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語今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13508
- 條形碼:9787203113508 ; 978-7-203-11350-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今注 本書特色
◎潘重規師從章太炎、黃侃,出走臺灣,是被大陸忽視的一位國學大家。 ◎臺灣經典的現代《論語》注本,簡體中文版隆重推出。 ◎注釋權威×立足普及×鞭辟入里×深入淺出
論語今注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很好重要的、出自國學大家之手的《論語》注本,既是深入淺出的普及讀本,也是學術嚴謹的古籍整理著作。書中對《論語》做了適合現代人閱讀的注釋,包括疑難字詞的釋義、典章制度的講解、歷史事件的介紹、輔助文獻的參證、深層句意的解析等等,言簡意賅,巨細靡遺;且對每一則的主旨做出一句話概括,提綱挈領,如獲鎖鑰。 本書考辨詳確、解讀通透、通俗曉暢,對專業人士和大眾讀者都十分適用。
論語今注 目錄
001 / 學而篇**
019 / 為政篇第二
039 / 八佾篇第三
063 / 里仁篇第四
081 / 公冶長篇第五
105 / 雍也篇第六
129 / 述而篇第七
157 / 泰伯篇第八
177 / 子罕篇第九
203 / 鄉黨篇第十
225 / 先進篇第十一
251 / 顏淵篇第十二
273 / 子路篇第十三
299 / 憲問篇第十四
337 / 衛靈公篇第十五
365 / 季氏篇第十六
383 / 陽貨篇第十七
411 / 微子篇第十八
427 / 子張篇第十九
447 / 堯曰篇第二十
論語今注 節選
**章 子1曰:“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乎4?有朋自遠方來5,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6,不亦君子7乎?” 1.子,指孔子。子的本義是嬰兒,引申為男子的通稱。古代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是國君稱呼的一種。又因為列國卿大夫的地位相當于小國的國君,所以到了春秋時代,大夫彼此間,或大夫的下屬,都稱大夫為夫子。叫夫子等于稱子,亦等于稱君。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司寇(地位是大夫),因此他的弟子稱他為“子”或“夫子”。后來習慣漸漸地把“子”或“夫子”用做師長的通稱。一般人稱師,大抵在子上冠以姓氏,如曾子、閔子等是;有的稱自己業師,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公羊傳》稱“子沈子、子公羊子”等是。《論語》一書出自孔子門人之手,所以單稱孔子為子;正如《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所以單稱魯公為公。如果對外人談話,那就得稱為孔子了。《論語》邢疏說孔子“圣德著聞,師范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那是由于后代推崇孔子而形成的事實,卻未必符合撰寫《論語》時的真相。 2.朱熹《集注》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學”字,《說文》解為“覺悟”,《尚書大傳》解為“效”;覺是學的成果,效是學的方法,兩意相待,不可偏廢。學者讀書修身,知行并進,才能符合孔子的教學宗旨。 3.時習,隨時學習。《說文》:“習,鳥數飛也。”鳥雛稍長,欲飛未能,大鳥帶到低矮的樹枝間,引導小鳥上下左右頻頻地練習飛行,這樣就叫做習。學者讀書明理,隨時隨地將所學的研究實行,這樣就是時習。 4.說,同“悅”。古時喜悅、論說都同作“說”字,后人增造心旁的“悅”字,專用為喜悅的意思,以示區別。悅與樂對用,意義微有不同,悅是中心欣暢,自得于內;樂是喜見顏色,發揚于外。乎,語尾助詞,表示語氣委婉,不一定是疑問的意思。不亦說乎,是孔子循循善誘,勸人向學之辭,意謂天下沒有不求快樂的人,而讀書求學,不亦是人生有趣味的樂事嗎! 5.凡同學共事的人都可叫做朋。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可以互相討論切磋,自然是人生的至樂。 6.慍,音醞(yùn),含怒抱怨的意思。一個人學業德行都已成就而不為人了解,不被社會重視,但是他仍然能夠自得其樂,毫不牢騷怨怒,這是學養深沉的效驗。 7.君子有兩義:古來國君卿大夫都叫做君子;道德學業有成就的人亦叫做君子。此處君子指的是后一義。 按:此《論語》首章,勸人為學。人能終身治學,便終身能夠享受自得的至樂。 第二章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5,未之有也6。君子務本7,本立而道生8。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9?” 1.有子,名若,魯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三歲,一說少三十三歲。 2.孝,字從老省,從子,善事父母的意思。弟,同“悌”,音tì,作善事兄長解。 3.好,讀去聲hào,愛好。犯,侵犯、冒犯。上,在上的人,指君上、長上。 4.鮮,音蘚(xiǎn),寡少。 5.作亂,指爭斗悖逆,大惡不道的行為。 6.未有,無有、沒有。之,此處是沒有意義的語氣詞。或說“未有之也”的倒裝形式。 7.務,盡力去做。本,根本。 8.立,站住。道,善道。生,發生。此以樹木作譬喻。謂根本培得穩固,枝葉自然會發生;猶如孝弟之行成立,一切善道自然由此而生。 9.與,本字當作“歟”,音魚(yú),語氣詞,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口氣。仁是一切美德的總稱。仁德之發現,*切近而真實,莫先于孝弟。故孝弟可謂為仁之根本。譬如仁是樹,樹的根就是孝弟,樹的枝葉就是仁民愛物等美德,根本既立,一切美德自然發生。此章是著重治人方面,故特提出犯上作亂等語,猶孟子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的意思。 