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0652
- 條形碼:9787300290652 ; 978-7-300-29065-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本書特色
闡釋了社交媒體對人際互動和社交行為的重要塑造作用,提供了一種用于批判性思考社交媒體的多層次模型,觀點中立且發人深省。這部著作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對社交媒體興起過程的梳理,用批判的眼光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必要的回顧,以回應當前有關數字文化的諸多爭論。如果你對數字文化感興趣,那么這本及時之作不容錯過。 ——約翰-班克斯(John Banks),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副教授 ★何塞·范·迪克的《連接》是一部時間跨度超過十年的在線平臺批判史,它內容豐富,涵蓋了諸如Facebook等家喻戶曉的主流網絡平臺,且出版正當其時。想要從政治經濟學和技術角度理解所謂“社交媒體”迅速崛起的復雜過程,本書可列入必讀書目。 ——洪美恩(Ien Ang),西悉尼大學文化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內容簡介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是一部關于社交媒體批判史的專著,研究社交媒體“連接”的本體論(關系、社會資源)與平臺理論(技術文化、社會經濟、社會重組),展示了對社交媒體、社會關系和盈利機制三者微妙關系的獨到發現與見解。何塞·范·迪克在書中提出了生態系統法,將其作為一種分析框架。她在微觀上采用行動者網絡理論來理解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又引入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并將二者有效地融會貫通。沿用這種框架,作者選擇了五個非常常見的網絡平臺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為分析對象,在梳理平臺的發展歷程和特征的基礎上詳細討論了其背后隱含的技術文化元素,從所有權、管理和商業模式三個維度,研究了社交媒體的社會經濟結構。連接,是技術哲學問題,也涉及社會生態。在《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中,作者采用生態系統方法,將各個社交媒體平臺視為構成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認為平臺的每次調整都會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泛起漣漪。連接,在人際關系、現代化中被委以重任,是觀察當代社會的一面棱鏡。對社交媒體感興趣的讀者,閱讀《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當會有所收獲。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目錄
第2章 拆散平臺,重組社交
第3章 Facebook和“分享”的必然性
第4章 Twitter:“關注”和“動態”的悖論
第5章 在社區與商業之間的Flickr
第6章 YouTube:電視與視頻共享之間的緊密聯系
第7章 Wikipedia與中立原則
第8章 連接媒體生態系統:鎖定、隔離、退出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節選
被委以重任的連接晏青 陳光鳳談連接,首先談的是媒介的物性、介質層、功能性問題。眾所周知,很多學者把媒介視為人的一種“賦權”之道。麥克盧漢的 “媒介即人的延伸”,認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亞里士多德認為工具是靈魂和身體的延伸;馬克思也認為技術是人類自我擴展的方式;首次提出 “技術哲學”一詞的恩斯特·卡普認為電報是人類神經系統的延伸;亨利·柏格森將技術視為一種被制造出來的器官,成為天然有機體的延伸。媒介之連接,不僅僅關乎物性與人性,更關乎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涉及社會權力與資本神話。傳統的觀點認為,“社交媒體”一詞意味著這些平臺以用戶為中心,關注的是 “參與”和 “人類協作”。但是,本書作者何塞·范·迪克更關心的是連接層次上的社交媒體,因為它涉及自動化系統工程和操縱之間的聯結,追蹤并編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確實也看到,媒介技術讓相隔千里的人 “在一起”(being there)。這種 “在一起”是通過中介化媒介感受到與對方的社交熱度和親密度(Short,Williams&Christie,1976),通過傳播媒介感知他人的存在,共同在場、分配注意力,實現信息理解、情感理解,情感上相互依賴(Harms&Biocca,2004)。連接,是技術哲學問題,也涉及社會生態。尼古拉斯·蓋恩、戴維·比爾在 《新媒介:關鍵概念》一書中討論網絡、信息、交互界面、檔案、互動性、仿真等組成的新媒體研究概念框架,談到幾點值得反思的新興主題,其中一條便是 “新媒介概念提供了將新媒介客體轉變成為社會與文化現象的路徑,與此同時又受到作為其基礎的物質性的影響”(蓋恩和比爾,2015:119)。在本書中,范·迪克采用生態系統方法,將各個社交媒體平臺視為構成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所以她說,平臺的每個調整都會讓整個生態系統泛起漣漪。比如,1998年出現的網絡小說 《**次親密接觸》引發了網戀潮,珍愛網的智能推薦代表了另一種愛情模式,在這個生態中,受波及的就包括愛情觀、風險投資、被操縱的情感、被編碼的人際關系。不管淘寶網、大眾點評網、京東網、貓眼網等是 “泛連接”,還是 “強連接引發行為、弱連接傳遞信息”的體現,它們本身就代表了從物性衍生出來人的行為、社會文化和權力。本書所說的連接主要指人際連接,而不涉物與物等連接樣態,它在人際關系、現代化中被委以重任,是觀察當代社會的一面棱鏡。本書于2013年出版,是**部關于社交媒體批判史的專著,研究社交媒體“連接”的本體論 (關系、社會資源)與平臺理論(技術文化、社會經濟、社會重組),對社交媒體、社會關系和盈利機制三者的微妙關系有獨到的見解,迄今為止已被引用超過3700次,廣為學界推崇。范·迪克的生態系統法作為一種超前的框架,融合了行動者網絡理論和政治經濟學。她*初用行動者網絡理論來理解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之間的關系 (第1章),但她發現這種分析視角缺乏宏觀經濟因素,于是加入了政治經濟學方法 (第2章)。中間五章 (第 3章至第7章)分別對應單個的系統即 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 Wikipedia,每種社交媒體形式都使用這種框架進行考察。每章都采用相同的結構:首先介紹平臺、定義和目的,然后討論其技術文化元素。具體來說,是根據平臺的用戶、技術和內容對其進行分析。在進行技術文化分析之后,會形成社交媒體的社會經濟結構:所有權、管理和商業模式。*后一章再次討論構成社交平臺的各種要素,以及維系媒體生態系統的文化、經濟和意識形態基礎。范·迪克也關注經濟結構,社交媒體同時也是一種由風險資本驅動的免費使用的公共服務,所以她強調了所有權、管理和商業模式等概念在批判分析中的地位。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作者簡介
何塞·范·迪克(José van Dijck,1960— ),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比較傳媒研究院教授,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她還是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首位女性主席。2016年被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荷蘭女性。曾出版作品:Mediated Memories in the Digital Age(2007)、The Transparent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Medical Imaging(2005)。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