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69258
- 條形碼:9787563969258 ; 978-7-5639-692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大學外語教學是我國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次教學改革,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外語教學體系。總的來說,外語教學正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然而,在外語教學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外語教學的不足,即外語教學中缺乏對文化因素的理解。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學生語言的研究離不開文化研究。一旦文化被刪除,學生就無法真正掌握外語。在現實的外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然處于傳統的知識投入產出模式中,對外語跨文化教學的關注還不夠。但是,應該清楚的是,學習外語*終是為了溝通和交流。跨文化素可以避免溝通中的文化笑話。學生在學習外語以增加跨文化知識,并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這對外語學習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已經打破了空間的界限,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逐漸蔓延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一些學生開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從這個層面來說,有必要明確跨文化教學的概念。所謂跨文化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不僅應包括西方的文化,還應包括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學習多元文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從而幫助他們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外語。 《“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實踐研究》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背景下對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做的研究。該書詳細介紹了外語跨文化教學中涉及的多個方面,使外語專業跨文化教學成為一個系統,層次分明。外語跨文化教學是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這一問題的梳理將不可避免地為外語跨文化教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實踐研究 目錄
**節 “一帶一路”的背景簡述
第二節 “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節 “一帶一路”歷史邏輯與發展理念
第四節 “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
第二章 “一帶一路”背景下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現實需求
**節 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二節 復合型外語人才發展趨勢
第三節 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
第四節 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第五節 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存的問題
第六節 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第三章 “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基礎
**節 文化的內涵、特征與要素
第二節 傳播的系統與功能
第三節 文化與傳播的關系
第四節 語言的定義與特征
第五節 “一帶一路”語境下跨文化傳播的獨特問題
第四章 跨文化傳播學理論框架建構
**節 跨文化傳播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學科基礎
第三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的理論研究
第四節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方法
第五章 跨文化傳播的根源:文化差異與文化包容
**節 文化差異與文化包容
第二節 文化的觀念體系概述
第三節 文化的規范體系概述
第六章 跨文化傳播的動力:技術、互動、認同
**節 技術與跨文化傳播
第二節 跨文化傳播的技術空間
第三節 社會互動與人際關系的文化差異
第四節 認同的定義與分類
第五節 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第七章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教學
**節 文化與交際
第二節 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交際學
第三節 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文化教學
參考文獻
“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實踐研究 節選
作為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跨文化比較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語言學、文學等領域,也是跨文化傳播學術領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跨文化比較作為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通過對在不同文化中獲得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驗證假設,從文化現象的差異和獨特性中,找出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共同要素,以及文化中內含的某種規律或通則。進一步說,跨文化比較并不單獨觀照單一的社會或文化的某一方面,而是力求避免單一環境狹窄范圍的界限,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尋找社會文化變遷的由來及科學解說,為研究者深刻把握人類行為提供可能。 在古希臘時代,一些學者就運用比較方法展開對希臘與波斯的社會與文化研究。19世紀的孟德斯鳩、孔德等也通過比較來確定和解釋社會間的差異和共性。孔德還指出,比較方法作為實證科學的基礎工具,可用來發現人類*基本的法則——進化法則。洪堡特在1836年出版的《論語言結構的差異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通過對人類語言結構的比較去探究不同的語言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不僅對后來的語言學研究有深遠影響,也是了解早期人類學及其比較研究的歷史的重要典籍。愛德華·泰勒在1888年發表的《制度發展的一種調查方法》一文,以多達350個民族單位的資料為基礎,對社會制度各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被認為是運用跨文化比較方法的早期代表。博厄斯在1928年出版的《人類學與現代生活》中指出,比較研究不能局限于僅僅比較發展的結果,還必須比較發展的過程。在他的影響下,瑪格麗特·米德在1935年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對新幾內亞三個不同部落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和性別角色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學者的一些研究實踐證明了針對中國與其他文化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深度探尋中國與西方等不同文化之間互動、參照與發展的歷程。20世紀40年代,許娘光出版的《中國人與美國人》在婚姻、政治、經濟體制及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中美比較,并提出:美國人看重自我依賴的“個體中心”,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則看重相互依賴的“情境中心”。同期,費孝通出版的《被土地束縛的中國》選擇了地處中國沿海地區的江村和云南內地的祿村、易村和玉村進行比較,通過社區調查逐步接近、認識社會的全貌,*終提出了有關中國土地制度的理論,并形成了有關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框架。 三、話語分析 話語分析源自20世紀中后期西方語言學界面向符號和言語活動的研究,主要特點在于:探究話語和語境的關系,把握話語中隱含的觀念結構、意義、認知和記憶,發掘其背后的價值立場、意識形態、權力關系以及思維方式,同時,考察參與話語活動的主體與社會事實之間的互動關系,因來自不同理論、有不同學科立場,有關話語的定義差異甚多。 在語言學的視域下,話語主要是指社會互動過程中呈現的豐富和復雜的語言和言語方式,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及兩者的延伸部分。話語的物化形態,通常是大于句子的、連續的語言交際單位,“文本”是話語的一個向度,也是關于事物、事件或現象的敘事——敘事是基本單位,對話是根本條件。在語言學研究看來,話語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主要甚至是核心部分,日常生活多是通過語言生活實現的,日常會話、大眾傳媒、商務談判、法律文件、文學作品等,都在話語的范疇之內——具有特定的意圖、主觀意向或特定的目標,反映著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并受到傳者、受眾、文本、語境、傳播方式等諸多要素的制約。 1952年,澤利格·哈里斯(Zellig Harri)發表《話語分析》一文時,將話語分析的重心還放在語言文本上。其后,話語分析持續受到理論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語用學等語言學分支的影響,還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人類學等學科吸收了經驗,不再把語言僅看作研究者反映客觀世界、表達思想的中介或工具,而是把語言當作研究對象本身;不是假設研究對象的敘事反映了什么事實,而是分析在不同的語境中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敘事以及這些敘事被建構的過程和效果。 在語言學話語分析的實踐中,主要秉持三個基本觀念:**,說話者會受到特定語境的影響;第二,說話者會有策略地運用語言以達到自身的目的;第三,有策略地生成或理解語言活動,受到特定文化的一定影響。話語分析對話語與語境關系的重視,也體現了質性研究重視語言的理念:語言不只是反映世界事物與表達主觀認識的媒介,也是構成社會活動或社會現象的主要因素;話語的意義是在歷史和文化中生成的,并隨著歷史的變化而改變。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