按:此章言孝弟為修身治人的根本。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2。” 1.巧,是好;巧言,是話說得好聽。令,是善;令色,是顏色裝得好看。這種人為了從中取利,便用一派虛偽的言辭和面孔,去討人歡喜。 2.鮮,音蘚(xiǎn),少有的意思。仁是本心誠意的流行,才涉虛偽,就沒有仁。鮮矣仁,是說難得有仁了。 按:此章教人篤實誠懇,培養仁德。 第四章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 1.曾子,孔子學生,名參(音shēn),字子輿,南武城(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九十里)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 2.省,音醒(xǐng),檢討審查的意思。三省,反復多次的檢察。三乃虛數,古人舉三以見其多,不必實指三次或三數。三思、三復、三仕、三已皆同此例。下文所舉反省的三件事,只是偶合。因為所省察自己的行事,并不限于三件事;而每件事反復自己檢點,也不必限定省察三次。 3.為,讀去聲wèi。忠是竭盡自己的心力。 4.傳,讀平聲chuán,動詞作名詞用,指老師的傳授。傳謂所受于師,習謂熟之于己。 按:此章言進德修業,要切實做反省的功夫。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2,節用而愛人3,使民以時4。” 1.道,音導(dǎo),治理。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馬拉著的兵車。春秋時代,打仗用兵車,所以國家的大小強弱都視兵車的多寡而定。諸侯之國地方百里,可出兵車千輛,所以稱為千乘之國。 2.敬,是專心致志的意思。敬事,是專心治理政事,不敢疏忽。信,是對百姓誠信不虛偽。 3.節用,用財有節度,不奢侈浪費。愛人,愛護百姓。 4.使民,是說國家遇有筑城修路等項工程,派遣百姓服勞役。以時,是說要利用百姓農事閑空的適當時間,不可妨害百姓的生計。 按:此章言治國的要務。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2,謹而信3,泛愛眾4,而親仁5;行有余力6,則以學文7。” 1.弟子,猶言子弟。入,指回到家庭之內。則,接續語詞。入就要善事父母盡孝道。 2.出,指處宗族鄉黨之間。出就要善事宗族鄉黨的長者,以盡弟道。弟同悌。 3.謹,謂行為謹慎。信,謂言語誠信。而,接續語詞,且的意思。 4.泛,浮貌,引申為普遍之義。泛愛,普遍的愛。眾,普通人。 5.親,親近。仁,謂仁賢的人。 6.行,指上孝、弟、謹、信、愛眾、親仁諸種行為。余力,有余的功夫。凡每日間奉事父兄,與人交際之外,都是余力。 7.以,用。文,詩書六藝之文。 按:此章言弟子先德行而后文藝。 第七章 子夏1曰:“賢賢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3;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5,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6!” 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學生,少孔子四十四歲。 2.賢賢,上“賢”字是動詞,愛好之意。易,輕略之意。此句指夫婦之倫。夫婦為人倫之始,故敘于事親事君之前,言夫婦之倫,重賢德而輕姿色(說本陳祖范、管同、宋翔鳳)。舊說:易,替換之意,謂把重賢的心替換重色,說亦可通。 3.竭,盡。事奉父母,能盡力孝養。 4.致,委致、貢獻。致身,以生命貢獻給國家。 5.交,交接。 6.雖,假設之詞。謂,說。人能克盡做人之道,縱有人說他未嘗從事學問,我亦必斷言其已學了!極言學之實在做人。 按:此章言學在克盡人倫。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2。主忠信3。無友不如己者4。過則勿憚改5。” 1.重,莊重、厚重。威,威嚴的意思。 2.固,《說文》:“固,四塞也。”本義是四周沒有洞漏,引伸為堅固、穩固的意思。學則不固,是說所學不能穩固。 3.主忠信,是說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忠是忠誠,信是信實,二者都是做人*重要的道德。 4.無,通“毋”,禁止之辭。友是動詞,結交的意思。不如己者,是指那些言行不主忠信的人。 5.過,過錯。憚,音但(dàn),害怕。過則勿憚改,是說犯了過錯,就要不怕改正。《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也是教人要知過改過,人能改過,才能做到至善的境地。 按:此章言做人要莊重忠信,慎交游而能改過。
論語今注 作者簡介
潘重規先生(1908—2003)是公認的當代國學大師,江西婺源人,本名崇奎。讀大學時,章太炎取唐人李百藥之字,為其改名“重規”,“重規”與“崇奎”諧音。業師乃辛亥革命先驅、國學大師黃侃。 曾先后擔任東北大學教授、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暨南大學教授、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著名紅學家、敦煌學家,在經學、文學、佛教典籍、語言文字等方面造詣精深,著述豐碩。1974年,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頒發代表漢學zuigao成就的“儒蓮獎”,法國科學院敦煌學研究會聘其為名譽會員;1976年,韓國嶺南大學贈予其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92年,獲中國敦煌研究院頒贈的榮譽院士頭銜;1996年,獲臺灣地區行政院特頒“中華文化獎”;2000年,獲中國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政府、敦煌研究院特頒“敦煌文物保護研究貢獻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