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致美課程 點亮幸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3264
- 條形碼:9787522503264 ; 978-7-5225-0326-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致美課程 點亮幸福 本書特色
致美課程體系是動態發展的不斷生成的創新課程體系,是對美的教育一個好的詮釋,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回應。本課程體系以校訓“勤奮、進取、和諧、致美”中的“致美”取名。致美將根植于師生心中,為人生涂上致與美的靚麗底色。它誕生于學校辦學理念之下,服務于致美少年的培養,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美的教育做出靈動的表達,為打造出學校品牌呈現出美的綻放。
致美課程 點亮幸福 內容簡介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全面推行教育教學綜合改革,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將德育工作及活動進行歸納、整合,逐步完善構建了德育“致美課程”體系。 “致美課程”體系誕生于學校辦學理念之下,服務于致美少年的培養,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美的教育做出靈動的表達。“致美課程”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課程整合的路徑。在“致美課程”體系構建中,學校始終堅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凈化育人環境、豐富活動載體、打造辦學特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致美課程 點亮幸福 目錄
**章 德修課程
致美好習慣 養成益終身 王小玲002
文明禮儀 劉曉東014
“五位一體”的情緒管理體系 段鵬濤025
讓感恩貫穿教育每一個環節 王紹麗035
第二章 書香課程
翰墨書院在八中 顧會麗 王鵬飛046
*是書香能致遠 李釧釧060
第三章 節日課程
貫徹素質教育,學校特色發展之體育節 張文祥070
喚醒童真、樹立信仰的藝術節 王丫丫 楊暢076
論科技節對小學生科學創新發展的作用 張嘉芬078
基于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 張婉琳087
第四章 拓展課程
多米諾益智課程 劉璐100
衍飛解碼——美術與科學學科探究STEAM課程融合 季婷婷122
剪紙非遺點燃致美少年夢——核心素養理念下主題式剪紙校本課程的開發探究 韓蕊134
環保時裝設計致美課程 孟媛 田雨同142
話劇進校園:情境閱讀與話劇表演實踐初探 張敬嬌152
第五章 實踐課程
山西研學課程設計及實施 孫英杰166
品“徽風皖韻”,鑒“文化徽州”:研學實踐課程設計及實施 馬阿麗177
第六章 家校課程
家校共育 幸福花開 孫思思192
附錄 “致美少年”養成指南
致美課程 點亮幸福 節選
致美好習慣 養成益終身 王小玲 對于剛剛入學接受教育的孩童而言,好習慣的培養顯得越發重要。因為一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好習慣,會潤物細無聲地改變整個人生,這是習慣的力量,也是堅持的力量。 好習慣是通往美好人生的階梯,相反,壞習慣則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總之,習慣決定命運。 一、抓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良好習慣?鬃釉唬骸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币馑际钦f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就如同自然的行為一樣。兒童期是身心迅速發展時期,也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應從以下7個方面入手,培養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 (一)語言習慣 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舉止態度能夠反映出其精神狀態及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因此,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創設恰當的語言情境,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孩子的禮貌用語。 (二)規則習慣 吃飯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的重要契機。 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后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咽下嘴里的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里,以及吃完飯后碗里要一干二凈、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所以通過吃飯這個契機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非常重要。 (三)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應從小開始培養。家長多認為,孩子小時不適合勞動,待孩子長大一些,又覺得孩子忙于學習沒時間勞動,在生活中處處代勞。孩子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勞動習慣自然難以養成。 家長往往認為這些生活瑣事不值一提,殊不知孩子的自立意識正是從穿衣、穿鞋、穿襪開始的,獨立思考意識是從自主生活開始的,責任感是從幫助父母洗碗、掃地、抹桌開始的,自信是從輕松掌控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放手讓孩子去勞動,我們會慢慢看到驚喜。 (四)衛生習慣 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關鍵,這一點越來越得到現代人的認同。衛生習慣是健康的基礎,重點有兩個方面: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作息習慣。 (五)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一生的財富。教育應是自我的、持續不斷的追求,而不僅僅是在學校里習得各學科知識。自我教育的基礎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從書籍里汲取豐富的知識,才能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道德素養。 在幼兒時期就培養閱讀的習慣,比成年后再來培養容易得多,孩子將閱讀當作一件有趣的事,自然而然地就會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六)社交習慣 語言是為社交服務的,因為社交需要,我們才要學習語言。很多家長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合群、是否樂于分享、是否會欺負其他小朋友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等,是備受家長關注的問題。 對此,家長的示范和引導尤為重要。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孩子的社交創造機會,應多帶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而不僅僅是同齡人。 讓良好的社交習慣內化在孩子心中,有利于他成長為一個不以自我為中心、善于溝通的人。 (七)運動習慣 運動習慣也是健康的保證。