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跨文化交際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59244
- 條形碼:9787100059244 ; 978-7-100-05924-4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跨文化交際概論 內容簡介
本教材依據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的教學目的和課程設置的實際需要編寫,是跨文化交際通論性教材。教材以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為主要對象,也可供中文系、外語系本科生及相關的研究生和教師參考。全書從文化背景與跨文化交際、社會環境與跨文化交際、規范系統與文化過濾、跨文化語用對比分析、跨文化語篇對比分析、非語言行為差異與跨文化交際、性別差異和性別歧視與跨文化交際等角度進行了闡述。
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跨文化交際概論 目錄
**節 文化、交際和語言
一 關于文化的概念
二 關于交際的概念
三 關于語言的概念
第二節 跨文化交際
一 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及學科背景
二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時代必要性
第二章 文化背景與跨文化交際
**節 文化因素與跨文化交際
一 價值觀念
二 民族性格
三 自然環境
第二節 心理因素與跨文化交際
一 思維方式
二 民族中心主義
三 心理環境
第三章 社會環境與跨文化交際
**節 角色關系與跨文化交際
一 角色概念
二 角色關系
三 角色關系的變量
第二節 人際關系與跨文化交際
一 人際關系及其制約因素
二 人際關系的文化對比分析
三 人際關系取向及其類型
第四章 規范系統與文化過濾
**節 行為與規范系統
一 關于規范和規則
二 規范和規則系統
三 規范系統的文化沖突
第二節 代碼與文化過濾
一 文化過濾及代碼系統
二 明指意義和暗涵意義
三 句法意義和認知意義
……
第五章 跨文化語用對比分析
第六章 跨文化語篇對比分析
第七章 非言語行為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第八章 性別差異、性別歧視與跨文化交際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跨文化交際概論 節選
《跨文化交際概論》: (二)語言是思維工具 1.思維依托于語言 “言為心聲”,即《尚書》里說的“言者,意之聲”,按今天的說法就是說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在西方,不少哲學家、語言學家也持有同樣的觀點,認為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們頭腦中“內部狀態的外部表現”,句子是“表達一個完整思想的一系列詞”。17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Lock)在《論人類理解》中寫過這么一段話:“人們的思緒千變萬化,自己和別人都能從中獲得好處和樂趣。但是思維皆源出于心胸,埋藏著無法讓別人看到,而且無法顯露出來。沒有思想交流便不會有社會帶來舒適和優越,所以人們有必要找些外表能感知的符號,以便讓別人也知道構成自己思想的意念。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人們為什么要用詞來作為意念的符號,詞用于這一目的是再自然不過的了。”①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意念是存在于心里的,假如人們不打算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思想,那就不需要語言。可是人們生活在社會中需要交流思想,這才需要給意念找標志。詞語正是因為被用來作為標志才獲得了意義。 然而,這里有一個重要事實卻被忽略了。太熟悉、太平常的事往往*容易被疏忽,大家天天在說話,人人都在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會去想其中的“機制”,人們只關注你說了什么和怎么說的,不太在意你想了什么和怎么想的。其實,“說什么”或“怎么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想什么”和“怎么想”。因為“說什么”和“怎么說”只是思考的結果,“想什么”和“怎么想”才是思考的過程。這里涉及一個重要命題,就是思維必須依賴于語言。 “思維”和“思想”不是一回事:思維是人們認識現實世界的過程;而思想是人們對現實世界認識的結果。用什么方法想問題、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這種動腦筋去想的活動就是思維;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認識,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認識,這些動腦筋想出來的結果就是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維和思想又有聯系:因為不管怎么去想,總會想出來一些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反過來,不管是什么樣的結果,總是經過想的過程得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和思想事實上又分不開。所以廣義的“思維”,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階段想的過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階段想的結果。 語言與上面說的想的過程和想的結果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關于這一點,有人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方:就好像種莊稼得有鋤頭、鐮刀等用于耕作的農具,否則就沒辦法耕種、收割。那么對于人們思維的過程來說,語言也就好像是鋤頭、鐮刀這樣的勞動工具,人們正是靠了語言才能夠去想問題,即進行思維活動的。又好像莊稼長成收割以后得有糧垛、倉庫等用于存放糧食的地方,否則就不算收獲,也不能供人們使用。那么對于思維的結果來說,語言就又好像是糧垛、倉庫這樣的存儲工具,人們正是靠了語言才能夠知道想了什么,即把思維的結果固定下來和傳遞下去。所以可以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的各個方面,即想的過程和想的結果,實際上都離不開語言。因為要表達概念,就得使用詞語,比如要表達“商品”這個概念,就得使用“商品”這個詞語;一些脫離具體形象的抽象概念,如“愛情”、“友誼”、“政治”、“經濟”等,更得借助詞語才能表達出來。而要進行判斷或推理,就得用到單句,比如要表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判斷,就得使用這樣的句子;一些比較復雜的敘述和論證,如現在正在討論的“語言與思維的關系”這個問題,更得借助許多句子,甚至是語段和篇章才可能說得清楚。 由于思維依托于語言,特定的語言形式還會對特定民族的思維產生反作用。日本學者中村元在他所著的《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中,把語言、思維、文化聯系起來考察,得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比如在談到日本到現在還沒有發展出用純粹的日語來表述的哲學時,他認為原因在于純粹的日語不像梵語、希臘語、德語那樣適合于哲學的思索。因為日語沒有完全確立抽象名詞構成法,沒有把形容詞轉化為相應的抽象名詞的形式,日語中不存在動詞不定式,也缺少關系代詞,而這些語言形式是進行抽象思維的“工具”。 ……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