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院制:區域課程供給新模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23480
- 條形碼:9787520723480 ; 978-7-5207-234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院制:區域課程供給新模式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1.一本關于學院制課程供給新模式的的參考讀物; 2.教育案例聚焦學生個性發展和育人質量,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制:區域課程供給新模式 內容簡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何為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一份時代的問卷,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是答題人,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都是閱卷者。在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北京市東城區通過實施學區制和學院制改革,設置了多樣化、自主選擇的地方課程。 本書闡述了學院制課程的建設背景、供給模式的建構、課程綱要的編寫、教學設計的編寫和學院制課程的育人成效五個方面的內容。 既有理論闡述,又有實際教學案例,營造了積極健康的教育生態,探索學院制課程供給新模式,為教育供需對接提供了區域解決方案。學院制改革是一次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區域教育體制改革嘗試,有助于培養有本領、懂合作、能當擔的時代新人。
學院制:區域課程供給新模式 目錄
**章 學院制課程建設的背景
一、當下基礎教育面臨的新趨勢、新問題
二、東城區基礎教育“十五”以來的創新改革舉措
三、國內學院制的經驗與啟示
第二章 學院制課程供給模式的建構
一、學院制課程的供給主體
二、學院制課程供給的整體架構
三、學院制課程的開發
四、學院制課程供給的機制與路徑
五、學院制課程供給的質量監控
第三章 學院制課程的實踐探索——課程綱要的編寫
一、學院制課程綱要編寫說明
二、學院制課程綱要舉例
第四章 學院制課程的實踐探索——教學設計的編寫
一、學院制課程教學設計的編寫說明
二、學院制課程教學設計舉例
第五章 學院制區域課程的實施效果
一、改善了區域課程供給樣態,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二、豐富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
三、拓寬了師資培養路徑,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四、學院制課程的社會影響
學院制:區域課程供給新模式 節選
**章 學院制課程建設的背景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之一,北京市東城區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較為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長期以來,東城區委、區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不斷推出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系列創新舉措。如針對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校際資源配置不平衡、“擇校”問題突出的現狀,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公平,2003 年,東城區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資源共享理念,2004 年開始試行學區化管理,以在教育系統內部實現“三個共享”,即設施設備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共享和人力資源共享,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針對東城區中小學生可自主支配的課外活動 時間有限且不能有效利用,課外活動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的形式單調,缺乏導向和服務等問題,2005 年,東城區啟動了“藍天工程”。“藍天工程”以青少年學生課內外教育需求為出發點,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對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行統籌、協調、整合、利用,搭建網絡化、數字化、社會化的課外活動管理信息平臺,創設沒有圍墻的課外校園,構建課外活動管理新模式。 這些舉措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基本解決了教育入學公平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選擇的、滿足個性需求的學習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未能將區域內一些小而散的教育資源集聚成一定規模的教育品牌,且優質品牌覆蓋率不高;二是資源零散不成體系影響資源的利用率,如何將資源轉化為課程尚需加強研;究;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尚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研究學生成長規律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東城區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背景下,在學區制改革與原有“藍天工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學院制”這一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創新實踐新模式。學院制的由來以及需要構建怎樣的機制、如何進行課程建設、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創新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學院制課程建設成為北京市東城區學院制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 一、當下基礎教育面臨的新趨勢、新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我國更加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教育的公平與卓越,更加突出教育的國際化和競爭力;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的開放性、競爭性、融合性迅速增強。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培養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現代化進程的各個領域,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提升教育質量的要求更為嚴格,促進教育公平的任務更為艱巨,實現教育創新的挑戰更為嚴峻,擴大教育開放的需求更為迫切。同時,教育作為推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我國基礎教育事業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改革攻堅期的重要時刻,為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牢牢把握促進教育公平為目的,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多舉措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更加“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從而使課程改革集中體現“均衡、優質、特色”發展的新常態。北京市課程改革政策的制定與一系列舉措,深刻影響著區域課程改革和學校課程供給。
學院制:區域課程供給新模式 作者簡介
郭鴻: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院長兼黨總支書記、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院長,中學高級教師,留美碩士。任中國教育智庫網生涯發展研究院特邀專家、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創新人才培養協作體副主任等職,曾獲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北京市優秀教師、東城區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 她長期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先后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市規劃辦、北京教育學會等多項課題,進行相關教育教學研究,撰寫的多篇論文獲市級獎項,并在報刊、雜志發表。主持申報的兩項教育教學成果分別獲2017年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北京市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并獲2018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