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陌生人效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18188
- 條形碼:9787521718188 ; 978-7-5217-181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陌生人效應 本書特色
做社交關系中的聰明人! ※吳軍、羅永浩、李翔、萬維鋼擊掌推薦※人生的機遇與挑戰往往來自“弱關系”真正厲害的人,都關注淺層社交※百萬冊《異類》《引爆點》作者格拉德威爾2020年全新作品※連續40 周入選美亞社科暢銷書榜top3強勢登上溝通榜top①※2019 年“美國豆瓣”goodreaders 票選10 大年度非虛構類好書
陌生人效應 內容簡介
張伯倫兩次面見希特勒,都錯誤解讀了后者的“意圖”,間接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龐氏騙局一開始就為人所懷疑,但人們為何沒有一查到底,而是付出了慘痛的“社交成本”呢?面部的FACS系統表明,肌肉并非總能按照內心的想法表達,所以只看“表情”你很難判斷對方的“情緒”。法官在判決的時候如何才能公正,是否應該盡可能少地了解與案件無關的“偏見信息”?人的一生中,除了血緣和宗族關系,絕大部分“社交關系”都是與陌生人建立起來的。從進化角度而言,在與陌生人初次接觸時,人們都會產生一種“天然感覺”——是放松還是謹慎,敵對還是友好。但研究表明,這種印象并不準確,甚至是危險的!因此,如何聰明地處理與陌生人的關系,成為每個人一生中必須掌握的技能。格拉德威爾在這本書中提出了3大原則,12個“陌生人效應”。用十余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吸取人際關系的普遍教訓。無論是在親密關系、工作關系、商務關系、談判關系,甚至是政治關系中,做個清醒決策的聰明人。
陌生人效應 目錄
作者按 IX
序 “下車!” XI
一 間諜與外交官:兩個難題
人們普遍認為,張伯倫與希特勒的談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愚蠢的事情之一。張伯倫被希特勒迷惑了,在與希特勒的談判中,他陷于被動,誤讀了希特勒的意圖。
令人困惑的是,被欺騙了的人往往是那些你認為不會被他人欺騙的人,而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卻恰恰是那些你認為會被他人欺騙的人。例如,溫斯頓·丘吉爾一直深信希特勒是徹頭徹尾的奸詐小人,丘吉爾稱張伯倫造訪希特勒是“有史以來*愚蠢的事情”,
但希特勒只是丘吉爾在紙質讀物上讀到過的一個人。
第1 章 專家漏洞|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復仇 3
第2 章 洞察偏見|結識元首 13
二 默認真實
我們會“默認真實”:我們常用的假設是,與我們打交道的人是誠實的。只有當事件明確地變得和我們*初的假設相反時,我們才會走出“默認真實”模式。
換句話說,我們不會像頭腦清醒的科學家那樣,在得出結論之前,慢慢地搜集證據來證明某件事的真偽。我們的步驟恰恰相反,我們從相信開始,只有當懷疑和疑慮上升到無法被解釋的程度時,我們才停止相信。
第3 章 觸發器|古巴女王 37
第4 章 社交成本|圣愚 71
第5 章 超越自我|案例分析:浴中男孩 87
三 “透明”假設
“透明”是指我們的行為和舉止——他人可見的我們表現自己的方式——為他人觀察我們的內心感受提供了一個真實可靠的窗口。
我們都有一種傾向——根據人們的行為去判讀他們是否誠實。在我們眼中,說話得體、自信,握手有力,友好、有魅力的人被認為是可信的;說話時緊張、不自在、躲躲閃閃、結結巴巴、含含糊糊、言語費解且空洞無物的人則難以被他人信任。
委婉一點兒說,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第6 章 情緒標簽|《老友記》的誤導 125
第7 章 錯誤匹配|阿曼達·諾克斯案簡析 147
第8 章 短視狀態|案例分析:大學生聯誼會 165
四 教訓
我們需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了解陌生人是有限度的。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全部真相,我們必須滿足于了解部分真相。謹慎、謙遜地與陌生人交談才是正確的方式。
第9 章 壓力反應| KSM:當陌生人是恐怖分子時 211
五 耦合效應
