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區域管理與發展(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6939
- 條形碼:9787030696939 ; 978-7-03-06969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區域管理與發展(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可持續發展管理為核心,從區域與管理、經濟發展管理、人口管理、環境管理與PRED協調、地理工程五個方面,全面介紹了區域管理的原理和學說,為讀者展示管理一個區域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管理技巧,并從管理學角度對我國的一些發展問題提出建議。書中大量內容涉及地方行政官員和區域規劃與管理人員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本書內容深入,文字通俗,包含眾多的實例討論,適合地方行政干部及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與環境科學等領域的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參考。
區域管理與發展(第二版) 目錄
**版序
**章 區域與管理 1
1.1 區域與管理的基本概念 2
1.2 管理學說 12
1.3 區域的管理學基礎 38
1.4 區域行政問題 51
第二章 經濟發展管理 63
2.1 宏觀經濟管理 64
2.2 經濟增長管理 78
2.3 區域發展的空間進化 87
2.4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100
第三章 人口管理 111
3.1 具有生物學特征的人口管理 113
3.2 具有經濟學特征的人口管理 124
3.3 具有社會學特征的人口管理 132
第四章 環境管理與PRED協調 143
4.1 環境的管理 144
4.2 環境規劃 171
4.3 建設可持續發展經濟 182
第五章 地理工程 199
5.1 地理工程的意義 200
5.2 地理工程的工作流程設計構成 202
5.3 地理工程的內容構成 206
參考文獻 209
第二版跋 213
索引 215
區域管理與發展(第二版) 節選
**章 區域與管理 管理,看得見的手。——小艾爾弗雷德 錢德勒 什么是區域管理簡單地講,區域管理就是對區域的管理。一個地方官員,比如一個縣長、一個市長、一個省長,甚至國家領導人實際上都在管理一個區域。區域管理學就是要研究怎樣管理區域,或者說管理一個地方。為此我們需要認識什么是區域,什么是管理。 1.1 區域與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什么是區域 春末夏初,筆者妻子的同學龔女士從昆明出發,到北京來。她沿途考察了長沙、武漢,*后到達北京,第二天準備去青島。她說:“我準備多去幾個地方。”她說得對!昆明是個地方,武漢是個地方,長沙也是個地方,大一點的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也是個地方。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征,比如有自然資源,有人,有城市,還有政府。這些可以說是區域的共同特征。區域是地方的抽象,地方是區域的具體,如果龔女士講“我準備多去幾個區域”,聽上去會感到有點別扭。 “區域”是一個地理學概念。地理學將“區域”作為地區或地方的泛稱。例如,我們平時講“黃淮海地區”“西部地區”“南大西洋地區”,而不講“黃淮海區域”“西部區域”“南大西洋區域”,因為這里講的是具體的地方。反過來我們講“區域差異”“區域規劃”,而不習慣講“地區差異”“地區規劃”,因為我們討論的是共同的特征。“區域”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是地區或地方的抽象。如果更學術化一些來理解區域,我們可以設想地球表層是沒有差異的,且是處處同性的,這種背景構成了地球表層空間。這個空間如果一無所有也就失去了意義和人類生活的可能性,然而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地球表層空間被環境、資源和人口所充填,但這種充填不是均勻的,其結果就使一個空間范圍區別于另一個空間范圍,即空間發生了特化,特化使空間轉化為地區,地區的抽象就是區域。換言之,區域是空間的特化物。記住空間特化這一特點,對我們理解區域管理非常重要。 區域作為空間的特化物有什么特點呢首先,區域具有豐富且不斷演變的結構。多種結構存在于區域之中,在筆者拙著《普通地理學》中,我們總結地理學關于區域結構的認識為區域的資源環境結構、城鎮體系、經濟結構、空間結構、文化結構和地緣結構等。 1. 資源環境結構 區域的資源環境結構是區域*基本的結構。那么,什么是資源環境結構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環境。“環境”一詞直觀上講是指某個主體的外圍。那么所謂環境就是以人為主體的外圍嗎這僅僅是*表層的東西。本書將面臨環境這一概念的兩種意義:其一是地理學的環境,如這里所討論的;其二是管理學的環境,它指管理對象的外圍或約束發展的條件總體。