神實質的演變,才能深刻回答我們從過去繼承了什么的問題,并立足現在,展望未來。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的實質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同時更應當具備“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的基本特征和對外開放的時代特征,努力體現“四個服務”的政治意識與世界一流的發展趨勢相融合的元素,反映了理想主義與艱苦奮斗相統一的精神,始終如一地邁向人類發展歷史和社會道德的*高點,以增強高校不斷前進的信心和發展驅動力。 從實踐上講,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的精神實質上是在繼承以往大學精神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和發展的結果。*根本的傳承是我國大學創立的初衷,即振興中國、培養人才,用科研成果報效祖國,這可以更好地體現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兩個*基本的功能;當今高校建設*關鍵的是要在新時代繼續創新,創新的主題是關愛人類、包容互鑒、勇攀高峰,這體現了改革、創新和開放的時期需求,體現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闊胸懷。總的來說,主要從以下六個層次體現大學精神繼承與自主創新的特征。 1.扎根:愛國主義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根基,是促進一流大學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引擎 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根基所在。根基不穩,何談枝葉?從扎根的角度來看,奉獻精神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國大學的精神實質。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就突出了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繼承。從自主創新的角度來看,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對“四項服務”的承諾*能體現其精神實質,即面向教育現代化并按照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培育忠誠、責任與擔當的典范。在知識和行動方面,中國一流大學要從創新精神出發,為黨為國家培養具有奉獻精神的新時代人才,積極服務于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正確引導師生投身一線調研,輸送大量優秀學生扎根基層,致力于中西部地區建設,在國家需要的廣闊天地中有所作為。 2.鑄魂:尊重生活的藝術和教育的規律,一流大學應成為培育人才的搖籃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德育是大學的基本教育方針。從傳承角度來看,鑄魂體現了“成德”“教化”“博雅”的育人傳統。如清華大學“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等傳統政策;浙江大學“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特色價值觀教育,把對大學生的靈魂鑄造作為其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標;香港中文大學的“博文約禮”辦學精神也體現了對德育的重視。從自主創新的角度來看,鑄魂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對心懷夢想、努力拼搏的大學生的需求,因而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用心育人,培養大批有遠大目標、洞察力、扎實的工作能力、健全的人格和使命感的師生隊伍,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素質的建設和師生奮斗精神的培育,培養大批具有政治鑒別力、積極捍衛公平正義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人才。這就需要加快現代教育信息化進程,為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及各高校之間協作創新平臺的構建提供支持。 3.啟真:追求真理的學術研究定位,一流大學應成為重大自主創新的源頭 大學始終是“海上燈塔”“社會之光”。從傳承的角度來看,啟真即堅持對真理的追求,堅持從事實中尋求真理,延展和豐富真理,這正是大學的根本魅力所在。例如,哈佛大學的校訓“真理”和劍橋大學的校訓“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以及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創新”等,都表達了對真理的追求。從自主創新的角度來看,啟真是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全面崛起的關鍵,即必須在自主創新方面下足功夫。新時代中國一流的大學體現了啟真的精神所在,即回歸知識本源,不僅要重視文化,更要牢固打造尊重知識的社會風尚,樹立腳踏實地、務實求真的精神追求,要有克服培育重大創新項目困難的決心,著力解決影響創新攻關的關鍵問題,為在未來占據自主創新的有利地位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促進科研探索層面自由風格的形成,并根據自身的研究資源、研究專長,合理開展自我創新實踐活動,建立民主化的科學研究治理體系,以激發高校各研究部門自主創新的活力。 4.崇善:一流大學應該關注人的價值和理性,成為社會公德的義地 創新精神和人文理想一直都是大學精神的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兩個方面。崇善精神的傳承*能體現高校對社會發展的獨*關懷,它不僅具有對人本的關懷,更有仁愛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終極價值。浙江大學校歌中的“天下來同”表達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