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3684
- 條形碼:9787572003684 ; 978-7-5720-036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 本書特色
本輯涉及“自然”和“區域”兩大主題。它們與兩個特殊背景有關。作為“新基礎教育”和“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始人和持續領導者,葉瀾教授從2017年開始,就以《溯源開來:尋回現代教育丟失的自然之維》為題,研究這一久被遺忘的主題,深入開鑿出一片新的理論世界。在本輯,這一長篇力作終于全文發表,它以“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方式,展現了對“教育與自然”這一教育基本問題加以開掘之后的整體面貌,它的完整推出,意味著“生命·實踐”教育學不僅在該問題上形成了自身的奠基性理論,而且也為“教育與自然”的研究作出了學派式貢獻。與此呼應,“新基礎教育”各生態區和試驗學校也以此為基礎,同時依托“校園四季活動系列設計研究”這一主題,通過課程研發、教學改革、班級建設和學校文化等多種途徑,帶學生回到自然,在充分發揮自然的育人價值,實現“自然教育力”的過程中,同樣貢獻了獨特且豐富的區域或校際實踐經驗。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 內容簡介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以“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為議題,探討“自然”和“區域”兩大主題。葉瀾教授的《溯源開來:尋回現代教育丟失的自然之維——<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續研究之二(中編、下編)》的發表,意味著“生命·實踐”教育學在“教育與自然”的問題上形成了自身的奠基性理論;上海市閔行區和江蘇省常州市“新基礎教育”20周年紀念特稿,則展示出“區域變革”和“研究共生體”的力量,表明“生命·實踐”教育學走出了一條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新基礎教育”之路,同時也是一條“成事成.人成區域”之路。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 目錄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 節選
雙重轉型、交互創生的研究:學術生命、自我成長的實現——我的1994—2019 葉瀾 聽了大家兩天(2019年12月17—18日)的發言,我沉浸在“新基礎教育”共同創生的成長與幸福的海洋之中。一浪又一浪涌來,無論是校長、教師,還是學生、家長,“新基礎教育”幾乎讓與教育相關的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了。20周年紀念會的重點是交流“成人”。所以,今天我的發言講講自己,講講在做“新基礎教育”研究(1994—2019)的過程中,自己的學術生命與自我有沒有成長。我是“新基礎教育”研究團隊中的一員,今天向大家匯報、分享我在不平常的25年中的成長。 《葉瀾教育思想文選》三卷本已經出版,其中收錄了我的許多論文。三本書我也才拿到手,翻后發現: 2000年前后是我學術的高峰期,或者說是高產期,這本應是退休的年齡,卻成了我的學術高峰期,為什么呢?因為我和大家一起融入時代,融入“新基礎教育”,自己的生命場越來越強大。 一、 釋題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很長: 《雙重轉型、交互創生的研究: 學術生命、自我成長的實現——我的1994—2019》,所以我先來解題。 (一) 雙重轉型 大家感到做“新基礎教育”有挑戰,其實對我而言同樣是挑戰。 首先是教育研究轉型。教育是社會的號角,教育應該走在時代前列,回顧中國近現代的百年歷史如此,千年回望也是如此,當今社會也要求教育走在時代前列。社會轉型中的教育應該轉型。轉型是整體的,不是局部的。學校整體轉型性變革要求教育研究轉型。理論發展是時代的回響,讀不懂時代,難以做好理論,所以我意識到教育研究應該轉型。 其次是教育學研究轉型。作為教育學研究者,我意識到: 21世紀來臨,當代中國教育學發展也需要轉型,哪些方面需要轉型?從2001年起,我和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的所有學科有關老師一起分頭負責,對教育學科中的每一個學科做年度發展報告,我負責撰寫全書的“總報告”。在2002年的《中國教育學科年度發展報告·總報告》中,我清晰地提出《在路上——研究教育轉型與教育學科研究轉型》(此文收入《葉瀾教育思想文選》**卷《方圓內論道: 葉瀾教育論文選》)。如何轉型?怎么做?我在提出問題時是有方向的,雖然具體路徑尚不清晰。 (二) 交互創生 這里是指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兩類研究的交互創生,包括三個維度: 在同一時空中研究的交互創生,兩類主體之間研究的交互創生,以及個人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交互創生。 首先,在同一時空中研究的交互創生。包括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團隊、上海市閔行區和江蘇省常州市研究團隊,大家一起成長,朝前走。越做內生力越強,創造力越高;越做內心更加強大,對專業更加熱愛。每個人都能自我成長的團隊,才能“成事成人”。到今天,“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研究校的教師、校長想的,不再停留在如何把“新基礎教育”的話語轉化到實踐中,而是如何創造、享受教育生活的尊嚴與歡樂!這也是我們一開始就主張在“成事中成人”的結果,我非常看重這兩天“成人”的交流。“新基礎教育人”到底“長”得怎么樣?在哪些方面“長”?我們在同一時空研究的交互創生中,一點點地持續生長,才有今天。 其次,兩類主體之間研究的交互創生。一直以來,即使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認為理論與實踐有天然的鴻溝。如果理論與實踐無法溝通,那么理論是從哪里來的?實踐又該如何朝前走?