不同學科對同一詞語的使用往往有很大差別,這就會給邊緣學科使用這一詞語帶來一系列混亂。不過細心的讀者是可以區別這種同詞異義的。 環境作為一個科學概念之于地理學,猶如波作為一個科學概念之于物理學。在物理學中,波的*初概念固然來源于水面的起伏運動,但是它卻是一類現象或特征的總稱。例如,物理學中講微觀物理學對象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觀的東西,比如中子、質子,既是波又是粒子。這真叫我們這些外行聽上去有點糊涂。這里的波,與水波,或者說它的構詞“水之皮”毫無直接聯系。完全類似,地理學對象也具有二象性,我們稱為環境區域二象性。環境是區域的另一個側面。具體地講,地球表層的構成圈層—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群圈相互作用形成景觀。地球表層景觀各不相同,抽象出來就是環境,就像地球表層空間整體特化為區域一樣。作為地球表層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環境是一個整體,它具有演變著的內部狀態與結構,并有三個特點:**,它表現為某種景觀,例如形成山地、海洋;第二,它具有地域分異性,簡單地講,就是說構成環境的空間單元是有差別的;第三,它具有系統性,環境系統的子系統一般還是環境。不過環境不是無限可分的,例如,流域環境是個系統,河流是它的子系統,河漫灘又是子系統的子系統,但是當將河漫灘上的土地劃分為土體時,土體就不屬于環境系統了。環境的景觀形態常有山地、流域、河流、坡地、干旱區、濕潤區、濕地、旱地等。城市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它由人群圈與其他五大圈層形成,有特殊的地域分異性和系統性。全球是一個獨特的環境,也是*大的區域、*大的環境。所以,區域管理包括環境管理。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環境的意義,可參見王錚參與編著的《普通地理學》(2010年)的第四章或者A.N. 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的《環境科學導論》(1983年)。由于環境是六大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所以我們通常從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或生物角度描述環境(特別是自然環境)的特征。盡管存在城市這種典型的人文環境,但是地理學中的環境通常狹義地指自然環境,本書也保持這種習慣,除非有特別聲明。 本書中談到的資源特指自然資源,是指具有社會有效性和相對稀缺性的物質和環境,如礦產、森林、土地等。按利用類型可劃分為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游資源等。盡管這種劃分在科學上并不嚴密和完備,但是它具有明顯的管理學上的優點。 自然資源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它或者賦存于環境(如礦產資源),或者本身就是一種環境(如土地),許多情況下不能分清它是賦存于環境還是本身就是一種環境。例如,森林資源既賦存于土地中,本身又是一種環境。環境與資源是不可分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區域*基本的結構—資源環境結構。 資源環境結構具有以下特點。 (1)環境與資源是不可分割的,開發資源就必然意味著改變環境。這里使用中性詞“改變”是因為并非所有對環境的改變都是對人類不利的。例如,我國江淮地區,春秋戰國時代尚保持著“厥草惟夭,厥木惟喬”的森林植被狀態。秦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該區域得到逐步開發,演變成今天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城市密布的狀態,這對當地人民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環境具有地域分異性。這就使各區域之間,以及區域內部各亞區之間的資源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這種不同也就使得其在開發利用的方向、目標、政策等諸多方面產生一系列的差異,區域管理學必須注意這種由資源環境結構導致的地域分異性。 (3)環境的自然本底性。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結構首先是由它的自然條件決定的。比如,由氣候條件決定了一個區域是溫帶環境,這樣它就不可能具有熱帶資源和熱帶環境過程。又如,一個地貌上的高原地區絕不會形成同緯度平原地區的農業資源。在一般情況下,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是不可改變的,這就是使區域的資源環境結構存在的特定的本底。必須指出,本底并非完全不可改變,自然界的長期演化(如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的波動)、人類的強烈活動(如CO2倍增引起全球性增溫),都可能改變區域的氣候,從而改變區域的資源環境結構的本底。