面對陌生人時,我們常犯的**種錯誤——“默認真實”和“透明”假設——使我們無法理解作為個體的陌生人。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犯的另一種錯誤——不重視陌生人所處的環境,這使我們理解陌生人變得更加艱難。
耦合效應理論讓我們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它告訴我們,不要一看到陌生人就匆忙下結論,不妨多了解一下陌生人的世界。
第10 章 普遍真理|西爾維婭·普拉斯 239
第11 章 集中定律|案例分析:堪薩斯城實驗 269
第12 章 歸咎對方|桑德拉·布蘭德 283
致 謝 315
注 釋 317
部分材料版權聲明 363
陌生人效應 節選
人們普遍認為,張伯倫與希特勒的談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愚蠢的 事情之一。張伯倫被希特勒迷惑了,在與希特勒的談判中,他陷于被 動,誤讀了希特勒的意圖。 令人困惑的是,被欺騙了的人往往是那些你認為不會被他人欺騙的 人,而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卻恰恰是那些你認為會被他人欺騙的人。 例如,溫斯頓·丘吉爾一直深信希特勒是徹頭徹尾的奸詐小人,丘吉 爾稱張伯倫造訪希特勒是“有史以來*愚蠢的事情”,但希特勒只是 丘吉爾在紙質讀物上讀到過的一個人。 第2章
洞察偏見 結識元首 1 1938年8月 28 日晚,內維爾·張伯倫給自己的貼身顧問打電話, 叫該顧問深夜到唐寧街 10 號開戰略會議。這時,張伯倫擔任英國首 相剛一年多一點兒。他以前是個商人,是個講求實際、直言不諱的 人,其個人利益和家庭背景與英國內政密切相關。但現在他面臨著上 任以來的**次外交政策危機,這和阿道夫·希特勒有關—希特勒 揚言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講德語的蘇臺德地區,發表了越來越好戰的 言論。1
如果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就意味著一場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這正是張伯倫想極力避免的。但希特勒在*近幾個月里特別離群索 居,別國無從得知德國的意圖,這使得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緊張和焦 慮。張伯倫決心打破僵局。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提交給顧問, 作為*高機密,他們稱之為“ Z 計劃”。張伯倫后來寫道,這個想法 “是如此標新立異和大膽,以至于讓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勛爵大吃一 驚”—張伯倫想飛往德國與希特勒見面。 20 世紀 30 年代末,當希特勒把世界拖向戰爭的深淵時,非常古 怪的事情之一就是,真正了解希特勒這位德國元首的別國領導人太少 了! a 希特勒是個謎。他在德國逐步登上權力巔峰的時候,美國正是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當政時期,羅斯福從未見過希特勒;當時的蘇 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也沒有見過希特勒;1932 年,張伯倫后來的 繼任者溫斯頓·丘吉爾在慕尼黑為一本書做研究時,差點兒見著希特 勒,他兩次和希特勒約定見面喝茶,但希特勒兩次都失約未到。
戰爭爆發之前,在英國,真正同希特勒交往過的人只有那些對納 粹分子友好的英國貴族,他們有時會穿過英吉利海峽去表達他們的敬 意或參加希特勒的聚會(法西斯社會名流戴安娜·米特福德經常在慕 尼黑和希特勒一起吃飯。“在某些情況下,他非常有趣,”她在回憶錄 中寫道,“他會模仿絕妙的滑稽表演。”3)。但那都是社交活動,張伯 倫可是要去試圖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他看來,了解清楚希特勒的 真正意圖是有好處的。希特勒是個講理的人嗎?他可信嗎?張伯倫想 得到答案。
9月 14 日上午,英國駐德國大使給希特勒的外交部部長約阿希 姆·馮·里賓特洛甫發了一份電報,問希特勒可否會見張伯倫,里賓 特洛甫當天給了肯定的答復。張伯倫是個老練的政治家,極盡表演之 能事:他巧妙地讓自己為了避免戰爭去德國與希特勒見面的消息走漏 了。不列顛頓時舉國歡慶,民意調查顯示,70% 的英國人認為他的訪 問是“有利于和平的一件好事”;各地的報紙紛紛發文道賀;在柏林, a 唯一的例外是加拿大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他在 1937 年會見了希特勒。他 喜歡希特勒,把希特勒比作圣女貞德。2 據一名外國記者報道,消息傳出時,他正在一家餐廳用餐,當時全餐 廳的人都起立為張伯倫的健康干杯。
