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老北京述聞:史籍志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59554
- 條形碼:9787200159554 ; 978-7-200-1595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北京述聞:史籍志書 本書特色
展閱舊京史籍掌故,概覽析津志書傳承。民風世情、舊事軼聞、名勝古跡、制度人文、搜輯厘剔、流傳存佚、名篇巨著、溝通古今。本書將對擷取文獻進行簡要介紹,尤側重其成書、刊刻及流傳故實。并試圖勾勒北京文獻的編撰脈絡,呈現地方文化記載的有序傳承。
老北京述聞:史籍志書 內容簡介
書籍是文化世代傳承的重要支撐,關于北京的史籍志書就像時光穿梭機,借此,人們可一覽舊京風華。每一部史籍志書的背后,從撰寫到刊行,再到流布傳播,有許多舊事可言。《史籍志書》卷是老北京的史籍志書掌故的講述者、內容的介紹者、新發現的引領者。
老北京述聞:史籍志書 目錄
《析津志》與《析津志輯佚》
《元故宮遺錄》
《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
《西關志》
《宛署雜記》
《長安客話》
附:《燕山叢錄》
《酌中志》與《明宮史》
《帝京景物略》
《客燕雜記》與《北京歲華記》
《舊京遺事》
《昌平山水記》
《京東考古錄》
《春明夢余錄》
《畿輔人物志》
附:《畿輔人物考》
《天府廣記》
《[康熙]大興縣志》
《金鰲退食筆記》
《日下舊聞》
《池北偶談》
《人海記》
《人海詩區》
《北平考》
《國朝宮史》及《國朝宮史續編》
《帝京歲時紀勝》
《京城古跡考》
《欽定日下舊聞考》
《宸垣識略》
《水曹清暇錄》
《欽定國子監志》
《藤陰雜記》
《恩福堂筆記》等三種
《佳夢軒叢著》
《鴻雪因緣圖記》
附:《泛槎圖》
《燕京雜記》
《日下尊聞錄》
《養吉齋叢錄》
《[光緒]順天府志》
《[光緒]昌平州志》與《昌平外志》
《都門紀略》與《朝市叢載》
《燕京歲時記》
《京師坊巷志稿》與《京師坊巷志》
《天咫偶聞》
《燕市積弊》
《春明夢錄》
《北京風俗圖》
《夢蕉亭雜記》
《舊京瑣記》
《雪橋詩話》
《燕都叢考》
《道成以來朝野雜記》
《燕京訪古錄》
《北平史跡叢書》
《京津風土叢書》
《燕都風土叢書》
《中國史跡風土叢書》
《北京市志稿》
《都市叢談》
《琉璃廠小志》
老北京述聞:史籍志書 節選
一、《析津志》 “析津”一詞來自古人的分野說。人們認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是相通的,因此將地上的區域、州縣或山川與天上星辰相互對應與映射。歷代王朝為宣示天下正統,多順應此說,將實際統治區域納入分野,漸使分野具有了疆域象征的政治內涵。1012年,漢文化修養頗高的遼圣宗改元開泰,同時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覃恩中外。“析津”即分野說中的燕地為“析木之津”。遼圣宗改此二字,或有更深遠的意味。1153年,金海陵王徙都燕京,改元貞元,“大興”替代“析津”成為府、縣名稱。但“析津”作為北京地區的代稱仍然流傳了下來。 《析津志》,又名《析津志典》,是已知北京地區*早的一部地方志書,頗負盛名。該書成于元末明初。纂者不以當時的名稱命名為“大都志”,而稱《析津志》,乃是方志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即用地方古名命名書名。 纂者為元末熊夢祥,生卒年不詳,字自得,號松云道人,江西豐城人。此人聰敏曠達,博讀群書,工書法,擅繪畫,又旁通音律。在公卿士人間有一定聲望。曾以茂才異等被舉薦為白鹿書院山長。后被征召入都,任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以老疾請歸,游于江淮間,放意詩酒。年九十余卒。 令人惋惜的是,該書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即已失傳。迄今,不僅纂修背景很難稽考,就是卷數、體例等,我們亦無從得知。成書于明正統六年(1441)的《文淵閣書目》著錄有:“《析津志典》,三十四冊。”