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地方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6398
- 條形碼:9787030686398 ; 978-7-03-06863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方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研究生教育是引領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在落實高素質人才培養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核心作用。本書以寧波大學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為例,深入挖掘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提高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理論教學與應用體系,梳理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成效,討論面向未來的地理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趨勢,以進一步提高地理學研究生的綜合素養與研究生教育質量。 本書可供高校地理學及相關學科教師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高校研究生院等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學習參考。
地方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背景 2
1.1.1 新時期社會經濟建設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要求 2
1.1.2 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4
1.1.3 地理學人才培養對推動人類福祉具有積極作用 6
1.2 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意義 8
1.2.1 推動地理學人才培養改革理論研究 8
1.2.2 發揮地理學人才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10
第2章 地理學人才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11
2.1 地理學及其學科定位 11
2.1.1 國外地理學發展歷程與人才培養的核心要點 11
2.1.2 我國地理學發展歷程及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18
2.2 社會經濟轉型與地理學推動人類福祉作用 25
2.2.1 我國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征與轉型 25
2.2.2 “十四五”發展特征及其對地理學研究生的創新要求 26
2.2.3 地理學在落實多尺度社會經濟發展與福祉中的作用 32
2.3 地理學研究生培養目標與實現路徑 33
2.3.1 當前地理學研究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33
2.3.2 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 35
2.3.3 地理學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路徑 37
第3章 致力于提高創新能力的地理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42
3.1 地理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與育成之道 42
3.1.1 研究生創新能力及其培養途徑 42
3.1.2 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及其形成途徑 45
3.1.3 培養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價值取向 49
3.2 西方大學地理學研究生培養 50
3.2.1 西方大學典型地理學院(系)介紹 50
3.2.2 西方大學地理學研究生培養特色 56
3.2.3 西方大學地理學研究生培養經驗 60
3.3 中國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方案及其特色 62
3.3.1 中國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機構的類型與分布 63
3.3.2 中國普通高校地理學科研究生培養方向及其特色比較 68
3.3.3 中國普通高校地理學研究生課程體系比較 73
3.3.4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理學研究生培養特色 83
3.3.5 基于提高創新能力的中國地理學研究生課程體系 87
第4章 致力于提高創新能力的地理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實踐應用體系 91
4.1 地理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主要實踐環節 92
4.1.1 課程實習 92
4.1.2 社會實踐 97
4.1.3 掛職鍛煉 100
4.1.4 學術交流 103
4.1.5 科研訓練 110
4.2 地理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成果體現形式 120
4.2.1 課程論文 120
4.2.2 調研報告 124
4.2.3 文獻綜述 128
4.2.4 期刊論文 133
4.2.5 學位論文 145
第5章 致力于提高創新能力的地理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成效——寧波大學案例 158
5.1 師資隊伍建設成效 159
5.1.1 構建人才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 159
5.1.2 搭建“多層次”研究團隊和學科平臺 162
5.2 社會實踐活動與調研成果成效 166
5.2.1 優秀社會實踐案例介紹 166
5.2.2 優秀社會實踐成果介紹 171
5.3 培養過程管理與制度建設成效 180
5.3.1 學校層面培養過程管理制度 180
5.3.2 地理學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制度 184
5.4 學術論文發表與學位論文成效 186
5.4.1 寧波大學地理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要求 186
5.4.2 寧波大學地理研究生學術論文成效 187
5.4.3 論文高產出地理學研究生介紹 198
5.5 學位論文撰寫與學位論文成效 206
5.5.1 寧波大學地理研究生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206
5.5.2 寧波大學地理研究生學位論文成效 207
5.6 學位教育平臺與學科建設成效 210
5.6.1 學位教育平臺建設對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 210
5.6.2 地理學(0705)建設成效 211
5.6.3 測繪與遙感工程(05)建設成效 211
5.6.4 學科教育(地理)建設成效 212
5.7 地方服務與研究報告成效 213
5.7.1 地理學的地方服務特色 213
5.7.2 研究報告編制成效 215
5.8 專利申請與學術著作出版成效 221
5.8.1 專利申請與獲批成效 221
5.8.2 學術專著出版成效 227
第6章 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教育的未來 230
6.1 地方綜合性大學地理學研究生教育實踐困境 231
6.2 寧波大學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育成之道 232
6.2.1 主動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凝練學科研究方向與地理學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特色 232
6.2.2 緊扣學校“雙一流涉海學科群”,搭建平臺為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條件 233
6.2.3 聚焦學科特色凝練年輕型科研團隊,提升地理學科優勢方向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水平 234
6.2.4 確立高質量過程指導體系,建立健全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質量的過程保障理念 236
6.2.5 聚焦學科特色夯實研究生科研創新的學科基礎,構建創新能力培育長效機制 238
6.3 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教育的趨勢 239
