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神經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5008
- 條形碼:9787572005008 ; 978-7-5720-050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神經科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研究者、中小學、特殊教育一線教師、校長、園長本書是“教育神經科學譯叢”之一,是國家出版基金、上海市“十三五”重點圖書和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出版專項基金資助項目,由英國倫敦教育神經科學中心主任丹尼斯·馬雷沙爾教授、英國倫敦教育神經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布賴恩·巴特沃思教授和英國倫敦教育神經科學中心副主任安迪·托爾米教授合作主編。
教育神經科學 內容簡介
教育神經科學將三個不同的學科——教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結合起來,根據學習者腦與認知的發展規律,設計出更好的教育教學環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提升教育質量。本書結構清晰,實例豐富,內容廣泛,思想深刻,對教育神經科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的出版標志著教育神經科學已經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教育神經科學這一新興學科在全球范圍不斷成熟,一個聚合了教育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新型共同體正在形成。
教育神經科學 目錄
目錄
作者列表 / 1
序 / 1
序言構想未來 / 1
**章 引言 / 1
第二章 神經影像方法 / 13
第三章 學習和教學的計算式模型 / 47
第四章 遺傳學對教育的影響 / 76
第五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106
第六章 語言發展 / 128
第七章 閱讀能力發展 / 167
第八章 數學發展 / 195
第九章 科學推理的發展和應用 / 231
第十章 社會性發展 / 262
第十一章 情緒發展 / 292
第十二章 注意和執行控制 / 321
后記 / 345
內容索引 / 359
譯后記 / 363
教育神經科學 節選
教育神經科學的誕生 我們正在尋求用神經科學的成果來提高學習效果的途徑,從而指導教育實踐。布魯爾(Bruer, 1997)發表過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認為這是“一座過于遙遠的橋”。 目前,我們對腦發育和神經功能的認識還不夠,不足以將兩者直接聯系起來,以任何有意義的、可辯護的方式進行教學和教育實踐。**座橋是一座成熟的橋,現在已經有近50年的歷史,聯結教育學和認知心理學;第二座橋僅有10年的歷史,聯結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這座嶄新的橋使我們能夠看到心理功能與腦結構的對應關系。當神經科學開始為教育工作者提供關于教學和教育實踐的有益見解時,這些見解就是第二座橋上頻繁往來的結果。認知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支撐這些橋的唯一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終想要在教育和腦之間穿行,這是唯一的路徑。 布魯爾的這一立場來自他對非常基礎的神經科學的三個方面的批判,這三個方面通常來自對非人類動物的研究: 突觸發生和突觸修剪的時間過程,學習的關鍵期,以及豐富的早期環境的作用。他明確指出,這些方面的證據還不足以為正規教育提供參考。然而,自1997年布魯爾的論文發表以來,兩座橋之間的“浮橋”——認知神經科學得到了迅速發展。這門學科利用腦成像的資源,發展和完善了我們對認知過程的理解,不僅包括支撐教育成就的那些過程,如工作記憶和學習過程,也包括語言、閱讀、動機和數學中涉及的與課程相關的認知。這本身就是布魯爾提到的“雙橋”解決方案。 2005年,《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一篇持懷疑態度的評論文章,質疑認知神經科學對教育的貢獻。它給出了這樣警告: 研究者正在計劃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來“揭示技能發展的真面目”,例如,算數和閱讀技能,這是令人著迷的工作。但是這些結果將如何付諸教育實踐,就目前而言,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思辨的問題。在腦活動與行為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是很困難的,即使是在受控的實驗室環境中。腦成像極具魅力,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媒體的報道往往令人喘不過氣來,反應過激。需要確保這些項目不會導致那些知識不足的“專家”設計更多的偽科學教育工具……還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對神經科學研究中衍生出來的教育工具進行更嚴格的實證檢驗。例如,有證據表明,閱讀障礙者在聽覺加工方面有問題,研究者已經開發了一個名為“速學單詞”(Fast ForWord)的程序來幫助閱讀障礙者學習閱讀。但是,在他們還沒有收集證據證明它對閱讀障礙者以外的其他人有幫助之前,這些研究者的公司把它作為沒有特定閱讀缺陷的兒童的學習輔助工具,向市場推銷這個軟件。目前的重點應該是提供這類證據。(Editorial, 2005, p.1138) 雖然如此,這些新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探索兒童的個體差異和新的教育方式,架設從神經科學到教育學的直接橋梁。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神經網絡中異常的神經結構和激活模式識別閱讀障礙者(見第七章),甚至在年幼的孩子開始學習閱讀之前,就可以利用他們的腦對語音的神經反應將他們識別出來(Lyrtinen et al., 2001)。也可以通過計算障礙者異常的神經結構和激活模式將他們識別出來(見第八章),這些結果比行為學方法更有辨別力(Dumontheil & Klingberg, 2011)。