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精)尋根 2011·合訂本 內容簡介
《尋根(2011年合訂本)》主要內容包括:高淳的祠山大帝信仰與治水活動、中國西南“小神子”信仰的原型、13~14世紀黑水城的景教信仰、說“年”、從民謠民諺看晚清官場丑態、晚清域外游記中的世博會、皇帝的生髓節名、恩施土家族元宵節紀實
(精)尋根 2011·合訂本 目錄
格物致知鑒古通今
特別關注
民間信仰
高淳的祠山大帝信仰與治水活動
中國西南“小神子”信仰的原型
13~14世紀黑水城的景教信仰
百家縱橫
說“年”
從民謠民諺看晚清官場丑態
東西風
晚清域外游記中的世博會
民間習俗
皇帝的生髓節名
恩施土家族元宵節紀實
河南民俗中的防疫活動
尋根掃描
漫話葫蘆器
年畫珍品,燈謎化石——武強古版燈方年畫中的燈謎
藝文雜談
魯迅與《嵇康集》以及嵇康
京劇《(賀后罵殿》的史實依據
尋根發現
戰國楚墓神秘腳印的文化蘊涵
鎮江城南駙馬莊得名緣由再探
田野調查
歧舌探微
鷹笛:塔吉克人的珍貴文化遺產
書影舊蹤
葉靈風:比亞茲萊的畫風
鄉土影像
天水伏羲廟訪古
文化遺產
安陽呂村戰鼓的傳承與狀態
姓氏談
王應麟《姓氏急就篇》與宋代姓氏學及姓氏教育
滿人瓜爾佳氏與關姓
家庭史
讀《宋宣奉大夫知紹興府事來公墓志銘》
李鴻章家族的榮辱興衰
移民尋蹤
中原移民南遷入閩與福建人口姓氏的變化
楊姓入閩入臺
《明太祖實錄》中的“小云南”
……
總第100期
總第101期
總第102期
總第103期
總第104期
(精)尋根 2011·合訂本 節選
操守極差瀆職枉法 晚清謠諺里反映官吏不司職守的也有不少。如咸豐年間,四川合州七澗橋有鞠姓者,翁姑子婦同居。一夜姑睡醒失翁,起來看,則大門、旁門皆開,急呼子出去看,久之亦不還,天明出去看,則皆被殺死于門外路旁。姑報官緝兇,而久不得兇手。知州榮慶患之,又以緝限將滿,懼被處分,遂以五百金賄賂刑吏陳老倫設法銷案。陳遂設計誣姑與奸夫謀殺,買人充奸夫,并騙婦指證,姑懼嚴刑,遂誣服。時有謠云:“合州一朵云,盜案問奸情,如要此案明,須殺陳老倫。”為了應付差事、掩人耳目,當官的竟然出錢做假證誣良民。 清代的歌謠中有言訴訟之累的:“縣三月,府半年,道里官司不種田。”各級官府不認真辦案,一件訴訟拖上一年半載,什么活計都耽誤了,誰打得起官司!光緒年間,梅縣縣令某貪酷異常,每判一案,不花錢運動,原告、被告一律責懲。遇有爭辯者,縣令叱日:“趕下去!”縣令兒子竟在旁邊公開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潛規則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來,足見嚴重到什么程度。 對于社會上種種陋規、惡習,各級官吏未嘗不知道,只是聽之任之,只要不敗露就好。于是上下欺蒙,逐級造假,粉飾太平。有諺日:“家家販私酒,不犯是高手。”朝廷上下對于一些官場陋規陋習心知肚明,不但沒人去遏止,反而還互相包庇,爭相鉆營。 舊時人們盼望好官,所謂好,有不少標準,其中之一是“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不愛錢,就少貪贓枉法;不怕死,便作戰勇敢。到了晚清,人們評價當官的也有了順口溜:“文官愛錢又怕死,武官怕死又愛錢。”又有民謠日:“文官多只手,武官多只腿。”說的就是文官要錢、武官怕死。這樣的官僚隊伍,怎能遵紀守法治理好國家?怎能在外敵侵略時不打敗仗? 冗員充斥一事不舉晚清官場各個機構往往職權不清,冗員充斥,許多部門和官員形同虛設。翰林院和詹事府兩個機構便如此,世稱翰林院講讀學士“無事日有事,有事日無事”,詹事府衙門“開印日封印,封印日開印”。 官場窳敗,尸位素餐者多。當時有人將京官比作抬轎子的四位轎夫,前面**位是軍機——揚眉吐氣;第二位為御史——不敢放屁;后面**位為翰林——昏天黑地;第二位為部曹——全無主意。當時凡充軍機者,必得意人物,趾高氣揚,正如**名轎夫昂首挺胸之相;御史職居諫垣,應有建言,但卻噤若寒蟬,譬之第二名轎夫,位在乘座之前,故不敢放屁;翰林學士,一入詞林,不諳世故,如第三名轎夫,隱在轎后,不辨天地;部曹只知秉承上司意旨辦事,不敢自抒己見,恰似第四名轎夫,僅僅隨前者步伐,全無自己主張。以此來譏諷當時官場,也真有點意思。 另外還有順口溜,譏諷京師衙門的“十可笑”:“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房,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齋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用“可笑”來譏諷這些部門都只是徒具虛名,不發揮實際作用。 古代官制中還有一些無職官印信、無正規編制、無特定級別的衙署,實為編外機構。這等機構晚清也有不少,凡臨時增設的編外機構,大多稱局或務,如善后局、支應局、洋務局等。《官場現形記》中描寫的一位已退職的王鄉紳,家門外掛著“勸募秦晉賑捐分局”的招牌,就是當時打著某個旗號勒索錢財的真實寫照。 軍官腐敗軍紀蕩然 晚清謠諺中譏諷軍官腐敗、軍紀蕩然的謠諺也有不少。如:“軍無財,兵不來;軍無餉,士不往。”道光年間民間受白蓮教滋擾,而當局剿辦者多不得力。于是有民謠日:“賊來不見官兵面,賊去官兵才出現。” 同治六七年間,有京諺:“糙米要掉,見賊要跑,雇替要早,進營要少。”蓋指旗營兵士言,謂領糧必刁難監放者,臨陣則奔逃若恐不及,值操則預雇替身,平日鮮有到營任差者也。這句諺語體現的是當兵的不認真操練,偷懶畏戰,兵營中冒名頂替者很多。 晚清官員段光清在其《鏡湖自撰年譜》咸豐四年(1854年)六月的記載中,講述了寧波漁民和商人出錢雇洋人維護海上安全之事。起因是由于清朝水師失職,領餉吃糧卻不干活。鴉片戰爭時曾經流行一句民謠:“鬼子來,跑得快;有白頂,藍翎戴。”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官兵貪生怕死的形象。 1894年中日平壤戰役迫在眉睫,主將葉志超卻絲毫不著急,不僅不積極備戰,還日招官妓,歌舞飲酒。及賊四面圍攻,乃暗自潰逃,被賊追殺,兵卒死亡殆以萬計,故有“莫跟葉志超,只管向西跑”之說。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