9月 15 日早晨,張伯倫離開倫敦,他以前從未坐過飛機,但當飛 機在慕尼黑附近遭遇惡劣天氣時,他卻仍能保持冷靜。數千人聚集在 機場迎接了他,然后他由 14 輛奔馳轎車組成的車隊護送前往火車站。 火車駛進山區,朝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的別墅駛去。張伯倫在希特 勒專用的餐車里吃了午飯,到達時已是下午 5 點。希特勒走過來和他 握了手。后來,張伯倫在寫給妹妹艾達的信中,詳細描述了他對希特 勒的**印象: 元首在臺階的中間站著。他沒戴帽子;穿著一件卡其色的闊 呢外套,上面有一條紅色的臂章和一個納粹符號,胸前戴著一個 十字軍功勛章;穿著黑色的褲子,就像我們晚上穿的那種;腳上 穿著黑色的漆皮系帶皮鞋。他的頭發是褐色的,不是黑色;眼睛 是藍色的;面部表情相當令人不快,默不作聲時尤其如此。在人 群中,你絕不會注意到他,你會以為他和刷房子的粉刷工沒什么 兩樣。4 希特勒帶著張伯倫去了樓上的書房,他們只帶了一名翻譯。兩 人的談話有時很激烈。“我已經準備好面對世界大戰了!”希特勒一 度對張伯倫大喊。他明確表示,不管世人怎么想,他都要占領蘇臺德 地區。張伯倫想知道蘇臺德地區是不是希特勒想要的全部。希特勒說 “是的”。張伯倫仔細地看了希特勒很久,然后決定相信他。在給妹妹 的同一封信中,張伯倫寫道,他從希特勒身邊的人那里聽說,這位德 國領導人覺得他“與一個男人”進行了一次對話。張伯倫接著說: 簡而言之,我已經有了一定的信心,這也是我此行的目標。 盡管我認為我從他的臉上看到了冷酷無情,但在我看來,我得到 的印象是,他做出承諾的時候是一個可以被信賴的人。 張伯倫于次日上午飛回英國。在赫斯頓機場,他迫不及待地在飛 機跑道上發表了簡短的講話。“昨天下午我和希特勒先生進行了長談。” 他說,“現在我感到很滿足,因為我們彼此完全理解對方的想法。”他 保證他們倆還會再見面,只是下次會離英國更近一些。張伯倫說:“這 是為了讓一位老人免于再次長途跋涉。”據在場的人們回憶,當時大 家都歡呼雀躍。 2 人們普遍認為,張伯倫與希特勒的談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愚 蠢的事情之一。張伯倫被希特勒迷惑了,在與希特勒的談判中,他陷 于被動,誤讀了希特勒的意圖,而且他沒有警告希特勒,對方如果食 言將會有嚴重的后果。張伯倫因此在歷史上備受批評。
批評的背后也有一個疑問。要知道,張伯倫此后又兩次飛到德 國,和希特勒座談了好幾個小時。兩個人交談、爭論,一起吃飯,一 起散步。張伯倫是那個時期唯一與希特勒有過長時間接觸的盟軍領導 人,他仔細地記錄了希特勒的行為。“當我看到希特勒的時候,他的 外表和舉止似乎表明,戰爭的信號已經發出。”張伯倫在另一次訪問 德國后告訴他的妹妹希爾達,“但接著,他和我握了兩次手,這是他 在顯示自己特別友好的時候才做的事情。”回到倫敦后,張伯倫告訴 自己的內閣成員,他沒在德國元首身上看到任何“瘋狂的跡象”。恰 恰相反,他看到的多是“興奮的跡象”。今天看來,希特勒當時的確 沒有瘋,他是理性、有決心的,“他早已經想好了自己要什么,而且 要不遺余力地得到它,他不會容忍超過一定限度的反對”。
張伯倫使用了我們所有人在努力理解陌生人時所遵循的假設: 我們相信,與他人面對面互動時得到的關于對方的信息具有*重要 的價值。你是絕對不會去雇一個你沒見過的人給孩子當保姆的。公 司主管也不會盲目雇用員工。他們把這些人約來,仔細地面試,有時 一連面試幾個小時,而且不止一次地這樣做。他們這樣做時和張伯倫 一樣:看著他人的眼睛,觀察他們的舉止和行為,然后得出結論。張 伯倫對于希特勒和他握了兩次手印象深刻,然而,在與希特勒的互動 中收集的所有其他信息并沒能幫他更清楚地認識希特勒,結果恰恰 相反。
是張伯倫太天真了嗎?也許吧。張伯倫在外交事務方面的經驗很 少。后來有人批評他,把他比作**次走進酒吧的牧師,會把“酒吧 社交聚會”當成“粗魯喧鬧的行為”。
但習慣采用這種模式的人并不僅限于張伯倫。哈利法克斯勛爵也 深受其苦。哈利法克斯后來成為張伯倫的外交大臣,他是貴族出身, 是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的優等生。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印度 總督,曾與圣雄甘地進行精彩的談判。他具備張伯倫所不具備的一 切:世故、老練、知性且極具人格魅力;他極其篤信宗教,以至于丘 吉爾稱他為“神圣的狐貍”。
