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492753
- 條形碼:9787504492753 ; 978-7-5044-927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本書特色
這本《叔本華論人生得失(精)》一書所選的諸篇文章,即根據亞瑟·叔本華思想中*具代表性的作品編譯而成,并參考了霍林道爾所選譯的叔本華論文集的英譯本,把有關自然科學方面已過時的觀念,以及罵黑格爾的內容刪去或節選。相信本書對于讀者了解叔本華的思想和提高人們的理論水平,會有所幫助。 *后尚須說明的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和叔本華個人的偏見,本書一些作品中的唯心主義表現得比較明顯,有些觀點和論述顯然是錯誤的,請讀者在閱讀中予以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內容簡介
本書精華絕世,字字珠璣,常識與經典融合,堪稱傳世思想魂寶。思想大師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對人類文化的奉獻與恩典。心靈奧秘的求索,靈魂深處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經典。這部書籍,不僅涵蓋了人類具智慧的語言,同時也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準則:雖然這些經典智慧,在人類各種語言中均有不同譯本,被各國人們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計其數的人受益終生。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目錄
二、生命的永恒
三、幸福的分類
四、人格的劃分
五、財富與人生
穴、生存的意念
七、生活的意志
八、人性與道德
九、存在的得失
十、世界的空虛
十一、愛戀的激情
十二、性愛的倒錯
十三、禁欲的解脫
十四、女性的智慧
十五、生存與理念
十六、素質的由來
十七、哲人的智慧
十八、意志與現象
十九、超越生命
二十、心理的變化
二十一、宗教的源流
二十二、哲學雜談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節選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努力與意志一樣,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質,是人類接受*明晰、*完全的意識之光所呈現的東西。我們所稱的苦惱,就是意志和一時性的目標之間有了障礙,使意志無法稱心如意;所謂滿足、健康或幸福,即為意志達到了它的目標。此一名稱也可轉用于無認識力世界的各種現象——雖然程度較弱,但其本質仍然相同。我們可發現它們也經常陷入苦惱,并沒有永恒的幸福。因為所有的努力俱是從困苦、對本身狀態的不滿所產生,只要有不滿之心,就有苦惱。并且,世上沒有所謂永恒性的滿足,通常,這一次的滿足只是新努力的出發點而已。努力到處碰壁,到處掙扎戰斗,因而也經常苦惱。正如努力沒有*終目標,苦惱也永無休止。 至于有認識力的世界——動物的生命,就可以顯現出它們的不斷的苦惱。試觀察人類的生命,這里的一切都被*明晰的認識之光所照耀,顯現得*為清楚。因為意志現象愈臻完全,痛苦也就越為顯著。植物沒有感覺,所以也沒有痛苦。*下等的動物如滴蟲類或放射動物等,所感覺的苦惱程度極為微弱;其他如昆蟲類等對于痛苦的感受機能也非常有限。直到有完全的神經系統的脊椎動物,才有高度的感覺機能,并且,智力越發達,感覺痛苦的程度越高。如此這般,認識越明晰,意識越高,痛苦也跟著增加,到了人類乃達到極點。尤其是,如若一個人的認識越明晰,智慧越增,他的痛苦也越多,身為天才的人,他便有*多的苦惱。“智慧越增,痛苦也越多。”這句話中的所謂智慧,并不是指關于抽象的知識,而是指一般性的認識及其應用。素有“哲學畫家”或“畫家的哲學者”之稱譽的狄基班,曾以一幅畫直觀而具體地描寫出意識程度與苦惱程度間的密切關系。這幅畫的上半幅描繪的是承受著喪子之痛的女人群像,以各種表情和姿勢,表達出做母親的深沉悲傷、痛苦和絕望;下半幅則為描繪失去子羊的一群母羊,這些動物的表情、姿勢與上半幅互成對應。從而可以了解,并非有明確的認識和明敏的意識才有強烈的苦惱,即使在動物遲鈍的意識中,也有痛苦的可能。 由此,我們可充分確信:一切生命的本質就是苦惱。這是意志內在本質的命運,動物世界的表現雖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別,卻無可避免。 為認識所照耀的各階段中,意志是化為個體而表現的。人類個體投進茫茫空間和漫漫時間之中,是以有限之物而存在,與空間和時間的無限相比,幾乎等于無。同時,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個體生存所謂的“何時”“何地”之類的問題,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為其場所和時間,只是無窮盡之中的一小點而已——他真正的生存只有“現在”。“現在”不受阻礙地向“過去”疾馳而去,一步步移向死亡,一個個前仆后繼地被死神召去。他“過去”的生命,對于“現在”遺留下什么結果?或者,他的意志在這里表現出什么證據?這些都是另一回事;一切都已消逝、死亡,什么都談不上了。因此,對于個體而言,其“過去”的內容是痛苦,抑或快樂?這些都是無足輕重的問題。但是,“現在”往往一轉眼即成過去,“未來”又茫然不可知,所以,個體的生存從形式方面來看,是不斷地被埋葬在死亡的過去中,是一連串的死亡。但若就身體方面來看,眾所周知,人生的路途卻崎嶇坎坷,充滿荊棘和顛簸;肉體生命的死亡經常受到阻塞、受到展緩,使我們的精神苦悶也不斷地往后延伸。一次接一次的呼吸不斷地侵入,預防了死亡。如此,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和死亡戰斗著,除呼吸外,諸如飲食、睡眠、取暖等都在和死亡格斗,當然,*后必是死亡獲勝。這一路徑之所以呈現得那樣迂回,是因為:死亡在吞噬它的戰利品之前——就是我們從開始誕生到歸于死亡期間,每一時刻都在遭受它蓄意的擺弄。但我們仍非常熱心、非常審慎地冀望盡可能延長自己的生命,那就像吹肥皂泡,我們盡可能把它吹大,但終歸會破裂。 ……
叔本華論人生得失 作者簡介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有名哲學家。是哲學目前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并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