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家級小學教育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與師范教育創新工程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5836
- 條形碼:9787576015836 ; 978-7-5760-158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家級小學教育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與師范教育創新工程系列教材) 本書特色
一本小學英語老師專業發展通用指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學習的專業”“終身學習的專業”。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亦將終身學習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倡導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2011年版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其中一條是“小學教師應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如何開展教師專業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書一方面總結了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認真傾聽了小學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以及教師的建議。本教材以培養卓越的小學英語教師為目標,以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寧波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為依托,主要面向小學英語教育專業的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職的小學英語教師。
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家級小學教育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與師范教育創新工程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面向小學英語教育專業的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職的小學英語教師。本教材共分十章:其中前三章主要從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新時代對小學英語教師的新要求、小學英語教師的知識、技能以及身份認同等方面總體闡釋了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后面的七章,即從第四章到第十章,主要闡釋了促進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七種主要策略,分別是反思性教學、教學日志、同伴觀摩、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以及學習共同體等。每一章不但有理論闡釋,而且結合小學英語教與學的案例進行分析,集理論性與操作性與一體。
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家級小學教育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與師范教育創新工程系列教材) 目錄
**章 教師專業發展概論
**節 教師專業發展概述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與對策
第三節 新時代的教師素養:內涵與框架
第二章 小學英語教師知識和技能
**節 小學英語教師知識:內涵和類型
第二節 小學英語教師知識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第三節 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內涵和類型
第四節 小學英語教師技能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第三章 小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
**節 小學英語教師的身份認同:內涵與危機
第二節 小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小學英語教師的身份重建
第四章 反思性小學英語教學
**節 反思性教學概述
第二節 反思性教學的實施
第五章 基于教學日志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節 教學日志概述
第二節 教學日志的功能與研究步驟
第三節 小學英語教師的日志撰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六章 基于同伴觀摩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節 同伴觀摩概述
第二節 同伴觀摩的實施
第七章 基于行動研究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節 行動研究概述
第二節 行動研究的實施
第八章 基于案例研究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節 案例研究概述
第二節 案例研究的實施
第九章 基于教育敘事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節 教育敘事的內涵與特征
第二節 教育敘事的內容與步驟
第三節 基于教育敘事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第十章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節 學習共同體概述
第二節 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障礙與對策
第三節 學習共同體的實施
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家級小學教育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與師范教育創新工程系列教材) 節選
**章 教師專業發展概論 學習目標 1. 能夠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其特征; 2. 能夠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及其影響因素; 3. 能夠了解當前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可能的對策; 4. 能夠理解新時代對教師素養的新要求。 學習指導 本章建議課堂教學4個學時。 學習重點主要包括: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特征,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當前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框架,教師核心素養構建的本土對策等。 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對話討論為輔。 教材學習與教材之外的學習相結合,建議閱讀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和著作,以提升理解。 問題引導 王萍是一名新入職的小學英語教師,她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期待,但是她很快發現教師這份工作并沒有預想得那么美好。上課時總有那么幾個孩子不認真聽講,在課堂上交頭接耳;總有幾個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總有許多學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話題不感興趣;總有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雖然自己努力工作,但是班級成績在全年級倒數;教研組里的老師交流不多,有時遇到問題不知道該請教誰? 你認為王萍老師該如何去做?