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陌生人社會: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6846
- 條形碼:9787300286846 ; 978-7-300-286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陌生人社會: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 本書特色
陌生人社會秩序研究同樣奠基于社會秩序理論基礎上,而對于陌生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的探究則是道德社會學的核心論域之一。 作為一項基礎理論研究,本書主要采用文獻法、反思與批判、比較分析的方法。書中引用了大量前輩與時賢的研究成果,因為很難想象沒有這些資料基礎,怎能實現理論的連續統一和點滴突破。
陌生人社會: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 內容簡介
從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的角度看,現代化與現代性促成了傳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建構需要共享價值觀念作為基礎以實現社會認同與整合,價值基礎缺失或建構不充分就會引發倫理風險,使社會秩序出現裂痕。化解倫理風險需要堅持超越性的價值觀念、強化道德權威,同時需要重新發現和建構道德空間與道德共同體。夯實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尤其是柔性社會治理具有內在統一性。
陌生人社會: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 目錄
**章 陌生人、陌生人社會及其現代性根源
第二章 陌生人社會秩序、社會制度與價值基礎
第三章 陌生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的解釋范式
第四章 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倫理風險及其致因
第五章 陌生人社會秩序倫理風險的化解機制
第六章 筑實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
第七章 我國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與柔性社會治理
參考文獻
后記
陌生人社會: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 節選
自從16世紀人類社會進入現代以來,人們對現代化、現代性問題的反思便一直持續著,從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的角度看,現代化進程中*突出的表象就是人的流動性與人際關系的陌生化,人們跨越地域性的限制在城市生活中接觸、交往與協作,但是似乎再也找不到傳統共同體中的感覺了。因此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類分就成為社會類型之 “傳統”與 “現代”二分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社會秩序是社會學的恒久主題,長期以來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社會秩序理論。陌生人社會秩序研究同樣奠基于社會秩序理論基礎上,而對于陌生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的探究則是道德社會學的核心論域之一。本書主要內容有下述七個方面:(1)陌生人、陌生人社會及其現代性根源。對陌生人、陌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秩序的研究基于現代化、現代性的宏大社會背景展開,具體解析是從齊美爾(Georg Simmel,又譯為 “西美爾”)、鮑曼(Zygmunt Bauman)、恩格爾哈特(H.Tristram Eengelhardt)以及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等的觀點切入的。陌生人社會與現代化、現代性緊密結合,或者說現代化與現代性是陌生人社會得以建構的實踐場域和理論背景。(2)陌生人社會秩序、社會制度與價值基礎。社會秩序問題是社會學的恒久主題,陌生人社會秩序研究奠基于社會學的秩序論傳統,秩序問題從霍布斯(Thomas Hobbes)那里開始,經孔德(Auguste Comte)、迪爾凱姆(émile Durkheim,又譯為 “涂爾干”)在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那里達到巔峰,新功能主義對行動與秩序關系進行了辯證及再解釋,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并闡釋了“結構、行動與制度秩序”的關系,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則對社會秩序做了精致的類分。社會秩序依賴于價值基礎,價值基礎對社會秩序的建構發揮價值導向與價值整合作用。另外,社會制度與社會秩序的關系*為密切,社會制度是維系陌生人互動與合作的基本力量。(3)陌生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的解釋范式。西方社會思想史上已經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有關現代社會、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價值基礎的解釋,即自由主義的解釋范式,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解釋范式,以麥金太爾 (Alsdair Maclntyre)、桑德爾(Michael Sandel)等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的解釋范式等,其中重點關注作為古典自由主義之代表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合情利己主義的解釋,即“合情利己主義―分工合作―自由放任、競爭―看不見的手調適―實現富國裕民的價值目標”范式,以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秩序論及其對資本主義社會一直標榜的“自由、平等、人權”的價值基礎的批判,同時對未來社會中真正自由、平等、人權的實現路徑進行了探尋。(4)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倫理風險及其化解機制。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缺失或者沒有充分建構起來,就會引發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倫理風險;倫理風險的存在又會引致陌生人社會秩序的“意義共同性缺失”,由此造成陌生人社會的倫理困境與秩序裂痕。化解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倫理風險需要堅持超越性的倫理理念、通過包容和允許獲得道德權威,以及重構責任理念等基本原則。(5)重新發現和建構道德空間與道德共同體,是陌生人社會秩序倫理風險的化解機制,也是建構陌生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的重要手段。道德空間的研究得益于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理論界形成的“空間轉向”,主要從齊美爾、勒溫(KurtLewin)、鮑曼和泰勒(Charles Taylor)對道德空間的審視中得到啟迪,尤其根據鮑曼的理解來闡釋陌生人社會狀態下道德空間被拆除的事實與重新建構道德空間的過程與方法。對道德共同體的研究從滕尼斯那里開始,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現代性的展開加劇了對逝去道德共同體的眷戀與鄉愁,同時也創造了道德共同體再建構的新形態。(6)筑實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根源于生產方式、文化傳統以及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多元社會的正常運轉必然需要一些共享價值觀念作為價值基礎和支撐,以實現價值認同與聚合。作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的共享價值觀念與規范主要包括信任、責任、忠誠、團結寬容、允許、尊重等,這些共享價值觀念與規范往往超越了一般性的價值訴求。社會公平正義是陌生人社會秩序*重要的價值基礎。這些規范價值同時也是維系道德空間與道德共同體的基本要素。另外,奠基于這些價值基礎上的陌生人社會秩序還需要確立價值整合機制,即法與制度機制、意識形態機制、道德整合機制以及社會分工機制等,以實現陌生人之間的心理認同與價值整合,進而實現社會一體化。(7)我國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及柔性社會治理。中國傳統社會、現代農村社會、城市的單位社會大多為熟人社會。1979年以來社會轉型進入加速期,原有的熟人社會格局被打破,在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原有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發生了改變,面對社會秩序裂痕與失落的精神家園,需要重新發現和建構道德空間與道德共同體,確立陌生人社會秩序的價值基礎。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利益共同性與意義共同性的辯難、身份歸屬與個人自由的辯難、價值多元與價值共識的辯難等。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建構陌生人社會秩序價值基礎與柔性社會治理具有內在統一性,也是柔性社會治理的過程,具體操作手段主要包括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妥善處理社會利益關系,奠定合理利益基礎,以民間團體尤其是志愿組織發展培育責任意識,以城市精神建設為載體使城市成為市民的精神共同體。通過這種柔性治理,以黏合社會秩序的裂痕,促進社會整合和良性運行。作為一項基礎理論研究,本書主要采用文獻法、反思與批判、比較分析的方法。書中引用了大量前輩與時賢的研究成果,因為很難想象沒有這些資料基礎,怎能實現理論的連續統一和點滴突破。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的許多觀點已陸續以論文的形式公開發表。經過幾年來的思考和寫作,筆者確實感到駕馭這樣一個比較宏大的理論問題的艱辛,因此研究中肯定還有許多不夠深入細致全面的地方,紕漏與不當之處還望方家學者批評指正。正如哈貝馬斯說 “現代性是一項未完成的事業”一樣,對于陌生人社會秩序及其價值基礎的探索,同樣也是一項未竟的議題,隨著陌生人社會的來臨,探究仍將繼續。
陌生人社會:價值基礎與社會治理 作者簡介
龔長宇,黑龍江人,社會學博士,現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近年來出版專著2部;主持并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在《世界哲學》《哲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主要致力于社會學理論、道德社會學及政治社會學研究。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