在我們的研究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兩類主體的生命交互,這是關鍵性的因素。我們為什么能做到?我認為做到以下幾個“真”,是兩類主體在共同研究中實現溝通的重要原因。 1. 真誠 相互真誠。開始時,校長、老師可能會有戒備,我們也可能會理想化、著急、過高要求。但處的時間越長,大家越能感受到我們的真誠。人與人之間相處,時間短,可能還看不出真假,但時間一長就看清了。所以我認同一句話:“真誠是*大的正能量。”人與人之間*大的真誠,是不把別人當工具。“新基礎教育”研究是為他人變得更好,自己也變得更好。相互幫助是*大的心靈溝通。 2. 真實 我們直面“真問題”,即研究必須解決的真問題,因此,社會、教育和每個人才能發展。對問題真實度的把握,是“新基礎教育”兩類研究者之間能夠對話的前提。“捉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而是希望“新基礎教育”成為大家的“鏡子”,主要不是照出有多么漂亮(現在大家是內在煥發出氣質美),而是看準問題。發現真實問題是實現研究發展的前提。 3. 真做 實實在在真實做,華東師范大學老師要“著地”,和學校老師共同面對學校生活,包括課堂生活;學校老師為學生發展、自我發展,真實改變自己的實踐。不是為了給誰看或得獎而做。我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形成的理論,常常首先在“新基礎教育”內部報告,我不大喜歡到外面做報告,為什么?因為不做的人,缺對話的生命體驗。我們都在做“新基礎教育”,我們有共同的生命體驗。有共生經驗,這樣才能對話。 4. 真求 這是價值觀問題。我們真心求教育發展得更好,中國的未來——每個孩子有幸福的人生;真心求自己無論在哪里,都是站得正、坐得直的人,有人的尊嚴,感到做人、做教育的真味。有此真求,雖工作場所不同、角色不同,但我們都可以成為“真人”。 因為這四個“真”,“新基礎教育”不搞技巧翻花樣,我也從不許愿給大家什么。但是大家心在一起,一起做,一起朝前走;因為這四個“真”,我們才能真正產生精神上、思想上、行為上和情感上的溝通交流;因為這四個“真”,我們才形成有內聚力的大群體。這讓我倍感欣慰。 *后,個人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交互創生。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我自己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交互創生。剛開始做“新基礎教育”時,有人不解,認為我“不務正業”,不好好做理論研究,跑到實踐做什么?我認為,理論與實踐可以相互溝通,這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自己研究中生成出的“理實互生”觀。這些年的學術發展證明了個人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研究交互生成。理論與實踐在個人身上的交互生成是*深層意義的生成。 (三) 學術生命 題目中第二句話的關鍵詞是“學術生命”和“自我成長”。 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自己的研究如何轉型?我喜歡看書和想問題,原來和很多研究者一樣,圍繞問題找參考文獻,然后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后發表文章。原來的研究關注的是概念的提出、理論的形成和條理與邏輯的清晰,可以和實踐沒有太多關聯。到學校*多是看看課有點感受,但很少去想這些與認識教育的真諦、弄清教育到底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有什么關系。在“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前20年,我和研究團隊一起,每年至少1/3的時間進學校。這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構成,也是我很重的心事。因為教育研究不能只滿足研究者自己的需要,不管對學校產生的影響。教育研究要對得起校長、教師和學生。正是這樣的實踐和價值追求,促成了我的研究轉型。 我個人不只是研究實踐,還要發展理論,在研究中實現學術發展且作出貢獻。慶幸的是,做“新基礎教育”研究,讓我寫出了《“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提出了建設“生命·實踐”教育學派。2006年,我出版了《“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2015年,我們團隊出版了“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三套30本著作,包括我們的合作校變革史,還有合作校校長深度訪談。不做“新基礎教育”研究,我寫不出來《“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和《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這兩本書。從學術成果、實踐發展做貢獻的意義上,我盡了自己的努力,說出了唯有做此研究才能說出的話。現在,看到大家都在成長,每個人生命自覺、內生力都有大幅度提升,我多年懸著的心徹底放下! (四) 自我成長 這是我自己作為一個人,個體生命自覺、內生力的增長,是我的“成事成人”。 兩個“轉型”,以前已經說了許多,下面我重點講自我學術生命與個體精神生命的發展。 就會勇往直前,努力創生。 ……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優質均衡目標下的區域教育改革/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四輯) 作者簡介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致力于“生命·實踐”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它傳承中國教育學學科建設優良傳統,圍繞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研究方法論和教育學反思與重建等四個核心問題展開研究。本書名譽主編為葉瀾教授,主編為李政濤教授,執行主編為伍紅林教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