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終生受用的課堂——清華大學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110校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79182
- 條形碼:9787302579182 ; 978-7-302-57918-2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終生受用的課堂——清華大學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110校慶) 本書特色
作者經過20年的教學探索,系統總結了“大篷車課堂”的新聞理念和實踐成果,具有創新性,對于中國新聞教育改革具有啟發意義。
終生受用的課堂——清華大學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110校慶) 內容簡介
光教授堅持“大篷車課堂”教學已經20年了,這是一個在絲綢之路上延展的體驗式課堂,也是清華大學的挑戰性課程之一!按笈褴囌n堂”共計出征 20 余次,有 900 多名學生參與!督K身受用的課堂——清華大學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對“大篷車課堂”做了系統的梳理與總結,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內容:大篷車課堂的緣起與經歷、實戰經驗、學生感悟、教學計劃、教育理念與研究,對于新聞教育與改革具有啟發意義。
終生受用的課堂——清華大學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110校慶) 目錄
**章 “大篷車課堂”的前世今生
**節 中國需要怎樣的跨文化傳播人才
一、尋根之旅:“大篷車課堂”的路線選擇
二、思維模式:人才培養的關鍵
三、“大篷車課堂”與“一帶一路”文明圈建設
四、“大篷車課堂”與“一帶一路”的傳播策略之探索
五、“大篷車課堂”與文明對話的人才需求
第二節 “大篷車課堂”與新聞教育改革
一、新聞學是承載人類文明和價值觀的學科
二、新聞學是人文科學,不是社會科學
三、新聞學有沒有自己的“學”?
四、新聞教育改革與書寫“一帶一路”
五、有關改革中國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科設置的建議
第三節 “大篷車課堂”的由來
一、西域教我當記者
二、師父帶徒弟的“苦行書院”
第四節 “大篷車課堂”的足跡
一、學習“慢新聞”的“大篷車課堂”
二、以實踐為主的教學
三、恩想的“大篷車”
四、穿越帕米爾山區
五、穿越戈壁沙漠
六、在亞洲此部邊地
七、行駛在西伯利亞鐵路上
八、遠征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
九、喜馬拉雅山中的無媒體生存
十、在普拉昌達主席的家中
十一、乘坐荒原列車去漠此
十二、夜宿蒙俄邊境線
十三、一種回歸人性的經歷
……
第二章 充滿挑戰的“大篷車課堂”
第三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阿爾泰山“大篷車課堂”學生感悟
第四章 “大篷車課堂”的教學計劃
附錄:“大篷車課堂”新聞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
終生受用的課堂——清華大學挑戰性學習課程“大篷車課堂”(110校慶) 作者簡介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日新書院導師、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巴基斯坦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同時擔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詢委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咨詢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素養與文明對話教席負責人、國家三項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曾獲聯合國艾滋病防治特殊貢獻獎、巴基斯坦總統獎,獲評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所講授課程“新聞采訪寫作”獲評國家精品課。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