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許鈞翻譯論叢:翻譯學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6140
- 條形碼:9787544786140 ; 978-7-5447-8614-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許鈞翻譯論叢:翻譯學概論 本書特色
許鈞、王克非、譚載喜、廖七一、穆雷、劉軍平、林克難、鄭海凌、劉云虹…… 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西翻譯理論比較、哲學與翻譯研究、語言學與翻譯研究、文學翻譯理論、翻譯批評…… 國內翻譯學科各方向領軍學者云集,編撰出一部反映當今翻譯學概貌、把握翻譯學發展軌跡和為翻譯學研究者提供方法論參照的重磅翻譯學入門必讀書。
許鈞翻譯論叢:翻譯學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融合性思維,全面把握翻譯學現狀和發展趨勢,歸納、評述翻譯學的主要流派,把握翻譯學現狀和發展趨勢;以體系性架構,凸顯翻譯學的內涵和學科特色;以發展性的目光,梳理并揭示各翻譯理論流派的發展流變與相互聯系;以開放性態度,提出100個思考題,引導讀者對翻譯活動和翻譯研究進行獨立思考,開拓學術發展空間。本書對我國翻譯學科建設,尤其是課程建設與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許鈞翻譯論叢:翻譯學概論 目錄
**章 概論
**節 翻譯的定義
第二節 翻譯本質的雙重屬性
第三節 翻譯的策略、方法與單位
第四節 翻譯的價值
第五節 翻譯學的緣起與體系
第六節 翻譯學的研究范圍
第七節 翻譯與翻譯學的區別
第八節 翻譯學與相關學科
第二章 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研究
**節 有關翻譯學的討論
第二節 當前理論研究的范圍
第三節 翻譯學的學科建設
第三章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
**節 翻譯學傳統與語文學翻譯研究
第二節 翻譯的語言學研究
第三節 多元系統
第四節 翻譯研究的哲學途徑
第五節 翻譯的文化研究
第四章 中西翻譯理論比較
**節 比較翻譯學概說
第二節 中西翻譯理論的總體比較
第三節 中西翻譯理論的相似性
第四節 中西翻譯理論的相異性
第五節 中西翻譯傳統的文化烙印
第六節 中西翻譯理論比較的幾點結論
第五章 哲學與翻譯研究
**節 翻譯的哲學研究
第二節 翻譯的美學研究
第三節 翻譯的認知思維研究
第四節 翻譯的解釋學研究
第五節 主體性與主體間性
第六節 翻譯的倫理道德研究
第七節 翻譯與意識形態
第六章 語言學與翻譯研究
**節 翻譯研究的語言學理論概述
第二節 翻譯的語義學研究
第三節 翻譯的系統功能語法研究
第四節 翻譯的語用學研究
第五節 翻譯的語篇分析研究
第六節 翻譯的類型研究
第七章 文學翻譯理論
**節 概述
第二節 文學翻譯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文學翻譯的審美原則
第四節 文學翻譯的方法問題
第五節 文學翻譯的風格問題
第六節 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
第八章 翻譯批評
**節 翻譯批評的本質與價值
第二節 翻譯批評的主體
第三節 翻譯批評的原則
第四節 翻譯批評的標準
第九章 翻譯教學研究
**節 翻譯教學與教學翻譯
第二節 翻譯教學的層次
第三節 翻譯教育的體系
第四節 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第五節 翻譯教學的主要方面
第六節 翻譯教師的培訓與發展
第十章 信息技術手段與翻譯
**節 機器翻譯概述
第二節 語料庫與翻譯研究
附表 國內語料庫建設一覽表
附錄一 本書參考文獻
附錄二 重要的中外翻譯理論參考書目
附錄三 術語漢英、英漢對照
再版后記
許鈞翻譯論叢:翻譯學概論 節選