你能提出什么建議? **節 教師專業發展概述 知識經濟與信息社會不僅僅要求21世紀的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教師也要成為終身學習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學習的專業”“終身學習的專業”。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亦將終身學習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倡導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2011年版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其中一條是“小學教師應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問題與討論 你認為職業是否都屬于專業?哪些職業屬于專業?專業有何特征? 一、 專業的內涵 專業性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判斷一項職業是否具有專業性有兩種分析模式:“即特征模式和權力模式。特征模式以醫生、律師等社會公認的成熟的專門職業作為理想的模式,從中歸納出一系列的專業特征,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專業性尺度,用來衡量職業群體的專業化程度,并判定哪些職業是專門職業。權力模式則分析了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對專門職業的內在認識。”宋吉繕.論教師職業的專業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 69.不同的學者或機構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判斷一個職業是否具有專業性的尺度宋吉繕.論教師職業的專業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 70.,見表1-1。 表1-1 教師專業性的不同視角 弗萊斯尼(A. Flexnen)①有知識并且有社會責任感;②把重點放在非常識的學習上;③實用性;④通過專業教育獲得專業技術;⑤組織權;⑥優先為社會服務。 美國教育學會①基本的心智活動;②專業化的知識體系;③需要長時間的專門訓練;④需要持續的在職成長;⑤提供終身從事的職業生涯和永久的成員資格;⑥服務于個人利益之上;⑦擁有強大的、嚴密的專業團體; ⑧建立自身的專業標準。 利伯曼(M. Liberman)①社會服務功能;②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③長期的準備; ④自主權; ⑤責任權;⑥自治組織;⑦社會服務優先于經濟報酬。 金鐘哲①要求高智商的精神活動;②嚴格的資格標準;③學術理論及其應用;④利他性的服務活動優先;⑤高度的自主和社會責任感;⑥倫理綱領;⑦自主的組織權。 曾榮光①為社會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務;②享有專業服務的專業權;③接受長時間訓練和入職輔導; ④具有一套“圈內知識”;⑤有專業自主權;⑥組成對成員有制約力的專業團體;⑦確立一套專業守則;⑧獲得社會當事人信任;⑨享有相當社會地位和職業報酬; ⑩不斷接受在職培訓和從事科研活動。 舒爾曼(L.S. Shulman)①對學術與理論知識有充分的掌握;②服務的理念和職業道德;③能在一定的專業范圍內進行熟練操作和實踐;④運用理論對實際情況做出判斷;⑥從經驗中學習;⑥形成一個專業學習和人員管理的團體。 綜上所述,一般而言,作為一名專業人員,應具有如下特征: 1. 具有高度的知識基礎與技術能力。專業人員應具備非專業人員所不具備的大量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術能力,能夠在復雜的情境中有效地解決問題。 2. 具有使命感。專業人員具有很強的社會服務性,專業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為個人謀私利,而是為社會服務,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犧牲個人利益。與使命感密切相關的是,專業人員應具有職業道德,應受到職業道德標準的制約。 3. 長期的專業教育和嚴格的考核要求。專業資格證的獲得需要首先接受長期的專業教育,并且接受嚴格的考核要求。 4. 自主性。專業人員在沒有其他外界壓力的情況下,要按照自身的判斷,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專業人員不應該因受到雇傭組織或顧客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判斷標準。 5. 責任感。專業人員應對自己的行為和決策富有責任感。 6. 歸屬于某個專業組織。專業人員將專業組織作為在專業工作中判斷和思考的主要標準,即專業人員通過參加專業組織或閱讀專業雜志,自覺受到專業標準的強烈影響。 為什么教師是專業人員? 1. 教師職業有較高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就像法律工作者需要法學知識,醫生需要醫學知識一樣,教師也要具備有關教育專業知識。美國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認為教師需要具備七大類知識,具體為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者及其特點知識、教育背景知識、教育目標和價值觀及其哲學和歷史背景的知識等。2010年9月美國的教師教育學院協會與21世紀技能合作伙伴(P21)合作,研制了《職前教師的21世紀知識與技能》,明晰了美國職前教師的關鍵能力框架P21.21st century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educator preparation. [EB/OL] 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aacte_p21_whitepaper.2010-11-12.。作為教師培養機構的師范大學開設的課程為預備教師提供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實習機會。 2. 教師職業需要長時間的專門訓練。現在,國際上培養教師的任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機構承擔的。在中國,包括小學英語專業在內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年限大都是四年,需要接受嚴格的考核,需要獲得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 3. 教師職業需要不斷的學習進修。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進修,并將教育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去。教師通過這一過程要反省自己,要對一些新問題進行分析,要在積累了一定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和進修。教師的進修意味著這一職業的不斷成長。 4. 教師職業的自主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具有相當高的自主性。教師在教室這一環境內,是有高度的自主性的,他們可以自由安排教學方式,并且可以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方針下,自由選擇大部分教學內容。教師的學術自由是有較大發展空間的。 5. 教師職業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世界各國都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有明確要求,教師的職業道德要高于一般職業的道德水準。教師職業道德的水準不僅表現教師職業的社會聲望,而且直接關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敗。 二、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特征 教師專業發展這一概念把教學工作視為一種專門職業,把教師視為一個履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至專業成熟的境界。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界定,學者有不同的論述。哈格里夫斯(A. Hargreaves)和富蘭(M. Fullan)指出,教師發展可以從知識與技能的發展、自我理解和生態改變三個方面來理解。伊文思(L. Evans)提出教師發展*基本的是態度上和功能上的發展。Evans, L.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2(1): 123-137. 