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9144
- 條形碼:9787300289144 ; 978-7-300-2891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 本書特色
1. 一部被自傷青少年的家長和專業人士譽為“指路明燈”的指導書。
2.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光榮、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總督導徐凱文、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任志洪、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張久祥、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會長周蘇鵬聯袂推薦。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 內容簡介
自我傷害行為主要發生在青少年人群中,這種行為給自傷者自己造成相當大的損害,同時也給他們的父母帶來極大的壓力。本書作者是屢獲殊榮的演講者、作家和教育家,她將20年的經驗與近期新研究、專家訪談以及專業人士和日常家庭的故事相結合,揭示出自傷主要是一種情緒管理障礙,自傷者一般是借這種方式來消解洶涌而來的情緒痛苦,或是進行自我懲罰,又或是以此來尋求刺激或是控制他人等。
全書涵蓋正確認識自傷、產生自傷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互聯網對自傷的作用、早期干預如何減少自傷成為習慣性行為的可能性、如何與年輕人就自傷和與之相關的不良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聯系和溝通,以及在家庭之外如何尋求專業人士或其他人幫助等,為如何預防、理解和應對自我傷害和網絡化自我傷害提供了獨到的見解與解決方案。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 目錄
什么是自傷 // 004
自傷與自殺的關系 // 005
自傷的易感人群 // 009
自傷的預警信號 // 011
自傷的類型 // 013
自傷的性別差異 // 015
第 2 章 產生自傷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 021
青春期的開始 // 025
自傷的動機 // 028
自傷的心理因素 // 030
自傷的生理因素 // 032
第 3 章 互聯網對自傷的作用 / 037
網絡帶來的益處與危險 // 042
視覺沖擊強的圖像的力量 // 045
上網痕跡 // 046
對自傷的戰略性應對 // 047
自傷圖像共享的影響 // 050
第 4 章 網絡自傷 / 057
什么是網絡自傷 // 060
我們所知道的 // 061
潛在的聊天文化 // 063
網絡自傷的動機 // 065
網絡自傷的社會反應 // 068
虛假的個人資料和 IP 地址 // 070
真正的問題 // 071
你曾經匿名過嗎 // 072
什么是虛擬專用網絡 // 073
這對父母、 學校和專業人士意味著什么 // 075
保持開放的心態 // 077
家長的應對 // 079
網絡自傷的預警信號 // 083
第 5 章 必不可少的對話 / 085
**反應 // 089
開始對話 // 091
家長的路線圖: 確定談話概況 // 092
家長的路線圖: 引導談話 // 094
家長的路線圖: 結束談話 // 095
減少脆弱性 // 100
窺探的誘惑 // 102
第 6 章 專業支持和學校的作用 / 107
專業人士能帶來的不同 // 112
關于男孩的話 // 113
可以考慮的支持性服務 // 115
學校的作用 // 117
隱私問題 // 118
基于學校的預警信號 // 120
發現男孩的自傷行為 // 121
學生心理輔導員的大局觀 // 122
沒有完美的學校 // 123
第 7 章 自我關照和安全計劃 / 127
自傷早期階段治療方案 // 129
延遲、 分散注意力、 決定 // 131
我看到的有效策略 // 136
教授自我關照 // 137
危害*小化策略 // 139
準備好了嗎 // 141
安全計劃的重要性 // 142
*后一次自傷 // 144
第 8 章 父母作為教練 / 149
關注“心理彈性” 這個詞 // 152
感恩的力量 // 155
感恩的方式 // 161
歸屬感的力量 // 161
第 9 章 照顧家庭 / 165
維護好你們的夫妻關系 // 170
考慮家庭經濟承受能力 // 172
照顧兄弟姐妹 // 173
第 10 章 關于希望的故事 / 177
希望來自戰勝自傷的故事 // 179
滿懷希望地期待 // 194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 節選
推薦序 自我傷害行為近年來日益得到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的關注。在美國精神病協會*新一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Ⅴ)中,自傷作為一個新的障礙被納入。自我傷害行為主要發生在青少年人群中,這種行為給自傷者自身造成相當大的損害,同時也給他們的父母帶來極大的壓力。
過去20年里,國際上出現了不少對自傷行為的研究和干預探索。今天,精神病和臨床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對自傷行為的了解大大深化了,對自傷行為的治療干預也有了相當顯著的進展。例如,我們已經知道,自傷主要是一種情緒管理障礙,自傷者一般是借這種方式來消解洶涌而來的情緒痛苦,或是進行自我懲罰,又或是以此來尋求刺激或是控制他人等。我們還知道,雖然自傷行為看起來很嚇人,但自傷行為青少年是可以很有效地得到幫助的,例如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就是有效的自傷干預方法之一……