區域管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防止這種本底的改變。事實上,全球環境變化問題已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管理學的*大熱點。 (4)局部可重構性和重構性。人類活動從古至今一直在重構著資源環境結構。例如,人類砍伐森林將土地改造為農田,人類使河流改道,獲得水資源、農田資源和交通資源。這些過程都是在重構資源環境結構。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文明活動,形成了強大的重構資源環境結構的能力。然而,到目前為止,人類的重構能力還是有限的,自然界也只是局部可重構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作為寓言是美好的,但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資源環境重構是有巨大風險的。這里有個被編進電影《不見不散》的故事:有人建議用定向爆破把喜馬拉雅山炸開個50千米寬的口子。這是一個類似愚公移山的幻想,喜馬拉雅山擋住的濕潤氣流是行星風帶①,寬100~1000千米,即使炸開個50千米寬的口子,那么多土石往哪里放呢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至少在現在還很小。 (5)環境風險性。當人類對資源環境結構的開發或重構達到一定的閾值時,環境系統將發生突變而向著與歷史不同的方向演化。這種突變和演化可能使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由于人類是適應于現存的環境結構的,所以環境結構的變化被理解為對人類是有害的,盡管并非都是這樣。到目前為止,人類對資源環境的科學認識還是十分有限的,人類很難預料環境演變的方向和效益,而環境一旦惡化,可能從多方面打擊人類長期的物質積累和生存環境,因而環境演變將帶來風險作為一種公理已為人們所接受。區域的這些特征,被地理學界稱為區域的**地理本性。 2. 城鎮體系 區域人口聚集形成的城鎮體系(或稱為城鄉結構)指從大城市到鄉村的結構系統,鄉村是它的一個層次,“城鎮體系”是習慣叫法。城鎮體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函數,城鎮又是人類的主要聚集點,城鎮體系實質上是區域人口經濟結構。城鎮體系具有層次性,即城市是分等級的。例如,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為一級中心,南京、杭州為二級中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湖州等為更次級的中心,直至當地農村②。聚集層次性、人文性和經濟性是區域的三個基本特點,它是人類為適應自然對自然的改造,被稱為區域的第二地理學本性。 3. 經濟結構 區域經濟結構,也就是區域經濟系統,它表現為城市形式(包括城市的企業、設施和交通等)。它由區域內部的產業相互配合形成支撐。有兩類產業在區域經濟系統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一是主導產業,其二是基礎產業。按照經濟地理學家的理解,主導產業是指那些對其他產業具有較大牽動作用的產業,區域主要通過它與外界發生供求關系,或者引導未來產業結構。基礎產業是區域經濟系統賴以運行的產業,它們主要是供給區域其他產業原料的產業,從這一點講,它一般是**產業。關于區域經濟結構的更多內容,我們將在第二章中繼續討論。 4. 空間結構 區域空間結構實際上是區域經濟結構在地域上的表現形式,例如*早由約翰 馮 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描述的農業帶呈環狀分布的現象(圖1.1.1)。
區域管理與發展(第二版) 作者簡介
王錚,男,1954年生。1978年入長春光機學院學習,后因病退學。1979年入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學習。1983年、1987年、1990年依次獲華東師范大學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到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工作。1994年晉升為研究員。1996~1998年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1999~2003年特聘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系系主任。現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著有《區域科學原理》、《理論地理學》、Principle of RegionalScience等,發表《中國近2000年來氣候演變的階段性》《區域激勵的空間行為》《高技術產業聚集區形成的區位因子分析》《可持續發展意義下的區域管理》等400多篇論文。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