從個體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被定義為通過系統的努力來改變教師的專業實踐、信念、以及對學校和學生的理解,強調教師個體知識、技能的獲得以及教師生命質量的成長。從群體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可以理解為:“教師不斷成長、不斷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反思和探究來拓寬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至專業成熟的境界。教師專業發展強調教師的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是職前培養、新任教師培養和在職培訓,直至結束教職為止的整個過程。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包括教師個體生涯中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情感的發展,還涉及與學校、社會等更廣闊情境的道德與政治因素”。盧乃桂,鐘亞妮.國際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6(2): 71—76.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如下特征: 1. 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性。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過程,強調教師作為一個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歷程。 2. 教師專業發展的多維性。教師專業發展既包括了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嫻熟、能力的提高,也涵蓋了態度的轉變、情意的發展,還涉及與學校、社會等更廣闊情境的道德與政治因素。 3. 教師專業發展的終身性。教師專業發展強調教師的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是職前培養、新任教師培養和在職培訓,直至結束教職為止的整個過程。“教師專業的‘學習’擁有三個基本定律: 其一,越是基于學習者的內在需求就越是有效;其二,越是扎根于學習者的鮮活經驗就越是有效;其三,越是細致地反思學習者自身的經驗就越是有效。所以,教師的成長需要終身學習。”鐘啟泉.為了未來教育家的成長——論我國教師教育課程創新的課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1(18): 20—26. 4. 教師專業發展的批判反思性。教師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受容器,教師是一支強大的變革力量。具有變革力量的教師獨自或與人一起檢視、更新和拓展教學的目的,不斷學習和發展優質的專業思想、知識、技能和情感智能。 5. 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教師專業發展不應成為“被發展”的過程,應強調教師的自主意識,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個體性、自主性和自發性,重視教師的創造性和獨特性。 三、 教師職業倦怠與專業發展的功能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終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和危機,這些困境和危機有些來自于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力、個人和專業經歷、情感和心理因素等個人因素,有些來自于包括學校在內環境的因素。而職業倦怠就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個重大的危機與困境。 1. 職業倦怠 許多教師一方面由于面臨長期的精神壓力,另一方面又由于個人成就的缺乏以及工作的單調,可能會導致職業倦怠。職業倦怠(burnout)是個體因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反映在壓力深重且無從疏導傾瀉)或妥善應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經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1974年美國學者弗洛登伯格(H. Freudenberger)*早提出了“職業倦怠”這個概念。他用“burnout”一詞來描述那些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導致的一種疲憊不堪與耗竭的狀態。職業倦怠被界定為包括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個體壓力成分)、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人際關系成分)和低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自我評價成分)這三個維度的心理綜合征。教師作為特殊的助人行業群體,是該現象的高發人群之一。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即指教師在工作中無從排解壓力)時產生的一種極端生理心理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衰竭狀態。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在國內已大量存在。職業倦怠的感受正打擊著無數教師,原本有仁愛之心、有奮斗理想、樂于奉獻于工作的教師們在逐漸遠離他們的專業發展與教育工作,這不但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教師工作投入、參與減少,創造性大幅降低,而且導致教師產生離職意向,教師流失增加。職業倦怠*終影響教師身心健康,出現教育危機。 2. 教師專業發展的功能 教師專業發展可讓教師能夠重新發現教師工作的樂趣,對工作產生新的期待,能夠有效抑制職業倦怠,這是因為: (1) 教師專業發展可為教師創造習得新知識與技能的機會。能夠在原有認知基礎上引介和增加新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專業發展,教師可習得諸如信息技術、課堂管理、教學安排、話題設計以及問題解決等多元的知識與技能。 (2) 教師專業發展可讓教師適應不斷變化的外在世界。21世紀是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交往以及自我實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中通過不斷反思從而融合知識、技能和情感而發揮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 (3) 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可有效提升教師的學術地位,進而提升教師的收入,讓教師在學校里以及社會中獲得更多的尊重,從而不斷提升其社會地位。 (4) 可有效改善教育實踐。隨著教師知識與能力的不斷增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的提升,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能夠促進各項教育政策的有效實施,從而不斷改善教育實踐。 調查與討論
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家級小學教育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與師范教育創新工程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張光陸,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學科教學英語方向負責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獨立完成的成果曾獲第七屆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浙江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項,浙江省教育改革項目1項,市廳級項目多項。出版專著2部,譯著2部,參編著作和教材多部;在《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發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國教育學刊》《教師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