雖然專業領域對自傷行為探討的熱度持續不衰,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極少聽到人們談論自傷行為。這當然不是因為自傷很少發生――西方的研究顯示,自傷在青少年中的發生率超過 20%;而我們團隊的研究顯示,中國青少年自傷發生率在30%~50%。人們之所以對自傷諱莫如深,是因為它往往是充滿了羞恥、憤怒、悲傷的強烈情緒,很多人不愿意去觸碰。無論是自傷者本人還是其身邊的家人朋友,都太難去面對它。因此,大部分自傷者不會主動去求助,他們的家人往往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樣為自傷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本書是一本面向自傷者家人的科普讀物。書中對自傷行為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的梳理,然后全面介紹了應該如何為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幫助,包括怎樣開始跟他們就自傷展開談話、如何尋求全面的治療及干預方法、家庭成員之間如何互相扶持渡過難關等。更為可貴的是,作者通過各種生動的臨床案例,將自傷青少年和家長的心路歷程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能從中獲得觸動和啟發。
事實上,不論你是心理學工作者、愛好者,還是正在被自傷行為困擾的當事人或其家人,都能從本書中獲益。對于臨床心理工作者而言,你可以從本書中獲得關于自傷行為的基本認識,也能從真實的案例中進一步理解這一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從而更好地用非評判性的態度去洞察和共情他們;對于被自傷困擾的當事人來說,他能了解在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怎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幫助;對于自傷者的家人來說,這本書更是一本行動指南,它會告訴你如何幫助自傷者從困境中擺脫出來,重拾充滿希望的人生。
自我傷害行為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沒有一個人生來就該承受它帶來的痛苦,更沒有人應該因此而被人孤立和厭惡。自傷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對路的家庭幫助和學校幫助、更有效的專業咨詢與治療。本書就是對這些需要的部分回應。
希望更多的人能從這本書中獲益。
江光榮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組成員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 譯者序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一說法。雖然現在人們不太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這種理念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所以,“自我傷害”這種事,似乎應該遠離我們。
我剛開始讀研的時候,曾協助過師姐做自傷主題的畢業論文,**次接觸到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那時我負責指導過來參加研究的中學生完成相應的實驗任務,然后非常偶然地,我看到了一個小男生微張的袖口里,他細細的胳膊上一排密密麻麻、還沒有完全愈合的傷疤。我很難形容當時這一瞥給我帶來的沖擊有多大,就記得自己很慌亂地移開了視線,生怕讓他覺察到我看到了他的“秘密”。那是我**次近距離地接觸到自傷的青少年,也意識到自傷可能并不遙遠――它可能就在你身邊,但你根本就不知道。就像如果不是我無意間看到那些傷口,我怎么會想到,一個看上去溫和稚氣的小男生會這樣對待自己。
后來我開始關注這個群體,讀了很多相關的文獻,也做了一些研究,慢慢地對自傷相關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也總覺得缺了一點什么。直到我深入訪談幾十位自傷者之后,才覺得自己好像真的理解了他們:我看到了他們的痛苦和掙扎,看到他們陷在負面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卻又急于逃脫,也能看到很多自傷者都非常樂于為他人著想的一面――因為不想讓他人覺得自己是負擔,所以就自己默默解決……當遇到活生生的人時,那些冷靜、客觀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就變得鮮活起來。
遺憾的是,雖然近些年來關于自傷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豐富,但是這些成果多數還停留在書本和論文中,并沒有很好地推廣到對自傷者的臨床服務上。機緣巧合,我接手了本書的翻譯,并欣喜地發現,原來已經有人把我們略顯生澀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語言娓娓道來,更重要的是,它結合了大量真實的案例。這些案例有一些和我當年訪談時接觸到的孩子如此相似,再次引發了我深刻的感動。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是一本面向自傷青少年的父母的實踐方法指導手冊。我能想象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自傷時是多么地痛心,也能體會到他們的害怕,因為這些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孩子是不是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父母*深切的感受可能是無助,他們很想幫助自己的孩子,卻覺得無從下手,而本書則為不知所措的父母提供了*簡潔清晰的行動指南。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關于自傷的基本研究成果,并根據當今的時代特點,詳述了網絡在自傷行為中的作用及不同于傳統自傷行為的網絡自傷。在此基礎上,詳盡地講解了該如何與青少年就自傷問題展開談話,并怎樣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來幫助自傷青少年順利解除自傷的困擾。除此之外,它還提醒父母,應該爭取家庭成員的支持,大家互相扶持渡過難關。這正是父母們急需了解的內容。
另外,這還是一本適合專業的助人者閱讀的、充滿著溫情和希望的專業讀本。作者米歇爾? 米切爾常年專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她在書中不僅提供了在幫助自傷青少年時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更是體現出了她對這些遭受心理困擾的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這種態度,是在幫助這些青少年時*為核心和基礎的部分,值得我們認真地體會和學習。
