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0598
- 條形碼:9787513930598 ; 978-7-5139-3059-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本書特色
◎ 震撼全日本的現象級圖書,獲2019年商業書大獎,銷量超300 000冊! 日本亞馬遜730條評論,4.3星好評,各項大獎拿到手軟! 各大電視臺、報紙、雜志及網絡媒體爭相評介! 商務人士、教育工作者、家長… … 人工智能時代,所有人都應該關注的一本書! ◎ 深度剖析AI本質,揭示人工智能的強與弱! 東大機器人偏差值達57.1,數學成績超過99%的高中生。 但人工智能的原理決定了它的致命弱點:無法準確理解人類的語言。 ◎ 當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的實力高于80%的人,你拿什么笑到*后?解鎖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核心競爭力!
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內容簡介
在未來10到20年,人工智能將嚴重沖擊我們的職場,超過半數的崗位和從業者面臨淘汰。歷史上其他因技術進步引起的職業消亡,與人工智能的影響相比均不可相提并論。 人工智能很強大,但并不是沒有弱點,它的根本弱點就是:永遠無法通過目前的數學或者統計學方法獲得更高的閱讀能力,即它無法準確理解人類的語言,因而也無法從事許多工作。人工智能的弱點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然而,現行的教育方法只能培養出終將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人才。本書作者主持了日本著名的“機器人考東大”人工智能研究項目,以扎實的理論和實驗數據細數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展望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圖景,提供了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方法,幫助你先人一步做足應對準備。
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目錄
前 言 我對未來的預測 1
第1 章 一流名校金榜題名 1
人工智能與奇點 3
偏差值57.1 8
人工智能進化史 13
驚人的YOLO——*前沿圖像識別技術 23
沃森大顯身手 30
東大機器人的戰略 34
被人工智能奪走的工作 42
第2 章 挑戰東大抱憾而歸 57
閱讀理解能力與常識的壁壘——填鴨式教育的盲點 59
聽不懂話的人工智能 81
Siri 有多聰明 91
奇怪的鋼琴曲 98
機器翻譯 107
奇點不會到來 118
第3 章 你能讀懂課本嗎 127
你能勝任“人工智能做不了的工作”嗎 129
是沒學好數學還是沒讀懂問題——大學生數學能力基本測評 134
全國2.5 萬人的基礎閱讀理解能力大調查 142
有三分之一的人讀不懂簡單的句子 150
偏差值與閱讀理解能力 171
第4 章 *壞的情景 199
被人工智能分化的白領階層 201
消失的企業 207
對人工智能的全球恐慌 214
后 記 223
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節選
人工智能與奇點 人工智能尚未問世 在開始之前,為了防止我們關于人工智能和奇點的討論引發困惑,首先我需要澄清以下幾點。**點是人工智能其實在任何地方都還沒有問世。人工智能的英語叫作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日語里平時常說的人工智能一般是指具有智能的計算機。 既然叫人工智能,那么就算不能與人類完全相同,至少也要具有同等水平的智能。而從本質上看,計算機所做的都是運算,或者更直接地說,都是四則運算。因此人工智能的目標,就是用四則運算來表現人類的智能活動,或者讓人們覺得它能表現人類的智能活動。 要實現人工智能,有兩種方法論。反過來,也可以說是只有兩種方法論。一種是從數學上闡明人類智能的原理,再從工學上再現出來。還有一種方法是不了解人類智能的原理,但通過不斷進行工學上的實驗,有朝一日發現“咦?不知不覺中就實現了人工智能”。 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藏在心底的想法是,**種方法從原理上來看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根本就沒有科學觀測人類智能的方法。我們的大腦如何運轉,它感覺到了什么,它在思考什么,我們自己都看不到。我們讀了一段文字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就連這個過程到底是什么樣的活動,我們都還完全沒有頭緒。把傳感器接入大腦也無法解答這個問題,傳感器只能監測到電子信號或血流等物理現象。何況在現代,動物實驗都要受到嚴格限制,把傳感器直接嵌入健康人的大腦就更不可能獲得許可了。無法比對測量結果進行驗證,即使能提出“會不會是根據這一原理運轉的”的假設也于事無補。無法實時觀測人類智能活動,我們就連科學闡釋人類智能的起跑線都還沒有到達。 那么第二種方法呢?認為第二種方法可以實現人工智能的人常用飛機的例子做論據。他們認為,人們并沒有從數學上徹底掌握飛機飛行的原理,但現實中飛機早就飛上了天。因此(這個“因此”其實并不符合邏輯),我們一定也可以依靠優先工學的方法實現人工智能。實現人工智能之后,數學家就可以隨便花多少時間去探索“大腦為什么會如此運作”了。我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但這跟我不能完全排除銀河系的某個地方存在一個跟地球一樣的星球,那里生存著智能水平遠超人類的生物的可能性沒有太大區別。 只有一點是我可以斷言的:通過大家如今熱衷的深度學習等統計方法的延伸或者擴展不可能實現人工智能。詳細的原因后文還會詳細介紹,這是統計這種數學方法本身的局限決定的。 綜上所述,遙遠的未來暫時還不清楚,至少在較近的今后,人工智能還不會出現。然而現在,我們隨處都能看到“人工智能”這幾個字,就連我本人也正在隨意地使用這個詞。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我們其實混淆了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含義。人工智能技術是指為了實現人工智能而研發的各種技術,包括*近比較熱門的語音識別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等。大家聽說過Siri 吧?向智能手機提出問題,它就會為我們提供各種信息。Siri 應用的就是語音識別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后文還會詳細介紹,圖像識別技術在*近幾年有了長足進步,甚至可以說已經具備了視覺能力。此外,語音合成技術和大家平時上網檢索時常用的信息搜索技術、文字識別技術等領域都通過多年研究取得了各種進步,大大地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如今,我們把上述各種人工智能技術都簡單地統稱為人工智能。可能大家覺得,雖然還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人工智能,但它終歸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終目標,所以普通人嚴格區分這二者也未必有太大意義,再說每次都要說人工智能技術也很麻煩,所以干脆就把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術混在一起用了。所以準確地說,本書中反復出現的“東大機器人”這種人工智能,其實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 可能有讀者會奇怪,為什么要在進入正題之前討論這個并無大礙的問題,這是因為我覺得混淆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技術會帶來一些危害。智能手機和掃地機器人自不必說,人工智能技術早已成為我們的伙伴,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有時會隨意地把這些都叫作人工智能。但把人工智能技術叫作人工智能,可能造成誤解,讓大家以為其實根本不存在人工智能已經問世或者即將在不遠的將來問世。其結果就是導致人們誤以為將來所有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并以這種錯誤觀念為前提討論相關問題。可如果前提都是錯的,那又怎么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呢。這就是我所說的危害。
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 作者簡介
新井紀子,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教授,理學博士,專攻數理邏輯學。2011年起主持名為“機器人考東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項目(曾在2017年TED上分享該項目進展和成果),目前致力于閱讀技能測試項目的研究和開發。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