可窺知其內容豐富、體量龐大。 因其佚失較早,史籍中的記載同樣非常寥落。明代《趙氏鐵網珊瑚》一書《元人諸帖》中收錄的兩篇詩文,是筆者所見關于該書的*早記載。這兩篇詩文或許也是后世所有追溯、探尋該書情況的源頭。其中一篇為元代史學家、文學家歐陽玄(字元功)題贈熊氏詩,詩前題:“豫章熊公自得攜所著書入都城西山齋堂村,山深民淳,地僻俗美,隱者之所宜居,崇真張宜相真人偕往,作詩送自得,兼柬宜相,平心老人歐陽玄。”另一篇為元代詩人張翥(字仲舉)的《次韻圭齋先生寄贈松云隱君》,其中有:“近聞京志將脫稿,貫穿百氏手自翻,朱黃堆案墨滿硯,鈔寫況有能書孫。”3由是我們可以約略知道,熊夢祥曾隱居于北京西山齋堂村(今門頭溝區齋堂鎮)撰著“京志”,而且其時已近完成。 清初納蘭性德(字容若)《淥水亭雜識》稱:“豫章熊自得偕崇真張真人”居京西齋堂村“撰《燕京志》,歐陽元功、張仲舉皆有詩送之”,并評論道:“元之《大一統志》卷帙繁富,考證亦綦詳矣,而自得復撰《燕京志》,仲舉謂其貫穿百氏,必有出于《大一統志》之表者。”認為熊氏所修志書定有所長,只可惜“其書之不傳也”。 《[光緒]順天府志》“紀錄順天事之書”將此書認作兩種:“熊自得《析津志典》,佚”;“《析津志》,未見,撰人、卷數無考,《日下舊聞考》引用甚多”。可見撰者當時未見此書,因此也并不清楚二書的關系。前既然說該書已于明萬歷間失傳,但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緣何能引用該書呢? 這不得不歸功于明代的《永樂大典》。明永樂初年,先后令解縉、姚廣孝主持,將其時能見之書悉數囊括,匯編成文獻大成,賜名《永樂大典》。《大典》正文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裝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堪稱世界上*大的百科全書。后來,因火厄、災害等原因,《大典》收錄的很多書籍被毀不存。由于《大典》編修時主張保持典籍原文,不擅作刪減與修改,使得許多珍貴典籍借此得以流傳。幸運的是,《析津志》亦在其中。通過《大典》,我們可以略見《析津志》之大概。然而,《大典》卷帙浩繁,并未刊刻,原本已秘無所蹤。現存世者為明嘉靖間所抄副本,但也所剩不多,僅四百冊左右。 清初著名學者、藏書家朱彝尊在纂輯《日下舊聞》時,因《大典》藏于內府,未能參考。后來,乾隆皇帝令在其書基礎上纂修《日下舊聞考》,隱于《大典》中的《析津志》因保存了大量元代北京的珍貴史料,被反復征引。在某種程度上,《析津志》可謂因官修《日下舊聞考》進入眾人視野,引起學者的重視。 至于為何《日下舊聞考》的纂修人員能夠想到從《永樂大典》中尋找資料,則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此人即朱筠,字竹君,號笥河,順天府大興人(今北京市)。清代著名學者。時任安徽學政的他向乾隆帝建議從《永樂大典》中校輯佚書,獲得采納。就目前資料看,《析津志》當時并沒有被作為校輯的對象。但該書因為校輯工作進入人們視線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朱筠建議的*大影響是引出了《四庫全書》之修纂,囿于主題,不做贅述。 P1-3
老北京述聞:史籍志書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簡稱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或北京市政協)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組織,是北京市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組織形式,按照“三親”即親歷、親見、親聞的原則征集史料,存檔出版。 黎曉宏,北京文化專家,已出版《三平齋夜語》《人生大格局——三平齋夜語二集》《人生從容——三平齋夜語三集》《三平齋省思錄》等多部清言小品集。其“九思三平齋”微博粉絲已超過20萬,單條轉發量高達1萬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