在翻譯這本書期間,我自己的**本關于自傷的學術專著也在進行*后的修改。在那幾個月內,兩本風格迥異的書不斷地在我的頭腦中交替,非常“燒腦”,但也給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發。很多時候,當我面對著一份書稿覺得思路受阻時,會很自然地點開另一份,也許就會有新的靈感出現。雖然因為時間倉促,書稿中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真心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這些工作,給深受自傷困擾的人們帶來一點希望和改變。
*后,盡管我力求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將作者的個人寫作風格準確地體現出來,但由于東西方在語言表達習慣上的一些差異,有時我發現自己很難將一些詞句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希望讀者能多包涵,也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前言
我為什么寫這本書 20年前,我離開了教學崗位,成立了一家名叫卓越青年(Youth Excel)的慈善機構。該機構為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及其家人提供生活技能培訓與指導以及心理療愈服務,它帶領我進入了與健康和幸福相關的領域,并與*出色的指導人員、心理學家、醫生和專家一同
工作。我的職業生涯由此變得很接地氣且工作極具可操作性。
我們機構的一大亮點是創建了“卓越青年中心”(The Youth Excel Centre),這是一個多學科的診所,每周能為大約120個家庭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這些服務是由我們設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辦公室和現場學校提供的。我們處理了涉及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從小學到成年早期)的自傷事件,有時候也為他們的父母提供幫助。
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樣,治療自傷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因為該行為會導致父母不斷地去尋找其他的支持方法,可能這就是很多父母會定期與卓越青年中心聯系,請我為他們的孩子提供輔導的原因。這些年輕人要么拒絕去看心理醫生,要么想和心理醫生一起去見“導師”。有些年輕人認為導師不那么有威脅性,也不那么“臨床”。一些醫療專業人員直接向他們推薦了我,因為覺得對這些“將所有的服務都光顧了一圈”的年輕人來說,我這名導師是很適合他們的。我總是建議他們,在尋求醫療幫助的同時,也要獲得非醫療的支持。
回顧這些年的經歷,我可以坦誠地說,我*難忘的“生涯時刻”是那些克服自傷欲望的年輕人帶給我的。我曾有幸為一位名叫尤妮絲的女生在其高中時期提供指導,現在她同我一起,為自傷者的父母或研究自傷的專業人士做一些演講。你將在第10章讀到她的故事。如今,她在大學學習心理學,但我還依稀記得她的母親把浴室地板上的血跡擦干凈,沒收她臥室里帶著血的剃刀時的場景。那種日子沒有哪個母親愿意再次經歷。
父母在面對無法控制孩子情緒或行為的殘酷現實時,他們那種極度的絕望眼神令我記憶深刻。對于父母來說,沒有比他們看到自己女兒大腿上的傷口、兒子胳膊上的淤青或煙頭燙痕更痛心的了,尤其是當他們得知這是孩子自己故意弄的,而且很有可能會再次出現時。你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去陪伴孩子們度過他們*具挑戰性的時刻。我不斷地聽到克服自傷的年輕人稱贊他們的父母會堅定地站在他們身邊并且支持他們。
當我寫這本書時,我采訪了許多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家。他們一致認為,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處于重要地位,并且對自傷的孩子的發展軌跡具有深遠的影響。
其實,我本人是無法給予父母足夠的力量和支持的,因為只有他們自己才會引導自己的孩子保持鎮定,健康應對,并過上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在自傷中掙扎,我想提醒你,你才是你的孩子*可靠的支柱。雖然你付費請來的心理學家會對孩子有所幫助,但是他無法取代你;你傾注了大量希望的學校里的老師也會有所幫助,但他同樣無法替代你。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獨一無二的,在他們的生活中是不可取代的。你是他們的“恒量”,你與他們的聯系就是他們賴以自我發現和恢復的一切。
我經常說,做好父母是非常困難的,當你養育的孩子正在遭受自傷之苦時,更是如此。毫無疑問,自傷會考驗父母所擁有的每一分耐心、力量和勇氣。當然,一位充滿愛心的家長會用盡各種辦法來找到這些東西,并在需要的時候能擁有更多。
盡管自傷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話題,但它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相信,通過更誠懇和公開的討論,我們面對這一重大健康問題時就不會沉默了。討論的內容涉及如何幫助家有自傷孩子的父母預防、理解或應對自傷的關鍵信息。
我發現,一旦我們用實用的工具武裝了今天,明天才會變得更美好。
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與預防 作者簡介
米歇爾·米切爾
教育家、作家和獲獎演說家,擁有20多年預防及應對青少年自我傷害的經驗,其相關論著被自傷青少年的家長和專業人士譽為“指路明燈”。自2000年離開教學崗位后,米歇爾創辦了一家名為卓越青年的慈善機構,為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人提供生活技能培訓與心理咨詢服務。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