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發展與經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470857
- 條形碼:9787545470857 ; 978-7-5454-708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發展與經驗 本書特色
教育是國之大計,是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澳門回歸20年來能夠保持人心穩定、經濟社會不斷繁榮發展,可以說,教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本書通過系統回顧澳門回歸20年來教育事業的發展,體現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重塑澳門教育的體制機制方面將“愛國愛澳”精神貫穿于從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通過法制保障、教材開發、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對青少年進行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等,增強了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和愛國愛澳精神,從而保證了澳門人心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本書談到的澳門回歸20年來教育發展經驗、澳門回歸以來教育事業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以及具體做法,對其他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具有現實參考意義。
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發展與經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澳門回歸以來澳門教育的發展與經驗著眼, 總結了澳門教育的發展與變化, 其內容包括: 從教育制度與法律的變革開始、15年的免費教育與小班制、愛國愛澳教育的創造性實踐等內容, 附錄部分則收集了回歸以來教育部門有關的政策法規。
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發展與經驗 目錄
一、制度變革:教育發展的基石
二、澳門回歸以來教育改革的主要進展
三、澳門教育法變革的主要經驗
四、澳門教育法變革展望
第二章 為了公平:15年免費教育與小班制
一、實施15年免費教育政策的背景
二、政策的提出與討論
三、實施過程與配套政策
四、實施成效
五、總結與反思
第三章 取得先機:“愛國愛澳”教育的創造性實踐
一、回歸與 “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的傳承
二、“愛國愛澳”教育的重要舉措與進展
三、澳門的創造性經驗
四、未來之路
第四章 夯實基礎:學校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建設的巨大進步
一、回歸初期的主要問題
二、政策背景的迅速改變
三、教學人員專業政策的發展脈絡
四、教學人員政策的成效
五、教師的專業標準
六、政策展望
第五章 抓住關鍵:課程改革的進展與展望
一、新時代呼喚新課程
二、確立課程改革新取向
三、20年來的重要進展
四、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五、期望未來
第六章 行政吸納政治:本地教材開發的政治分析
一、澳門教材場域參與者的政治譜系與沖突
二、行政吸納政治:化解沖突的內在機制
三、其他相關問題
第七章 文化的空間: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與想象
一、傳統文化與中國人身份
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定位
三、制度與政策的保障
四、學校層面的實施
五、存在的主要問題
六、挑戰及展望
第八章 探尋傳統:中文教育的新路向
一、中文教育傳統的嬗變
二、探尋澳門中文教育的傳統
三、變革的幾個關鍵點
四、澳門中文教材的革新
第九章 民族自覺:歷史教育的變革
一、歷史教育在港澳的特別意義
二、20世紀90年代的歷史課程
三、澳門回歸后歷史教育的變革
四、澳門歷史教材的開發
五、須注意的其他問題
第十章 走出新路: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一、澳門的職業技術教育之路
二、存在的問題
三、各國的啟示
四、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第十一章 回歸本真:幼兒教育的變革
一、背景與目標
二、主要進展
三、有待重視的問題
第十二章 插上翅膀:高等教育的快速進步
一、澳門現代高等教育的艱難起步
二、回歸以來的重要發展
三、走向更高效、更開放的高等教育
附 錄
一、教育與青年政策
二、非高等教育統計數字
三、高等教育統計數字
后 記
澳門回歸以來教育發展與經驗 節選
