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老北京述聞:風物民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59486
- 條形碼:9787200159486 ; 978-7-200-1594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北京述聞:風物民俗 本書特色
文化之遺存,百姓之寄托。舒展京城百里生活長卷,升騰今人記憶深處鄉愁。北京的風物民俗像一眼汩汩流淌的泉水,千百年來已然蓄成深潭。民俗為一時之信仰,而信仰也是可以改變的。不科學的信仰應該摒棄、應該改變,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老北京述聞:風物民俗 內容簡介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風物民俗》卷從臘八這一天講起,老北京市井生活百里長卷自此慢慢舒展,滋養著鄉愁慢慢升騰。
老北京述聞:風物民俗 目錄
一、過年
慶新年
鬧元宵
逛廟會
看花會
二、歲時
迎新春
度炎夏
享金秋
消嚴冬
三、習俗
婚配
育兒
四、世事
食
住
行
五、風土
京師五鎮
廟宇道觀
天橋興衰
天橋眾生
六、閑情
花事
養鴿子
養金魚
養鳥
斗蛐蛐
畜冬蟲
老北京述聞:風物民俗 節選
一、過年 慶新年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小年二十三 這首民謠還有別的版本,比如:“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掃房土;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 然而無論哪個版本,“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句卻是共同的。因為一到臘月二十三,便是拉開了過年的序幕,街市上隨之日漸熱鬧起來。各地的土特產,也于這時候云集京城:內蒙古的黃羊、半翅、口蘑,東北的山雞、狍子、野兔,寧夏的灘羊毛皮襖,黑龍江的大馬哈魚……吃的用的,一應俱全。商販們擺攤搭棚,各種叫賣聲此伏彼起,賣爆竹的為炫耀自己的貨色好,不時會放幾個“二踢腳”。爆竹聲、吆喝聲,組成了一支喧囂熱鬧的“新年序曲”。 “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呢?是說:辭舊迎新,是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的。 祭灶,就是祭祀灶君。灶君,在老百姓的口中,就是“灶王爺”。按過去迷信的說法,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到天庭去述職,同時匯報他所在一家人一年中的善惡功過。因而這一天,人們要為灶君送行,而送行的儀式,就是祭灶。 這位灶王爺是哪個朝代的神祗?姓甚名誰?這可難以考證了。有說是黃帝的,有說是炎帝的,還有說是顓頊之子祝融的。雖然眾說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位灶君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論語·八佾》中,王孫賈問孔子:“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王孫賈所說的灶,即指古代五祭之一的祭灶。五祭,也作五祀,即祭祀五位神祗。哪五神?《曲禮》的說法是“戶、灶、中霤、門、行”;漢班固《白虎通》的說法是“門、戶、井、灶、中霤”。無論哪種說法,都能證明:祭灶,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于孔子的時代。 侯寶林說的傳統相聲里提到過,說灶王爺是一家之主。其實這位一家之主,就是一張木刻加彩色印制的灶君像,紙店、香蠟鋪均有售。去鋪子里買灶王爺像,得說“請”。“請”回家中,貼在廚房大灶旁邊的墻上,下面架起一塊木板當供桌,平時要燒香上供。兩旁貼的對聯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祭灶,舊時是一件很鄭重的儀式,必須由家里的男主人主持,女人須回避。因為有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男人不在家怎么辦呢?可以請鄰居家男人來代勞。到臘月二十三這天傍晚,家里的男主人要在灶君像前供上香燭錢糧,糖瓜、關東糖、南糖。糖瓜和關東糖都是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米黃色,外掛白霜。糖瓜有棱似南瓜,大小如雞蛋;關東糖呈條狀,內有蜂窩小孔;南糖呈片狀,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內含芝麻或花生。 供桌上除了糖以外,還有一碗涼水、一盤草料——灶王爺上天豈能走著去?得騎馬呀。這草料、涼水就是給灶王爺的坐騎預備的。 供品擺好后,點燃香燭。一邊上香禮拜,一邊祈禱著:“好話多說,不好話少說。”再拿根關東糖,往灶口上一抹,意思是讓灶王爺上天匯報的時候,嘴上甜一點,只說好話。等到上的香燃盡,就將灶神像、錢糧草料在灶前一同焚化,并把涼水潑到地上。祭灶的儀式宣告結束。糖瓜呢,自然歸孩子們享用。甜倒是很甜,就是粘牙。關東糖稍好些,一咬就碎,酥又甜。 講究的人家,在祭灶這一天還要在院內中央,或者主屋房門之右邊,擺放一張大方桌。此桌叫作“天地桌”,供迎神之用。桌上將寫著“天地神祗之位”或是“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在中央,擺上香爐、燭臺,還有各種供品:各種干果、點心。一般是從糕點鋪定做的“蜜供”——這是一種專為做供品的蜜制面食,用一根根油炸的、外裹蜜糖汁、有如小手指粗細的熟面棍兒搭起來的金字塔,小的尺許高,大的可以高數尺。 家境貧寒,買不起蜜供、點心的,往往會用面和棗自己制作“花糕”——把面捻成條狀,圈上一個紅棗制成“花瓣”;再用眾多“花瓣”組成一朵朵大小不等的“花”;然后把“花”按下大、上小依次摞起來,便組成了一個金字塔狀、紅白相間的花糕,蒸熟后就可以擺放到供桌上了。 這張“天地桌”要擺到正月十五才撤去。 祭灶也好,祭神也好,都具有很強的儀式感。而外在的儀式,往往具有內在的教化意義,包含著深刻的內容。今天的人們,不要僅僅把祭灶看作是一種迷信活動,它更是一種習俗,一種文化。對于尚不開化的老百姓而言,相信冥冥之中鬼神的存在,是一種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之外的補充約束。讓他們心存一種敬畏、一種顧慮,使之不敢說污言穢語、不敢做傷天害理之事,這對人,對己,對家庭,對社會,恐怕都不是什么壞事。 進入新中國,破除封建迷信,人們不再供灶王爺了,祭灶這種儀式也就不復存在了。 祭灶,在舊時代是開始過年的信號。大人祭灶的時候,小孩子們就開始在院子里、胡同里燃放爆竹了。這聲聲爆竹宣
老北京述聞:風物民俗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簡稱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或北京市政協)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組織,是北京市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組織形式,按照“三親”即親歷、親見、親聞的原則征集史料,存檔出版。 黎曉宏,北京文化專家,已出版《三平齋夜語》《人生大格局——三平齋夜語二集》《人生從容——三平齋夜語三集》《三平齋省思錄》等多部清言小品集。其“九思三平齋”微博粉絲已超過20萬,單條轉發量高達1萬次。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