**章 概論 **節 翻譯的定義 我們學習翻譯理論,首先要討論的問題,就是翻譯的定義,即:翻譯是什么? 自古至今,翻譯定義層出不窮。限于篇幅,我們不擬羅列翻譯史上出現過的所有翻譯定義,而只從傳統、現代和比喻三個不同層面來作一簡單回顧與分析,以期對翻譯是什么的問題有個提綱挈領的認識。 首先從傳統定義入手。從辭書解釋來看,所謂翻譯,是指:(a)The action or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lso, the product of this; a version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行為或過程;亦指譯作;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的文本)或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the sense ...(把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保留原意……)(《牛津英語詞典》);(b)“【翻譯】fānyì ① 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之間一種用另一種表達);把代表語言文字的符號或數碼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② 做翻譯工作的人”(《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在上述傳統定義里,有兩點值得注意: **,在英語中,“翻譯”這個概念須由兩個單獨條目即名詞和動詞來表示,而在漢語中,“翻譯”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同時還可以表示“翻譯者”的意思。同時,定義(a)被嚴格限制在語際翻譯中,而定義(b)則包括雅各布森翻譯三分法中的兩項—語內翻譯和符際翻譯,它們被作為次要信息置于括號里。翻譯定義中這些明顯的差異表明:各種語言之間,不同的事物在表述上可以有不同的對等物;這一點間接觸及了本章第二節將著重討論的關于翻譯本質的兩個基本點之一,即“翻譯對等”概念的相對屬性。 第二,就“翻譯”的基本解釋而言,(a)與(b)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提到了翻譯中的兩個重要內容:(1)“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2)“保留或表達意義”。無疑,這與傳統上對翻譯的理解是一致的。事實上,英漢語之間“翻譯行為”和“翻譯結果”的核心都涉及“轉換”和“意義保留”。然而,“轉換”與“意義保留”的涵義如何,是指無條件的完全“轉換”和“意義保留”,還是指非完全的、有條件的,對于這些問題,(a)和(b)所代表的傳統定義均未言明。 現代翻譯研究領域出現的定義,則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解釋:翻譯是(1)“用其他語言來解釋語言符號,并將翻譯過程理解為將一種語言中的信息替換為另一種語言中的完整信息,而非替換為孤立的語碼單位”(Jakobson,1959/2000:233);(2)“把一種語言(源語)的文本材料替換為另一種語言(譯入語)中對等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3)“從一套語言符號到另一套語言符號的‘意義’轉移”(Lawendowski,1978:267);(4)“從語義到文體,用貼近的自然對等語在接受語言中再現源語信息”(Nida and Taber,1969:12);(5)“生成一種與特定源文本有關系的功能型目標文本,這個關系是根據目標文本應達到或需要達到的功能(翻譯目的)來加以說明的”(Nord,1991:28);等等。其中,*重要的思想是定義(1)的“解釋”和“信息”、定義(2)的“對等的文本材料”、定義(3)的“‘意義’轉移”、定義(4)的“貼近的自然對等語”以及定義(5)的“根據目標文本應達到或需要達到的功能”或“翻譯功能”。將這些概念作一互文參照,我們就或多或少能對翻譯學現狀有個大致了解,基本知曉翻譯學家們對于翻譯基本意義和功能的看法。對于多數翻譯學家來說,翻譯是“意義”的“轉移”;是用“其他符號”或“其他語言”進行的“語言符號”的“解釋”;是“源語信息”的“重現”;是源文本、目標文本與目標信息與原文信息之間的“對等”。然而,目標文本跟源語信息或功能的對等程度為多少,是完全對等還是部分對等,以及怎樣從根本上來詮釋所謂的“完全對等”和“部分對等”,對于這些問題,現有的當代翻譯學定義也未能給予合理的闡釋。 