一些孩子跑步姿勢不協調、易摔倒、不會跳繩、唱歌跑調、口吃、字寫得不好看、看上去聰明學習成績卻不如意,其實都多少和運動協調能力缺乏、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别B成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幼兒園階段,家長應與老師一起做好家園共育,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一起為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奠基。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成效*大,再進行這種教育,一旦錯過這個階段,效果就差多了,有時不只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終身難以彌補。所以,這一時期,習慣的培養、固化很重要。尤其是一年級新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就是為后繼學習打好基礎,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家長可以參照下表與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 在小學階段,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很多,上面的習慣都是*基本、*重要的習慣,在孩子12歲以前養成,會為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養成“致美”習慣,成就“致美少年”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則 (一)“致美”習慣師生養成五大法 1. 兒歌引路,講練結合 才入學的孩子都喜歡讀兒歌、對對子,我把學生要養成的好習慣編成兒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每天都能看到,每天早上念一遍,念熟背熟,并按照兒歌要求的去做,誰忘記了,就請他看看兒歌,對照檢查念出來該怎么做,再改正自己的行為。學生天天念,天天記,天天照著做,一周下來看看自己哪兒做得好,哪兒做得不好,怎么改正,把記誦內容與自己的行為表現結合起來,有效地幫助孩子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好習慣。但是不可能把學習習慣都編入兒歌,讓學生背誦,老師還是要講明養成習慣的重要性。例如,為了保護視力,必須坐姿端正。老師要講明近視的成因和危害性,讓學生對高度近視后可能造成的視網膜脫落的嚴重后果感到畏懼,以及近視給人的學習、生活造成的不便,將來他們不能實現自己理想的后悔,并且經常重復這個話題,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讓他們自覺坐直身體,控制看電視、讀書的時間,按時做眼保健操或眺望遠方。 2. 及時表揚,適當獎勵 表揚是對學生好的行為做出肯定的評價,它能促使學生上進。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之語,尤其是面對行為習慣很差的孩子,要善于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作為改造的契機,及時加以表揚,把缺點轉變成優點。 一年級孩子有很強的榮譽感,他們不僅渴望口頭表揚,還渴望物質獎勵。例如,一朵小紅花、一個吹塑紙做的蘋果、一面小紅旗、一顆五角星等,都可以使他們的榮譽感得到滿足,并激勵他們做得更好。 3. 榜樣激勵,常抓不懈 一個良好習慣要訓練成功,需要重復要求多少次?有專家統計,因人而異,一般情況而言,需要15~20次。這就告訴我們,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師、家長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常抓不懈。因此開學一個月,老師、家長要把教育教學的重點擺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嚴格監督,一絲不茍,已養成的好習慣經常鞏固表揚,千萬不可因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有明日再來的思想,姑息遷就,發現苗頭要立即教育。老師、家長自己要堅持原則,不要今天說的什么要求,明天又彈性處理,這樣學生就會學會見風使舵,教師、家長就會失去教育威信,學生也很難養成好習慣。 此外,樹立身邊的榜樣讓學生學習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邊的榜樣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因此多樹立幾個典型讓學生學習對于學生的激勵作用是很大的。對有進步的學生,老師還可以經常表揚,評比守紀律、講文明的乖娃娃,讓學生自己參與評比,一年級孩子都喜歡自己選自己,這沒什么不好,反而可以提高孩子自信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但孩子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忽視自己的缺點,如果老師在學生選后再請同學提意見,老師點評,讓學生既找到自己的優點,發現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老師指明努力的方向,這樣進步就會更快一些。無數實踐證明,樹立榜樣、多鼓勵、嚴要求,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4. 以身示范,言傳身教 孩子接受老師的指導,注意力和感知能力逐步服從于學習任務,心理活動的有意性迅速發展起來,但因為孩子社會活動范圍小,知識經驗不足,自我意識和思考判斷能力較差,他們的行為主要是以成人的行為和評價為標準的,有很大的模仿性、無意性、依賴性。 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教育不是用語言去教育人,而是用人去教育人。身教勝于言教,家長的良好言行榜樣是教育好孩子的首要因素。心理學動力型的原理告訴我們,改正一個壞習慣比養成一個好習慣困難得多!敖煺叱,近墨者黑”,“正人必先正己”,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孩子也不會聽教?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彼岳蠋熍c家長都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提高修養,培養高尚情趣,為孩子做好表率。 5. 互相配合,要求一致 學校各科教師要與班主任的要求一致,不要認為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只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這一節課這樣要求,下一節課又可以那樣應付,使孩子養成見風使舵、看人臉色的壞毛病,讓孩子是非不分,無所適從。同樣,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步調一致,不要一個嚴一個松,一個打一個護,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這樣不能維護家長的威信,不能有效地進行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 在整個大教育體系中,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互相協調,才能發揮*優作用,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重視學校教育,不重視家庭教育,那么任其自流的家庭教育就會自發地、盲目地影響甚至對抗學校教育。只有家庭教育真正能與學校教育起好配合和補充作用,使教育分力變教育合力,教育才會有好的效果。
致美課程 點亮幸福 作者簡介
馬熙玲,北京八中固安分校校長,北京師范大學特聘專家,曾當選“全國優秀校長”“全國百名卓越校長”,應題為全國各地校長、骨干教師培訓60余場。榮獲“全國教科研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獲得者”等榮譽稱號,事跡被《中國當代校長風采錄》收錄。已出版《成長中的心靈對話》《陽光與希望》《一路探索》《騰飛的翅膀》《格;ㄩ_在希望的原野》等書籍。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