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59493
- 條形碼:9787200159493 ; 978-7-200-1594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 本書特色
莊重威嚴的紫禁城,層層環繞的城墻,神圣凜然的九壇八廟。隱于市井的寺觀殿堂,龍蟠虎踞的長城,安謐的陵寢,繁忙的運河。四九城里中軸貫,三山五園西北連。西山一徑三百寺,長城拱衛運河忙。古都北京的營建,既繼承了“匠人營國”的傳統,又有著“移天縮地在君懷”的浪漫創新;讓我們從一處處玉砌雕欄、尺椽片瓦中觀想古今……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 內容簡介
《老北京述聞》立足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定位,傳承發展北京“四個文化”中心建設要求而策劃的一套叢書,著重從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涵蓋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旨在通過講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煉首都文化符號,探討首都文化的特點與傳承。《營國故事》卷按照“宮苑—都城—京畿”的三大板塊,對北京城營建成就給予一個相對宏觀的解讀,寫出了一個或從故紙堆里翻檢出,或從師友間聽聞過,或自己親身走訪過的,“建筑意”里的老北京!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 目錄
**章 皇家宮苑
大內、西苑與南苑
三山五園
王府、賜園與護軍營
第二章 國之都城
城墻與城門
秩序·中軸線
國之大事·祭祀壇廟
孔廟、國子監
隱隱于世·宗教建筑
第三章 京畿輔弼
西山一徑三百寺
巍巍長城
帝陵十三
運河漕興
參考書目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 節選
“首都”是一個國家中*為重要的城市,因為整個國家治理的權力中樞就設置在這里。赫赫有名的元世祖忽必烈,在1267年下定決心遷都燕京(今北京),并轟轟烈烈地開始興建新宮殿和都城的時候,一定祈愿過這座“國大都城”能與王朝一起傳襲千古。然而天不遂人愿,元朝的君主在100年之后(1368年)就被趕出了大都城,但這座城市保留了下來,并在52年后(1420年)重新改建成了明帝國的國都,從此正式名為“北京”。200多年后(1644年),清朝入關,沿用了明北京的城市與宮殿。 數百年的時光印跡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了城市形態之上。提起北京老城,大家就能想到那極具標志性的“三圈半城墻”相套的凸字形城池——*里面的一圈是宮城,名為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宮;第二圈是皇城,第三圈是都城(內城,基本與地鐵2號線重合),半圈是外城(從今二環南部東便門至西便門一段,這是明后期在內城外增加的,只修了南半圈,如果修完整,整個北京城應該是四圈同心方形)。這個“宮城一皇城一內城一外城”環環相套、層層防護的標準平面,構成了一個中國傳統營城理念中的“理想城”。 民主革命以前,國家的權力都集中在帝王手上,帝王辦公(上朝)和生活(寢居)的皇宮御苑就是都城營建的核心內容。需要說明的是,明清時期的“皇宮”并不只有現在的故宮,而是包含了整個皇城,就是從今天的長安街到平安大街,皇城根遺址公園到西黃城根北街和南街至靈境胡同折向府右街的范圍,平面大體近似方形(西南缺了一角),總面積約6.8平方千米,周長約10.57千米(3304丈3尺9寸)。皇城四周修筑著高大的紅墻,我們所熟悉的天安門,就是皇城的南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分別為皇城北門、東門和西門;食莾纫宰辖菫橹行模苓叚h繞著西宮、南內、景山三處御苑,光祿寺、內府惜薪司等一系列御用服務機構,分布在紫禁城與各御苑之間,形成護衛著皇宮并為皇家提供各種服務保障的雙重宮禁。 明代皇家宮苑有“三內”,大內、西內與南內。大內就是紫禁城;西內又稱西苑、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是明清時期*早的園林御苑;南內在紫禁城東南(今天的南河沿、南池子一帶),在明晚期已經逐漸荒廢湮沒于世,所以清代的皇家宮苑里已經沒有了南內。清乾隆年間編撰的《國朝宮史》一書中《宮殿》門共列6卷,包含外朝、內廷、景山、西苑、雍和宮5個子目。其中外朝和內廷以乾清門為界,外朝包含皇城和紫禁城的前半部分。景山和西苑是作為皇宮附屬的苑囿。位于皇城范圍外的雍和宮,是因為其為雍正皇帝潛邸才得以列入,乾隆朝之后這一特殊地位就不復存在了。 清朝入關以來,加強了北京西北郊山水林田地帶的皇家園林開發建設,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實際上,三山五園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源自清咸豐十年(1860)清人筆記中的“夷人焚五園三山”一語(大家熟悉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是同時“火燒三山五園”,同期清宮奏報中寫的是“燒毀圓明園、三山等處”)。三山可以確指三山行宮,即萬壽山清漪園(今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五園”則更像是為了對仗“三山”而起,泛指當時西郊一帶的皇家園林集群。 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自清康熙中期至清末長達200余年的時間里,先后8位皇帝日常都居住在三山五園之中(康熙帝住暢春園,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帝住圓明園,同治、光緒兩帝與慈禧住頤和園)。日常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皇帝們除了元旦、大婚等重大儀典不得不循舊制回宮舉行,以及離開北京(避暑、南巡或出征)的日子外都住在西郊。譬如道光皇帝,有一年就在圓明園一共住了355天,只有大概一個月的時間住在紫禁城(當年有閏月,全年380多天)。嘉慶和咸豐皇帝都出生在圓明園內,雍正和道光都在圓明園內去世。而且皇帝們“園居理政”,與在宮中無異。乾隆皇帝將紫禁城稱為“法官”,圓明園稱為“苑宮”,正式宣布冊立皇十五子颙琰為太子這樣的大事,就是在圓明園勤政殿中舉行。 清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國朝苑囿》中十分明確地對郊外各御苑功能的層級和定位進行了描述: 苑囿之設,所以循覽郊原,節宣氣序。仰惟開國以來,若南苑則自世祖肇加修葺,用備蒐狩。而暢春園創自圣祖,圓明園啟自世宗,實為勤政勅幾、劭農觀稼之所……凡蒞官治事,一如內朝……其旁近園居若清漪、靜明、靜宜諸園,規制樸略,以備歲時觀省。恭誦宸章,惟以民依物候,雨陽農谷為務。 也就是說,南苑主要用來狩獵,清漪、靜明、靜宜三園也只是不時去住一下,與皇帝南巡北狩時沿途居住的行宮類似。暢春園和圓明園則是皇帝長時間居住并且能照常理政的第二居所(因此清代史料中特稱為“御園”,外國人則稱為夏宮)。換句話說,紫禁城相當于皇帝在城內的普通住宅,御園則為皇家更寬敞更舒適的郊區別墅,行宮則是皇帝出差或者度假時下榻的御用酒店。實際上,康熙時期的暢春園、雍正到咸豐時期的圓明園、光緒時期的頤和園(原清漪園),作為
老北京述聞:營國故事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簡稱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或北京市政協)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組織,是北京市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組織形式,按照“三親”即親歷、親見、親聞的原則征集史料,存檔出版。 黎曉宏,北京文化專家,已出版《三平齋夜語》《人生大格局——三平齋夜語二集》《人生從容——三平齋夜語三集》《三平齋省思錄》等多部清言小品集。其“九思三平齋”微博粉絲已超過20萬,單條轉發量高達1萬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