1937 年秋,哈利法克斯去了柏林,在貝希特斯加登會見了希特 勒。5 哈利法克斯是英國統治圈中為數不多的與這位德國元首有過接 觸的人之一。他們的會面并不僅僅是沒多少意義的外交接待。一開 始,哈利法克斯還一度誤以為希特勒是個男仆,他幾乎把自己的外套 遞給了希特勒。在接下來的整整 5 個小時里,希特勒就是真正的希特 勒了:不時地生悶氣,大喊大叫,離題,譴責外界。他說共產主義不 好,還說他非常討厭新聞媒體。據當時的另一位英國外交官所說,哈 利法克斯是帶著一種“混雜著驚訝、厭惡和同情的心情”觀看了希特 勒的“演出”的。
哈利法克斯在德國待了 5 天。他還會見了希特勒的兩位*高部 長—赫爾曼·戈林和約瑟夫·戈培爾;出席了在德國的英國大使館 舉行的晚宴,在那里接見了許多德國資深政客和商人。哈利法克斯回 國后表示,這“完全是為了與德國領導層進行良好的接觸”。這一點 無可爭議,因為這就是外交大臣的工作。通過與這些人當面接觸,哈 利法克斯難能可貴地了解了希特勒恃強凌弱、情緒反復無常的個性。 但哈利法克斯的*終結論是什么呢?希特勒不想參戰,愿意通過談判 達成和平。沒有人認為哈利法克斯是個幼稚的人,但與希特勒會面 后,他也像張伯倫一樣被蒙蔽了。
與希特勒接觸*多的英國外交官是英國駐德國大使內維爾·亨德 森。他多次參加希特勒的集會并見到他,希特勒還給亨德森取了個綽 號—“康乃馨男”,因為亨德森矮小精悍,西服的翻領上總是戴著 一朵康乃馨。6 1938 年 9 月初,亨德森在參加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集 會之后,在發往倫敦的電報中寫道,希特勒看起來如此反常,“他可 能已經精神錯亂”。亨德森沒有落入希特勒的圈套,但是他認為希特 勒會對捷克斯洛伐克居心不良嗎?不,他相信希特勒“和任何人一樣 痛恨戰爭”。7 亨德森也完全看錯了希特勒。a
張伯倫、哈利法克斯和亨德森的失察,并不屬于前一章中**個 難題的情況。**個難題說的是非常聰明的、專業的人士有些時候也 無法理解和看穿騙局。此處我們說的是有些人會被希特勒欺騙而另一 些人沒有被他欺騙的情況。令人困惑的是,被欺騙了的人往往是那些 你認為不會被他人欺騙的人,而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卻恰恰是那些你 認為會被他人欺騙的人。
例如,溫斯頓·丘吉爾一直深信希特勒是徹頭徹尾的奸詐小人, 丘吉爾稱張伯倫造訪希特勒是“有史以來*愚蠢的事情”,但希特勒 只是丘吉爾在紙質讀物上讀到過的一個人。張伯倫的內閣大臣之一達 a 亨德森更了解的納粹官員是希特勒的副手戈林。亨德森和戈林一起去參加過單身聚 會,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亨德森確信,戈林也想要和平,盡管他有嚇人的納粹外 表,但他其實是一個正派的人。就在戰爭爆發時,亨德森還在其關于柏林的回憶錄 中寫道,戈林“熱愛動物和孩子。在他還沒有自己的孩子時,卡琳宮(戈林為了紀 念病逝的**任妻子卡琳,建造的一座以卡琳的名字命名的普魯士風格的豪華庭園) 的頂層就有一間巨大的游戲室,里面裝著當時的孩子們心愛的機械玩具。在過去, 沒有什么能比他去那里和孩子們一起玩更使他高興的了。誠然,這些玩具可能包括 向毫無防御能力的城鎮或村莊投擲重型炸彈的飛機模型。但是,當我在這個問題上 責備他時,他說,按照納粹的生活觀念,教孩子過分文明或容易動感情都是不對的”
(如果你對此感到驚訝,那么想想納粹主義的真正含義,就不難理解:他們想要培養 孩子殘酷的性格)。8 夫·庫珀也有同樣敏銳的眼光,他驚恐地聽完張伯倫講述他與希特勒 會面的經過后,便向張伯倫政府辭職以示抗議。庫珀認識希特勒嗎? 不。在英國外交部門的高層中,只有一人—在哈利法克斯之前擔任 外交部部長的安東尼·伊登—既見過希特勒,又看清了他的真實面 目。9 但其他人呢?他們要么對希特勒個人知之甚少卻看清了他的本 質,要么和他談了幾個小時卻仍被他蒙在鼓里。10
當然,這也可能純屬巧合。也許出于某種私人的原因,張伯倫 和他的同僚們不顧他們親眼所見及親耳所聞的種種跡象,就是鐵了心 要見到希特勒,才導致了認識上的錯誤。除了這種解釋,我
陌生人效應 作者簡介
· 代表作《異類》《引爆點》中文版累計銷量破百萬冊
· 暢銷榜常客,屢屢創造書市神話, 人稱“《紐約客》怪才”
· 《紐約客》特約撰稿人,會講故事的非虛構作家
2005 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影響力100 人”之一
2011 年,被授予加拿國民殊榮“加拿大勛章”
2011 年,被《快公司》譽為“21 世紀的彼得·德魯克”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