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67902
- 條形碼:9787563967902 ; 978-7-5639-679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音樂教育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直到20世紀才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規模。然而,音樂藝術作為一種社會和文化形式,已經逐漸被各階層和各行各業所使用,并與政治、倫理學、社會學、宗教、歷史、文學、地理和心理學密切相關。音樂教育是整個藝術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關鍵中間環節,與音樂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步,在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育和音樂藝術不僅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教學內容和相關專業知識運用的一種測試方法。在許多學科中,音樂主要不提供某種“認知”,而是創造一種“體驗”,讓聽眾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情感世界,想象音樂創造的藝術形象。因此,人類的創造力來自這種“情感”和“想象”。當這種創造力應用于不同領域時,它將成為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不竭動力,這正是我們教育努力的方向。 《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圍繞高校音樂教育的理論展開,其中**章為緒論,主要對高校音樂教育的概述與現狀進行了闡述;第二章為國內外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在第三章中,分別對音樂教育的哲學原理、社會學原理與心理學原理進行了分析;第四章為音樂審美能力的創新培養,其中闡述了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音樂審美能力的內涵與作用以及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第五章中,對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在第六章中,對高校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在第七章中,對高校音樂教學評價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
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 目錄
**節 高校音樂教育的概述
第二節 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
第二章 國內外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
**節 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國外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音樂教育的原理
**節 音樂教育的哲學原理
第二節 音樂教育的社會學原理
第三節 音樂教育的心理學原理
第四章 音樂審美能力的創新培養
**節 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第二節 音樂審美能力的內涵與作用
第三節 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第五章 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的創新發展
**節 高校音樂教育課程內容的創新發展
第二節 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教材的創新發展
第六章 高校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
**節 高校音樂教學的原則與組織工作
第二節 高校音樂教學能力的培養
第七章 高校音樂教學評價的創新發展
**節 高校音樂教學評價的理念與特點
第二節 高校音樂教學評價的創新實施
附錄一:音樂知識掌握情況問卷模板
附錄二:學生音樂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的問卷
附錄三:教師自我評價問卷
參考文獻
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 節選
(一)**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并且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在舊教育體制不斷被改造的同時,政府又建立和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教育體制和行政法規,這也使得美育和音樂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被確立,真正地做到了使全國音樂步人正軌。由于當時師資極度缺乏,國家對師范音樂教育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1952年,教育部規定將音樂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并且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啟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教育部還制定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同時,為了解決音樂師資缺乏的現狀,國家還致力于對師范音樂教育的建設,在全國15所高等師范院校中設立了音樂系。 1956年,教育部頒布了初中音樂教學大綱,大綱詳細闡述了初中音樂教學的目的,即教會學生對所歌唱的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來感受音樂,進而受到歌曲藝術形象的感染,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除此以外,教育部還十分重視學生們的音樂課外活動,他們認為,音樂課外活動同音樂課堂教學一樣,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相比于音樂課堂教學,課外音樂活動在內容上更加的豐富多彩,過程也更生動活潑。 同年,我國**所藝術師范學院在北京成立,隨后,一些省、市和地區也相繼成立了藝術師范學院,并且一些中等師范學院、綜合性大學以及高等師范院校中也都先后設立了音樂系科。 1957年,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被提出,方針指出,要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各個方面全面發展,要讓他們成為有文化的勞動者,從而可以自覺地為社會主義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直到1966年,全國各大行政區都先后設立了專門的音樂學校,僅專科以上的就至少有一所。這些音樂專門學校的成立,為社會培養出了大批音樂方面的師資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音樂師資缺乏的問題,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靠學習蘇聯的音樂教育來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學習他們的音樂教育體系、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②學習他們的教育教學理論。③將蘇聯關于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理論著作進行翻譯并出版。④鼓勵并安排中國學生去蘇聯學習。⑤高價聘請蘇聯音樂方面的專家來我國各個音樂高校講學。不得不承認的是,蘇聯的音樂教育理論對當時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與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音樂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音樂教學內容,幾乎都是配合著當時的社會政治活動來進行的。這也是在這一時期學校音樂教育的一大特點。這種特點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①對學堂樂歌和救亡歌詠等優良傳統的繼承。 ②用于音樂課教學和社會上歌詠活動的歌曲,在鼓舞群眾方面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③學校音樂教育受政治、經濟的影響也相當明顯。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健康的,并且正以一個相當快的速度在發展。之所以呈現出了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教育方針和政策法規。也正因如此,我國音樂教育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才為我國今后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從1966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的十幾年。在這一階段,由于種種原因,音樂教育觀念被嚴重扭曲,音樂教育同其他文化教育一樣不再被人們重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音樂課時被大大削減。 由于受到了一些較為極端觀念的影響,音樂課被當成了進行政治宣傳的工具。再加上一些綱領性文件的引導,人們談“美”色變,美育開始成為人們共同排斥的對象,并逐漸從觀念中淡化。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美育和音樂教育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教育,幾乎所有的音樂教育都被取消。 ②音樂活動的發展越發的畸形化和極端政治化,嚴重違背了美育的宗旨和規律。 值得一提的是“樣板戲”的推廣,它不僅從客觀上對音樂民族化進行了宣傳,而且還對社會及學校的音樂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