關于翻譯的第三類定義來自一種完全不同的描述語言,即翻譯比喻。嚴格說來,翻譯比喻不是翻譯定義,但使用翻譯比喻的目的,是通過形象的語言來解釋翻譯及相關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因而具有與“翻譯定義”相同的功用,我們或可把它視為對翻譯的另類定義。 自古翻譯比喻即已成為描述翻譯語匯之組成部分。我們可根據各個翻譯比喻的基本意義及其所用“喻體”的基本屬性,將此類“翻譯定義”粗略地歸為如下幾種:(1)把翻譯比作繪畫、音樂、演戲等;(2)比作橋梁、啟明星、中介、媒人、媒婆等;(3)比作腳戴鐐銬跳舞,把譯者比作奴隸、仆人等;(4)比作叛逆、投胎轉世、靈魂再造等;(5)比作競賽、游戲等。當然,古今中外的翻譯比喻形形色色,并非只有以上五類,但我們可以說至少有這五類比喻涉及了對翻譯本質的解釋。這些比喻使我們能以不同的視野去觀察翻譯的本來面貌、它的行為規律以及它的指導原則和操作方法等。尤其在文學翻譯領域,在前翻譯學時期,對于翻譯的定義是什么、翻譯是怎樣進行的、翻譯過程以及翻譯和翻譯批評中有什么樣的原則和規則在發揮作用等問題,往往都通過使用各種形象的比喻而得到詮釋。而且,翻譯比喻不僅是探索翻譯本質和面貌的窗口,更是翻譯意義及其社會文化價值的載體。例如,17 世紀法國譯評家梅納日(Gilles Ménage)批評德·阿布朗古爾(d’Ablancourt)的“優美而不準確的”翻譯作品時,所聯想到的是一位他“愛戀過的女人,她很美,但不忠”。通過這個比喻,我們一方面了解到翻譯的一個基本特性,即在保持譯文優美和對原文忠實方面,很難做到兩全其美,文學翻譯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我們透過這個似乎反映法國人“浪漫情懷”的比喻,從更深的、關涉性別研究的政治層面上看到了并不“浪漫”的另一面,即它所折射出的某種“男子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 再如,17 世紀英國大文豪德萊頓(John Dryden)把譯者比作“奴隸”,這個比喻既有“譯者必須時刻聽從原作者”即“忠于原作”的基本翻譯學涵義,同時也表達了對“卑微”譯者深切同情的文化內涵。至于我國佛經翻譯時期出現的(關于直譯的)翻譯比喻,如鳩摩羅什的“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道安的“葡萄酒之被水者也”以及道朗的“如乳之投水”等,不僅道明了對“直譯文”有失原文神韻的顧慮,同時也反映出所用比喻密切聯系我們“民以食為天”文化的特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過,對任何事物進行意義界定,比喻語言畢竟不如非比喻語言那么嚴謹、科學。因此,我們并不提倡用比喻語言取代非比喻的、“科學”的語言來闡釋翻譯的本質和現象,而只是呼吁對它的翻譯學解釋功能予以足夠的肯定和關懷。 毋庸置疑,上述各類定義和解釋,無論是傳統的、現代語言學和翻譯學的,還是比喻的,都有助于我們認識翻譯的本質是什么。然而,傳統的、詞典的釋義也好,專家的言論或形象生動的比喻也罷,雖然林林總總,門類繁多,卻都沒能把翻譯的真正屬性詮釋清楚,尤其是沒能把翻譯本質中跨語言文化“對等”這個基本概念詮釋清楚。要真正認識和理解翻譯的本質,根本問題就在于弄清楚這些概念,弄清楚這些概念的屬性是什么。
許鈞翻譯論叢:翻譯學概論 作者簡介
許鈞 1954年生,浙江龍游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館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和第七屆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并擔任國內外近20種學術刊物的編委。著作有《文學翻譯批評研究》《翻譯論》《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接受》《翻譯學概論》《傅雷翻譯研究》等10余種,譯著有《追憶似水年華》(卷四)、《訴訟筆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30余種。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