甚至語言發展(見第六章)、邏輯推理以及社會性發展和情緒發展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分別見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也可以通過神經影像揭示出來。此外,遺傳學和神經影像之間的聯結就像遺傳學與認知能力之間的聯結一樣,可以快速得到加強(見第四章)。 事實上,新的方法使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繪制發展軌跡。在不久的將來,不僅可以發現個體發育時間點上的神經差異(這可以解決,而且只是發育遲緩問題),還可以追蹤教育相關認知功能的發育軌跡差異。我們可以使用軌跡差異的數學模型對學習者進行分類,這些學習者模型可以為教學和學習技術中個性化學習情境的設計提供參考(見第三章)。 當然,這涉及三個學科,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方法論,因此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關鍵之舉是勞里拉德(Laurillard, 2007)提出的“方法協作”。也就是說,盡管這三個學科的方法不同,但每個學科都有可能而且確實有必要檢驗其他學科的研究結果。例如,當認知神經科學的理論產生了新的教學設計時,該理論將通過更有效的學習來檢驗。更通俗地說,方法協作可以通過明確的學習過程的計算式模型來實現(見第三章)。 教育神經科學有必要作為一個共同體才能在若干不同意義上取得進展。就像之前討論過的,將有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以平等的伙伴關系一起工作。然而這樣的研究共同體需要協調一致和自我維持,這不僅需要現有研究者之間的對話和合作,還需要為學生和研究者的培訓創造一個跨學科的環境,這些學生和研究者將成為**批成熟的教育神經科學家,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接受了全面思考這一領域的教育。 不過,如前所述,要想取得成效,我們必須認識到,研究者只能是這個更廣泛共同體的一部分,他們在其中參與和交流,幫助制定研究議程,并始終關注對實踐(包括實施)的影響。這個更廣泛的共同體需要包括教師、實習教師、教師培訓機構、專業教育和學校心理學家、言語和語言治療師、兒童神經科學家,以及參與實施循證學習支持和學習困難補救工作的其他專業人員。此外,如果我們認真對待公共衛生模式,那么這個更廣泛的共同體的功能就遠遠超出咨詢或協商的作用: 它需要成為研究者和專業人員的主動合作者,共同發現問題,通過嚴格的研究增進理解,并形成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從業人員需要參與到研究的核心中,研究者需要參與到實施問題中。這些隱含的角色對所有相關人員來說都是陌生的,因此,即使是建立小的運作團隊,也需要成員作出不同尋常的承諾,而這種承諾可能首先需要基于對工作潛力的信念,而不是實質性的具體的利益。 我們還需要與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塑造者接觸,以幫助確保教育神經科學具有社會公認的價值,并確保團隊成員在某種意義上得到認可,為開發和部署新的教育形式做出貢獻。在這樣的環境下,政治家和政策專家會不斷受到競爭激烈的既得利益組織的游說,在這方面的成功將取決于是否能以某種方式脫穎而出。因此,好的科學和在此基礎上令人信服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公共衛生科學是如此,那么教育神經科學更是如此。
教育神經科學 作者簡介
主編 [英]丹尼斯·馬雷沙爾(Denis Mareschal),英國倫敦教育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腦與認知發展中心教授。《人類概念的形成》(2010)、《神經建構主義:腦如何構建認知》(2007)、《發展科學》(2004-2012)的合著者。 [英]布賴恩·巴特沃思(Brian Butterworth ),英國倫敦教育神經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數學腦》(1999)一書的作者。 [英]安迪·托爾米(Andy Tolmie),英國倫敦教育神經科學中心副主任,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與人類發展系教授,2007年至2012年擔任《英國教育心理學》雜志編輯。 譯叢主編/主譯簡介 周加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生物學雜志》執行主編。先后在哈佛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完成兩輪有關教育神經科學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擔任國際心智、腦與教育學會執行理事,中國教育學會腦科學與教育分會理事;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7年擔任國際腦研究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學習科學高級研究顧問。20年來,致力于推動教育神經科學在國內外的發展。在國內最早提出教育神經科學的學科概念并做了系統研究(2004年),闡述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范式,分析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政策和實踐中的轉化與應用。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譯著和合作著作40余部。著有《教育神經科學:學科建制與教育創新》《教育神經科學引論》《教育神經科學的使命與未來》《教育神經科學視野中的循證教育決策與實踐》《教育神經科學視野中的第二語言教育創新》等;主編叢書5套,分別為“教育神經科學與國民素質提升系列叢書”(8冊)、“教育神經科學譯叢”(9冊)、“心智、腦與教育譯叢”(4冊)、“腦與學習科學新視野譯叢”(8冊)、“腦與終身學習”(2冊)。其中,《教育神經科學:學科建制與教育創新》《教育神經科學引論》分別獲2019年第四屆“明遠教育獎”、2011年上海市第十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教育神經科學的使命與未來》等8部著作入選“影響教師的100本圖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