參考文獻 240
地方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節選
第1章 緒論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和國際社會經濟發展形勢與重大風險挑戰,我國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各項領域的重大改革,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策略,適應“新常態”(a new normal)經濟發展,推動經濟結構、發展動力與發展方式的轉化與優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0%,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99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社會經濟創新發展,我國基礎設施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快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與人民生活質量也實現了進一步提升。 我國研究生教育經過4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逐漸處于研究生大國向研究生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研究生教育是引領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增強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與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支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的主要途徑,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支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生產力、人才**資源、創新**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沒有強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沒有強大的國家創新體系”。隨著經濟全球化、新型城鎮化與國際產業轉型升級的快速變化,適應新時期國際與國內、區域與城市、城市與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斷顯示出對高層次人才質量和數量的需求,推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成為推動人類福祉的支撐要素之一。 研究生教育的*終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研究生教育規模和結構應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與社會經濟結構相互適應(沈桂花,2019)。地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是引領新時期社會、經濟、空間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科之一。在社會經濟轉型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理學科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強化理論研究、規劃實踐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提升社會認可程度,是繁榮地理學科的重要支撐(張軍,2003;劉云剛,2012)。尤其是結合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和問題,形成規范統一又富有特色的地理學科體系,是其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伴隨著社會經濟深層次轉型和重構,地理學研究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 承接“十三五”發展的巨大成就,展望“十四五”規劃,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擴大研究生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變動趨勢的結合,實現國家、區域和城市的高層次人才儲備,成為新時期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十四五”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以后制定的**個五年規劃。尤其是如何圍繞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著眼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發展規劃,增強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質量和效果,對實現區域轉型發展,提升人類福祉具有重要意義。 1.1 地理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背景 1.1.1 新時期社會經濟建設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要求 當前,隨著全球各國社會經濟與國際交流的不斷發展,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等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國內外發展環境也更加錯綜復雜。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全球傳染性疾病、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強化的沖擊及其深層次影響,全球經濟呈現曲折復蘇和增長乏力的特征。“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根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升新時期社會經濟全面建設,推動深化改革與科技創新,優化經濟結構,推動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仍是推動國家走創新發展的主旋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才是創新的來源。為了更好地引領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與國家繁榮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到2020 年,全面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到2035 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隨后,國家出臺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了十項重點任務,明確提出了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學習大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等要求。這一系列政策都著眼于不斷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開端,是我國邁向高收入階段、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與強國建設階段的開局規劃,是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時期(鄢一龍,2020)。“十四五”時期,我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將更為復雜,面臨更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科技驅動發展,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生活質量與人民福祉,成為“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要目標。 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教育對外開放與教育國際合作也成為推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2013 年9 月和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的合作倡議。