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8輯教育漫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0818
- 條形碼:9787100180818 ; 978-7-100-18081-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8輯教育漫話 本書特色
英國哲學家關于教育的論著 《教育漫話》這本教育名著與洛克的其他著作一樣,都是近現代英美文化的瑰寶。它自出版后,300余年以來一直是教育學界的重要研究對象,也始終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必讀之書;我們可以不夸張地說,這本名著是近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它對近現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而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和體現了近現代英美的教育思想。 當然,這本教育名著也存在不少局限性,例如討論的主題是精英教育或曰紳士教育,不涉及大眾教育,其中的具體論述也有諸多可商榷之處。但是,洛克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一些經典教育思想,例如對“人格教育優先于知識教導”的強調,對清教徒式磨練性健體教育的強調,對包含著德行、智慧、教養和堅忍的全面德育教育的強調,對“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性質的智育教育的強調,尤其是對為祖國服務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強調,至今仍有著跨越時代的意義和影響。 此外,由于這本教育名著是由洛克與朋友的書信集結而成,書中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和晦澀的學術概念,十分通俗易懂,全書讀來有如在和親朋好友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了,但它所表達的東西卻非常深刻,不失為一本雅俗共賞的經典讀物。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8輯教育漫話 內容簡介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由作者流亡荷蘭期間(1683~1689)寫給友人E.克拉克討論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的幾封信整理而成,于1693年出版。本書的主題是論述“紳士教育”,即論述剛奪得政權的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子弟的教育。洛克認為,紳士要既有貴族的風度,能活躍于上流社會和政治舞臺,又有事業家的進取精神,是發展資產階級經濟的實干人才;紳士應受體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目前次將教育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詳細論述。它強調環境與教育的巨大作用,強調在體魄與德行方面進行刻苦鍛煉。這些思想對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別是對18世紀的法國教育家影響很深。《教育漫話》是對人們多種多方面的幫助,解讀心里社會個人的巨作。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8輯教育漫話 目錄
導論 生平與評論
1632年洛克出生于彭斯福德
1646-1652年在威斯敏斯特公學上學
1652-1655年在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讀本科
17世紀的牛津大學生活
洛克厭惡牛津大學的哲學和辯論
1660年洛克任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導師
1665年去克利夫任W.范內爵士的外交秘書
1666年回到牛津
研究醫學
1666年結識阿什利勛爵
1667-1675年居住在阿什利勛爵家里
治愈了阿什利勛爵的病
為小阿什利做媒
洛克的寫作習慣
洛克的生活理論
與西德納姆交往
洛克反對醫學中的假說
1672年洛克出任處理圣職推薦的秘書
“迦太基必須被摧毀”
洛克買了一份年金保險
1675-1679年居住在法國
一個新的學生班克斯
學數學之前需先學邏輯學
1679年洛克回到沙夫茨伯里勛爵家里
洛克參與沙夫茨伯里勛爵的孫子的教育
1682年洛克回到牛津大學
1684年洛克被剝奪牛津大學教師職位
1683-1689年洛克在荷蘭流亡
1685年洛克被通緝
1686年洛克得到”赦免
與勒克萊爾的友誼
洛克開始發表著作
發表《人類理智論》的縮寫本
《教育漫話》的緣起
1689年與瑪麗女王一起返回英格蘭
洛克被任命為駐外大使
1692年洛克定居于奧茨
洛克的政府任職
與W.莫利紐克斯的通信
1693年3月洛克發表《教育漫話》
……
教育漫話
附錄A 洛克的“工讀學校”方案
附錄B 洛克的其他教育論著《論學習》
注釋
索引
譯者后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8輯教育漫話 節選
《教育漫話/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我們稱之為文藝復興的那場偉大的理智革命,是人們對古希臘羅馬經典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文學之美的品味的一種復興。這種復興的結果是,歐洲所有的思想活躍人士全都致力于研究古代著作家的作品,他們更看重的是這些古代著作家的文學技能而不是他們的知識或思想。拉伯雷在渴求學問方面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產兒,但他看重的是知識而不是文學的美,他所制定的教學計劃要獲得關于事物的知識,既通過書本,即德國人所謂的口頭現實主義,又通過與事物本身的直接關聯,即現實主義本身。他不僅是現實主義之父;也是**個譴責各種荒謬的課堂教導之人,此外,他使得教育遠遠超出了教導的范圍。 蒙田對學問的渴求沒有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他絕不會在一個有學問的人面前彎腰,也絕不垂涎一個有學問的人的名望。他的社會地位很高,而在他眼里,如同在大多數人的眼里一樣,社會地位上的名望要比學問上的名望更為可取得多。因此,這位優秀的著作家運用其清晰的思想和表達、無比豐富的恰當例證,使自己站到了學究的對立面,從而成為那些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學校制度深為不滿的人的偉大發言人。 在文藝復興時期,對學問的尊崇使得人們通過自己的古典知識來追求名望,并使得他們對自己的二手知識非常得意.不斷地展示自己的二手知識。這導致了蒙田對二手知識的猛烈攻擊。但除此之外,他反對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制度的訴狀中還有一項罪狀,我們必須小心地把它與**項罪狀區別開來。他反對學校教師的理由是,任何知識,無論是二手的還是一手的,都不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者應該努力培養年輕人的智慧和美德。他開首引用了拉伯雷的一句話:“*有學問的人不是*聰明的人。”接著他進一步說明了這一思想,闡明了讀書*多記憶*多的人并不因此而成為知道*多的人,而且知道*多的人也不因此而成為*聰明和*優秀的人。 正如我已經說過的,我們根本不能精確地確定,洛克的“教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是他原創的,在多大程度上又是受蒙田啟發的。我們必須記住,他對蒙田的研究(就我們所知他對蒙田的*初研究)很晚才開始。他去荷蘭時已52歲了;在他逗留荷蘭期間的日記中,我們發現了以下的記錄:“2月14日[金勛爵似乎認為有無年份無關緊要],蒙田的論證借助于一種披著特定優美語言外衣的優雅的疏忽,其勸導缺乏推理:他的隨筆是用一些強有力的格言、語句和詩歌編織起來的,他把這些東西組合在一起,使得它們能夠對人心產生一種非凡的力量。他不做推理,只是在消遣自己取悅別人;充滿了自豪和虛榮。”這里我們發現,洛克在貶低蒙田(“他不做推理”在洛克嘴里是*強烈的譴責),試圖克服蒙田的影響,盡管他已朦朧地意識到這種努力是徒勞的。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8輯教育漫話 作者簡介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