內文節選(第三章第三節) 三、澳門的創造性經驗 澳門的 “愛國愛澳”教育之所以能順利開展,并取得比較理想的成效,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創造性實踐有關。 (一) 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學校與社會是影響品德與公民教育的3個重要力量,理想的狀況是三方各有分工,但又密切配合;貧w以前,澳葡政府對于占絕大多數的私立學校長期不聞不問,20世紀90年代進入回歸前的后過渡期,政府才在初中 “道德與公民教育”的課程大綱中加入有關 《基本法》《憲法》以及中、葡、澳的關系的零散內容,且對廣大私立學校沒有任何約束力。政府以一種 “去政治化 (de-politicized)的折中方式”,以 “個人及社會發展”淡化公民教育中的身份屬性,止步于公民教育改革的初步階段。所以,回歸前 “愛國愛澳”教育主要在澳門居民開辦的社團學校自發進行,政府的作用微乎其微,澳葡政府甚至在政策上采取有意忽視的態度。 回歸以后,在 “一國兩制”的新時代,為了重建 “一國”的概念,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將 “愛國愛澳”教育作為核心的教育政策,開始在愛國教育和公民教育領域發揮主導作用。這首先體現在政策的宣示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后的**份施政報告就明確提出:“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應在整個教育領域內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切實的推行”;“嚴守 《基本法》,堅定維護 ‘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將澳門人‘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此后的20年,政府每年的施政報告都延續了這一政策方向。2011年的 《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 (2011—2020 年)》和2012年的 《澳門特別行政區青年政策 (2012—2020)》則將 “愛國愛澳”教育納入政府的中長期政策。 其次,體現在 “愛國愛澳”的制度建設上;貧w以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導了一系列相關制度的討論、制定和推行,其中2004 年的 《非高等教育階段 “愛國愛澳”教育實施綱要》和2008 年的 《非高等教育范疇德育政策》,是澳門有史以來 “愛國愛澳”教育的開創性文件。2014年及隨后推出的各教育階段 “課程框架”和 “基本學力要求”,則從制度上保證了 “愛國愛澳”教育成為所有學生必修、必考的內容。2008年開始發行的 《品德與公民》教材,則**次為 “愛國愛澳”教育建立起一個完整、科學的教學系統,讓其徹底落實在所有學校的課堂教學中。 *后,體現在經費的投入上。如前所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一方面直接投入大量經費舉辦了一大批具有品牌效應的 “愛國愛澳”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為青年社團和學校提供大量定期的資助,幫助其舉辦各類有關活動。所以,在澳門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相關力量齊心協力地配合 “愛國愛澳”教育的機制。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內不同的機構,如民政總署、法務局、廉政公署、社會工作局,乃至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以及一些宗教團體等也都提供各種和品德與公民教育有關的教育活動,為中小學校推動品德與公民教育提供了多元途經,既豐富了品德與公民教育的內涵,也增加了學校落實品德與公民教育的機會,發揮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二) 以制度為根本保障 回歸以后,品德與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殖民化!叭ブ趁窕北仨殢闹贫热胧,首先要做 “減法”,即去除殖民統治時期體現殖民化的政策和教育內容。正因為如此,澳門從2002 年開始從整體上檢討澳葡政府在1991 年制定的教育制度,2006年頒布了與 “一國兩制”相適應的全新教育制度。其中,去殖民化*重要的內容之一,即在學制上取消了葡萄牙和英國學制,統一采用既與內地一致、又具有良好國際銜接能力的 “3-6-3-3學制”。同時將免費教育由10年增加到15年,而且適用于所有加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的學校,在經費投入上徹底改變了澳葡政府時代長期歧視愛國學校和社團學校的局面。 “去殖民化”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做 “加法”,就是要從制度上增強對 “愛國愛澳”教育的保障,以免 “因人廢事”或 “時過境遷”。例如,2006年的《綱要法》將培養 “愛國愛澳”的品格列為所有教育階段的總目標,這就是 “加法”,為 “愛國愛澳”教育確立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地位,即便葡萄牙文學校,也須遵循;教會學校以往可能只開設宗教課,現在也必須通過 “品德與公民”和歷史課落實 “愛國愛澳”方面的基本學力要求。 總之,舉辦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 “愛國愛澳”教育活動固然重要,但制度是*根本的保障。開展 “愛國愛澳”教育要從基本的教育制度入手,同時落實到學校的正規教育和課程制度中,保障相應的教材。 (三) 抓緊學校這一關鍵環節 在實施義務教育的情況下,學校是唯一面向全體適齡兒童和青少年系統地進行 “愛國愛澳”教育的場所,因此應該充分發揮這一主陣地的作用。2018年澳門實現升、掛國旗全覆蓋,表明 “愛國愛澳”教育在學校獲得了良好的局面。這一成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