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18238
- 條形碼:9787569518238 ; 978-7-5695-182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論 本書特色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學術研究成果, 內容包括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六大方面, 系統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 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 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論 目錄
一、“仁”字的基本含義
二、仁愛思想的淵源
三、仁愛思想的發展演變
四、仁愛思想的豐富內涵
五、仁愛思想的現代傳承與當代意義
民本: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
一、民本思想的歷史源流
(一)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發軔于殷商時期
(二)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演進脈絡
(三)民本思想在歷史演變中得以繼續深化
二、民本思想的豐富內涵
(一)從天與民的關系看,天佑眾民,敬天保民
(二)從民與國的關系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三)從治國理政的要義看,政在養民,立君為民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走向
(一)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漢唐時期對民本思想的逐步完善
(三)宋元明清時期,民本思想的發展日益完善
(四)民本思想的現代價值和現代轉化
四、民本思想的獨特創造
(一)民本思想以社會倫理為本位
(二)民本思想是間接民主思想
(三)民本思想的目的在于限制君權
五、民本思想的價值理念
(一)民惟邦本,以民生為重
(二)以民為主體,由民來做主
(三)許民以厚利,順民心民意
六、民本思想的政教意義
誠信:中華文化的做人準則
一、誠、信與誠信淵源
(一)何為“誠”?
(二)何為“信”?
(三)何為“誠信”?
二、誠信思想的歷史發展
(一)殷商西周時期的誠信思想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誠信思想
(三)漢唐盛世時期的誠信思想
……
正義:中華文化的道德原則
和合:中華文化的獨特品質
大同:中華文化的社會理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論 節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導論》: 5.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儒家還把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追求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尚書·武成》反對“暴殄天物”,即指反對殘害滅絕自然之物,即自然界的鳥獸草木以及人利用自然物制作的衣食住行之器物,這其中就蘊含了愛惜自然之物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說,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可貴思想。 孔子雖然沒有把“仁愛”推及物的明確論述,但他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憐憫之情。《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以免傷害許多小魚或其他生物。他只射飛在空中的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以免傷害母鳥或小鳥。這充分體現了孔子愛物及取物有節的生態意識,同時體現了他愛惜生命的仁愛思想。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的道德觀,主張在愛人的基礎上,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將仁愛精神和情感貫注于無限廣大的自然萬物,用愛心將人與自然聯結為一體。愛人的同時愛萬物,珍惜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這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生態環保意識。儒家的生態環保意識是在人倫道德的基礎上擴展的結果,也就是今天所謂的生態倫理學。孟子還提出“萬物皆備于我”(《孟子·盡心上》),追求人與天地萬物冥合為一的境界。齊宣王看見被趕去祭祀的牛可憐兮兮的樣子動了惻隱之心,命令用一只羊去代替。對此,孟子認為齊宣王不讓那頭牛被送去作祭祀之用,是出于一種仁愛之心,但是齊宣王這樣做是“見牛未見羊”,不知道以羊代替牛去做“犧牲”時,羊也是極其痛苦的。所以,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從禮儀的需要講,宰殺牛羊作為祭品是必須的,但是真正的君子對有生命的東西,看到它們活著,便會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的悲鳴或哀叫,更不會忍心去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遠離殘害生命的廚房,正是源于“仁愛生命”這一善良而美好的心腸。孟子又將仁愛精神推及于政治,從而形成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便是孟子的仁政論。在他看來,仁應當作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經驗已經反復證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國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統一天下,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不施仁政是絕對做不到的。 漢代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強調仁愛不能局限在愛自己,要擴展到愛別人,這樣才能體現仁的精神實質。董仲舒又說:“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仁者,愛人之名也。”(《春秋繁露·仁義法》)非但要愛他人,連鳥獸昆蟲都要愛。仁,其實就是愛的同義詞。 北宋張載則進一步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是我們的同胞,萬物是我們的朋友。愛人能夠使社會生態得到平衡,愛物則使自然生態得到平衡。他使先秦儒家的仁愛思想發展到更高的階段。此后,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對“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之說進一步加以詳化、深化,二程說:“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圣人之功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朱子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陸九淵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陸九淵集》卷三十六),王陽明認為:“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