2015 年3 月28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依靠中國與相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積極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6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推動區域教育的開放、交流與融合。這是**份全面指導我國教育對外開放事業發展的文件,對推動教育開放,服務黨和國家的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面向“一帶一路”倡議,我國也不斷增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與教育行動,共同為“一帶一路”提供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才支撐。2016 年,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教外〔2016〕46 號),強調通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聚力合作,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勢,開展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人文交流,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推動沿線各國實現政策互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通過教育深度合作與互學互鑒,全面提升區域教育影響力。例如,2016 年12 月成立的亞歐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網絡組織(CBQAN),是亞歐教育部長會議框架下的亞歐高等教育資歷互認協作工作組的行動計劃之一,目前已經發展到13 個國家16 個會員機構,通過高等教育跨境合作機制,不斷推動跨境高等教育有質量發展,提高辦學水平。截至2019 年2 月,我國已與24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共有60 所高校在23 個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16 所高校與沿線國家高校建立了17 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① 1.1.2 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和保持長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核心動力是形成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與增長方式調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推動各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及其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研究生培養質量和研究生服務于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能力不斷提升。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大國。根據教育部在2020 年5 月印發的《2019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 所(含獨立學院257 所),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002 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1.6%,比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分別高出48.2 個百分點、39.1 個百分點和25.1 個百分點(圖1.1)。研究生招生人數為91.65 萬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 萬人,招收碩士生81.13 萬人。在學研究生總數為286.37 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42.42 萬人,在學碩士生243.95 萬人。畢業研究生63.97 萬人,其中畢業博士生6.26 萬人,畢業碩士生57.71 萬人①。 圖1.1 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和毛入學率 數據來源: 當前,隨著科技革新與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全球各個國家競爭的主戰場。面向全球科技發展前沿與社會經濟建設的重大需求,創新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成為提升學科綜合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學科特色建設、社會經濟協同融合的重要動力來源。研究生教育與人才培育和地區的人才需求規模、需求結構及需求層次緊密相關。社會經濟與產業結構的快速變動也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層次結構不斷優化。例如,我國的產業結構與產業地域分工正逐漸從中低端價值鏈向中高端價值鏈轉變,對應的人才需求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應逐漸提升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增加研究生人才比重(魏亞,2020)。 順應國家科技、產業、經濟建設等各個領域的戰略需求,面向社會、經濟、環境、生態等多維度建設的關鍵問題,多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方向之一,這也充分顯示出高校研究生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事實上,基于高等教育與人才需求、人才培養的互動關系,研究生教育水平與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一般來說,經濟發達地區的研究生教育發展質量也相對較高(羅思等,2019)。例如,一些研究在空間計量模型的基礎上,證實高校研究生規模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及其空間特征,模型結果反映了高校研究生規模對經濟增長存在正面的溢出效應,且能顯著帶動相鄰省域的經濟發展(王淑英和王潔玉,2019)。類似的研究也證實了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如研究生教育規模每擴張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為0.7%(高斌和段鑫星,2019)。但受到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區域差異、高等教育服務特殊性等影響,研究生規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存在較為明顯的省際差異格局,例如浙江省研究生規模與區域經濟協同水平較高(劉紅梅,2019)。而在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江西省,其研究生教育總量偏低,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程度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效應均較低(沈桂花,2019)。 為了提升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度,應同時考慮高等教育資源承載力和市場需求,在注重區域均衡的基礎上適度擴大規模(李夢琢和劉善槐,2019),探索多元化的辦學路徑,推動研究生規模與質量的協同,優化研究生教育布局與教育結構(高斌和段鑫星,2019),增強研究生學科設置合理性及其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沈桂花,2019),不斷推動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羅思等,2019)。 國家、地方政府、各個高校都在不斷完善學科建設的各種保障機制,鼓勵跨學科、跨機構甚至跨國別的研究生協同培養,不斷加速各學科之間的交流、開放、交叉、融合,培育特色學科與方向,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創新能力與協同育人成效。截至2015 年,在22 個學科領域中,我國有17 個領域分別位于世界前五名,近五年來,在基于論文及其被引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中,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從473個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