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科學有意思:航天大冒險(課本里學不到的科學知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499302
- 條形碼:9787541499302 ; 978-7-5414-993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有意思:航天大冒險(課本里學不到的科學知識)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7-14歲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獲獎者、火星叔叔鄭永春傾力推薦; 全書從孩子*感興趣的12個日常主題為切入點,并從500多個核心問題擴展發散,充分激發孩子閱讀欲; 1000多個知識點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人文等多門學科。文理科交叉融合,由點到面培養科學思維; 扎根課本又高于課本,每個疑問必含新知,每個科學原理必長見識。
科學有意思:航天大冒險(課本里學不到的科學知識) 內容簡介
一張薄薄的塑料紙,帶你探知太空艙減速的方法;一次刺激的過山車冒險,帶你感受宇航員的失重訓練;一張簡單的紙板,帶你了解太空機械手臂的工作原理…… 太空,一個神秘又令人無限向往的地方。太空里藏著數不清的科學秘密,本書將通過一些簡單有趣的小實驗幫助孩子體會挑戰重力、環繞地球、遨游太空的科學樂趣。讓孩子獨立思考,在動手過程中了解相關科學原理,培養科學素養,激活科學夢想。
科學有意思:航天大冒險(課本里學不到的科學知識) 目錄
**章 我們的太陽系
1“親眼看見”地球在運動
2 月亮的陰晴圓缺
3 太陽的能量
4 行星離太陽有多遠
5 卷紙行星
6 地球運行軌道是圓的嗎
第二章 乘火箭擺脫地心引力
1 書和紙哪個先落地
2 大珠小珠落玉盤
3 百發百中
4 硬幣堆
5 火箭發射器
6 吸管火箭
7 化學發射器
8 返回地球
第三章 繞地軌道
1 自由落體
2 自己會跳的硬幣
3 衛星如何待在軌道上
4 平穩旋轉
5 保持航向
6 太空中的植物是倒著長的嗎
第四章 在太空生活和工作
1 大G 小G
2 水中訓練
3 機械手臂
4 太空筆
5 吃在太空
6 平衡紊亂
7 長高了
8 脆弱的骨頭
第五章 月球漫步
1 環形山
2 月球車
3 在月球上能跳多高
4 迷失在月球
第六章 探測行星
……
第七章
恒星以及其他天體
……
科學有意思:航天大冒險(課本里學不到的科學知識) 節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向外太空出發之前,你首先得了解天文學。天文學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恒星、行星及太空中的其他物體。天文學領域的專家被稱為天文學家。*早的天文學家觀察太空時,只能憑借肉眼。他們跟蹤月球的運動軌跡,研究恒星的位置,但他們并不滿足于此。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564—1642)首次使用望遠鏡來研究太空。望遠鏡是一種管狀儀器,它利用透鏡原理,使遙遠的物體看起來更近更大。伽利略和其他天文學家終于弄清了關于地球的很多知識。他們認為地球位于太陽系中。太陽系是指由一顆恒星以及一群圍繞它運轉的行星和其他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是太陽。有八大行星繞太陽運行,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有些行星,如地球,有一個或幾個圍繞其運行的衛星。地球的衛星就是月球。但天文學家覺得僅僅從地球上去觀察和研究恒星、行星和衛星還不夠,他們想實地去探訪那些以前只能通過望遠鏡才能看到的地方。這本書將帶你踏上想象中的太空之旅。但在開始旅程之前,請試著完成本章的實驗來充實自己的天文學知識。 在**個24小時里,反射光在墻上的移動軌跡成直線。反射光移動是因為地球在自轉,地球繞地軸每24小時自轉一圈。這條軸其實只是一條穿過地球南北極的假想線,北極是地球*北端的點,而南極就是地球*南端的點。隨著地球的轉動,太陽與鏡面形成的角度也在變化,引起反射光的移動。 在兩個星期里,每天于同一時間在反射光的中心貼上膠帶,你會發現反射光的位置每天都在改變。根據不同的季節,新的反射光比原先的位置要么高,要么低。秋季高,春季低。反射光的位置每天會變化,是因為地球不僅繞地軸自轉,而且也在繞太陽公轉。也就是說,地球在圍繞太陽的一個橢圓形軌道上運行。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次,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地球以逆時針方向繞太陽運行時,姿勢微微傾斜。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度為23.5°。這意味著在繞太陽旋轉一周的過程中,有一半的時間里,北半球朝向太陽傾斜,而在另一半時間里則背離太陽。 這種傾斜導致了季節變換。如果你住在北半球,當它背離太陽傾斜時,北半球就處于冬季;當它朝向太陽傾斜時,北半球就處于夏季。如果北半球既沒有朝向太陽傾斜也沒有背離太陽傾斜時,那它就處于春季或秋季。 宇宙航天趣聞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1917—1963)確立了美國太空計劃的目標:將一位宇航員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美國太空計劃的監管機構,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于1969年通過“ 阿波羅計劃” 成功實現了這個目標,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2012)成為首個踏上月球的人。“阿波羅計劃”使用“土星5 號”火箭推動搭載3名宇航員的阿波羅宇宙飛船。NASA 先后進行了15次載人的阿波羅宇宙飛船航行。其中11次為探月項目,包括6次登月行動。 在這個實驗中,臺燈代表太陽,籃球代表月亮,而你則代表地球。當地球處于月亮與太陽之間(你背對臺燈)時,月亮完全被照亮,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此時的月亮被稱為滿月。當月亮在地球側面(你側對臺燈)時,從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被照亮面積的一半。此時的月亮被稱為半月。當月亮處于地球與太陽之間(你面對臺燈)時,從地球上看不見月亮被照亮的區域,此時的月亮就是新月。 我們的月亮是一個由巖石組成的旋轉球體,那里沒有空氣,也沒有水。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繞行星軌道運行的物體)。月亮大約每28天繞地球運行一圈。但是,在這段時間里,它也正好繞著軸心自轉一圈。這意味著月亮始終以相同的一面對著地球,我們從未看到過它的背面。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旋轉的熾熱氣球,主要成分為氫氣。太陽核心的核聚變使氫氣變成氦氣,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通過光和熱向各個方向發散。你的掌心是個不錯的熱能檢測器。通過用手掌比較太陽的熱與100瓦燈泡所產生的熱,你就能相對準確地計算出太陽的能量。太陽的總能量輸出,也叫太陽光度,約為3.9×1026瓦。要產生3.9×1026瓦的能量,太陽每秒要消耗3億噸氫氣。這聽起來雖然是個龐大的數值,不過太陽有足夠的氫氣,至少可以維持50億年。 你知道太陽的分層結構嗎?它為什么是個大火球呢?太陽大約形成于50億年前,現在正處于旺盛的中年時期,是一顆比較穩定的恒星。太陽從中心到邊緣依次分為4個層次—— 核反應層、輻射層、對流層和太陽大氣。 太陽表面的溫度在5500℃左右。而煉鋼爐里面的溫度一般也只有1700℃,比起太陽表面的溫度要低得多。太陽表面的所有物質都是電離的等離子體。太陽中心的溫度據推算為1500萬℃以上。所以說太陽是個又大又熱的火球。 在18世紀末,約翰?? 波得推導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來計算每個行星與太陽的距離,這就是波得定律。波得定律不僅給出了當時太陽系已知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而且預測了以后發現的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位置。波得定律被提出來時,人們觀測到的*遠的行星是土星。 波得利用波得定律預測了太陽系的下一顆行星及其位置。1781 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姆?? 赫胥爾(1738—1822)在波得預測的位置果然發現了一顆行星。這顆行星按波得的建議被命名為天王星。 波得定律的作用不限于此,它預測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還有一顆行星。1801年,天文學家把望遠鏡對準波得預測的“丟失的”行星應在的位置,結果發現了后來被稱為谷神星的小行星。小行星是指圍繞太陽運行的相對較小、由巖石組成的行星。后來,他們發現在這個位置上,有大約50萬顆直徑為1~1000 千米的小行星,它們運行在火星與木星之間被稱為小行星帶的軌道上。其中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有12萬顆。 盡管波得定律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太陽系的新行星及小行星帶,但大多數科學家卻認為波得定律并不是自然定律,僅僅只是個巧合而已。你在這個實驗中也可能會發現,波得定律在離太陽越近的位置越準確,而多數行星正好位于這里。 你知道太陽有多大嗎?它離地球有多遠呢? 從地球上看,太陽就像一個大盤子。事實上,太陽非常大,直徑達140萬千米左右,是地球直徑的109倍; 按表面積計算,它大約是地球的12000倍。如果把地球裝進太陽里,要130萬個地球才能把太陽裝滿。 可是太陽離地球很遠,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它發出的光到達地球得花上8分18秒,因此巨大的太陽在地球上看起來就只有盤子般大小。 宇宙航天趣聞 迄今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類了解*多的行星。火星對于人類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它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相似的天體之一。火星赤道平面與公轉軌道平面的交角與地球的黃赤交角非常接近,這使它也有類似地球的四季交替,同時,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這使火星上的一天幾乎和地球上的一天一樣長。 NASA的火星探測計劃長期致力于對火星這顆紅色行星進行無人探測,“火星探路者”是這一系列無人探測計劃的組成部分之一。“火星探路者”于1997 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著陸,它攜帶的“索杰納號”火星車,是人類送往火星的**部火星車。這部火星車重約10千克,體積與微波爐差不多,造價為2500萬美元。它具有人工智能,用太陽能作動力,行駛速度慢如蝸牛,約為1.25厘米/ 秒。它可以拍照并分析巖石和土壤的成分,科學家希望這些信息能為我們揭示火星氣候變化的歷史。 你畫出來的圓形如同雞蛋,即橢圓形。太陽系的行星就是沿著這樣的橢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的。 1621 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發現行星并非沿完美的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而且它們的運行速度也不是勻速的。他發現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運行速度也在不斷變化,離太陽近時速度快,離太陽遠時速度慢。開普勒用確切的定律解釋了行星繞太陽運行的方式。然而,又過了66 年,才有人能夠解釋為什么行星運行的速度會發生變化。1687 年,英國科學家艾薩克?? 牛頓發表了著名的萬有引力理論。他說行星被一種力控制在它們各自的軌道上,這個力就是引力,即兩個物體因為其質量而產生的相互吸引力。 太陽與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繞太陽旋轉。不過,引力作用隨距離增大而減弱,這就是為什么行星離太陽越遠,運行速度越慢的原因。
科學有意思:航天大冒險(課本里學不到的科學知識) 作者簡介
[美]吉姆·威斯是一名科學教師,也是非營利組織的教育協調員。他出版了一系列著名的兒童科學活動書籍,也是幾本科學教科書的作者。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