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存在、異在與他者:列維納斯與法國當代文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9581
- 條形碼:9787552029581 ; 978-7-5520-295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存在、異在與他者:列維納斯與法國當代文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存在”、“異在”和“他者”三個關鍵詞為入口, 切入列維納斯的哲學體系, 尤其是其文論思想。并以這三個關鍵詞為線索, 梳理列維納斯在三個不同的面向上與法國當代文論的代表人物布朗肖、德里達、?隆⒘_蘭 · 巴特、利奧塔、朗西埃等人的復雜關聯。
存在、異在與他者:列維納斯與法國當代文論 目錄
緒論
**節 選題目的1
第二節 論述路線11
**章 列維納斯生平及其思想述評28
**節 列維納斯的生平及作品28
第二節 列維納斯的關鍵概念40
第三節 列維納斯思想中的文學和藝術97
第二章 列維納斯對海德格爾存在論藝術觀的批判和超越113
**節 藝術對于存在論視域的溢出114
第二節 藝術作為不可籌劃的被動性126
第三節 藝術與他者135
結語 異在與他者的交纏147
第三章 列維納斯與布朗肖文學思想中的異在與他者151
**節 il y a與文學空間153
第二節 從中性到他人172
結語 文學與倫理的友誼197
第四章 列維納斯與布朗肖之后: ?屡c羅蘭·巴特的異在
文學觀208
**節 文學和倫理面對“上帝之死”209
第二節 零度與中性的倫理和政治240
結語 他托邦與異托邦269
第五章 列維納斯、利奧塔與朗西埃的美學爭議: 他者的救贖
與異在的政治275
**節 列維納斯的救贖時間觀276
第二節 超越與異質: 列維納斯和利奧塔論藝術與
時間285
第三節 朗西埃的批判: 異在與他者的美學和政治304
結語 總體與無限孰先孰后?316
第六章 倫理與解構: 列維納斯與德里達思想中的他者與差異
323
**節 他者的暴力與解構的差異: 德里達與列維納斯的
語言學互動325
第二節 文本與解構的倫理: 德里達對列維納斯文本性的
解讀350
第三節 好客與正義: 德里達和列維納斯論域中的倫理與
政治373
結語 別樣的列維納斯397
余論410
附錄一 列維納斯、五月風暴與法國當代思想的“倫理轉向”
443
附錄二 列維納斯、策蘭與詩的烏托邦458
附錄三 馬里翁的圣像論及其美學啟迪476
引用文獻502
后記519
存在、異在與他者:列維納斯與法國當代文論 節選
共時性(synchronie)和歷時性(diachronie)是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一對術語。歷時性指的是一個系統發展的歷史性變化;而共時性,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時刻,該系統內部各因素間的關系。列維納斯在后期啟用的這對概念與其有相近之處,但內涵卻要復雜得多。在不斷強化他者于主體的優先性的過程中,列維納斯需要在時間上也強調這種優先性,讓主體與他者在時間上也拉開無限的距離。在同一時間秩序中的遙遠也不能限定這種距離,因此*終,他讓二者居于了不同的時間秩序中。歷時性表現的就是這種時間秩序的差異,該詞的詞根“dia”有“分離”“橫過,通過”之意,列維納斯更多的是強調其“分離”、橫亙而非延續之意。列維納斯常將這種歷時性表述為“過去”,但這一過去并不是那個可以追溯的過去,因為既然可以追溯,就說明它還與我處于同一時間秩序中。這是一個不可追溯甚至不可回憶的過去,因為回憶作為一種“再現”就是要把過去置于“現在”和當前,但這卻是一個永遠不可再現,不可置于當前,不可被在場化的過去,深遠的過去。 這就是一種歷時性。反之,共時性指示的就是那同一的時間秩序,存在論的時間秩序。有時候,列維納斯也用它來表現一種“共時化”的運動,也就是把一切在場化的過程,我們對事物和對象的把捉正依賴于一種共時化的綜合。這種共時化的綜合,首先指的是通過一個確定的“現在在場”來對對象進行表象或再現,也即把捉的過程。表象的“相即性”(adequation),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適恰”,必須依賴于一個“現在”,對于一個要么來得太早,要么來得太遲的對象,我是不可能真正把捉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共時化”理解為表象的進程,也就是把一切放在“現在”之中再現和把捉的進程。然而,“他人的自由絕不可能從我的自由中開啟,這就是說,不可能在同一個現在中被把捉,不可能是同時代的,不可能被我所表象”。 另一個層面,無論是胡塞爾由原初印象(primal impression)、滯留(retention)與前攝(protention)三重結構所構成的內時間意識現象學,還是海德格爾那里“曾在現在將在”的綻出性時間結構,都把“現在”放在*為基本的位置,它是規整“滯留”與“前攝”,“曾在”與“將在”的支點。這種倚重于“現在”的時間結構,也可以被視為“共時性”。在列維納斯看來,它們隸屬于“存在”的秩序,而非“別樣于存在”,對于他者的親近超乎于這種以“現在”為支撐時間序列之外。在論述布朗肖的作品時,列維納斯也將那種同義反復,沒有進展的語言視作是共時性的。此外,共時性更可以指涉線性和總體性的歷史,事實上,與“synchronie”同源的“chronique”一詞本身就有“時間延續”和“編年史”之意。這種把歷史的諸雜多事件,整合為一種內在秩序甚至命運的“共時化”書寫和訴求,被列維納斯稱為“史詩”或“長篇敘事詩”。這暗含了他一直以來對于古希臘異教傳統和西方總體性哲學的異議,同時,也暗示了一種全然不同的歷史觀念,例如“無起源”,非線性,或時間錯位(anachronique)。 在面對他者的時候,“共時化”是失效的,因為他者不能在一個確定的“現在”中駐足,也不能在“現在”中被把捉。這種不能在“現在”中把捉,可以被理解為列維納斯所說的“既在場,又不在場”,這就是他者向主體的顯現方式。在其可以與主體發生關聯的意義上,他者是在場的,在其不能被主體把捉的意義上,它又是不在場的。因此,主體與他者的關系是一種沒有關系的關系。在其早期哲學中,列維納斯通常將他者置于未來,例如作為死亡、女性的他者,都是“未來”的,它們永遠都不會在“現在”中到來。死亡的時刻永遠不會被主體所經歷,但它又時時都涉入主體生存的當下之中,在這個意義上,它既在場,又不在場。女性以其謹慎和羞澀,永遠不會被主體所把捉,因為她永遠在逃避把捉,永遠在撤回,撤向未來,在這個意義上,她既在場,又不在場。到了晚期,列維納斯則強調了他者的不可追溯,因此,它此時不居于一個永遠不可抵達的未來,而是居于一個永遠無法回溯的過去。因為,如我們上文所說,自我是無本源的,主體性是無端的,自我在“誕生”之前,在具有自我意識和主動性之前,就已經被他者所糾纏,所以對于這一他者和為他者的責任,自然也無法回憶,無法表象,主體所能接受到的只是他者的糾纏,卻無法抵達這一糾纏的起源。因此,他者就此就居于一個深遠的過去,過去的過去。它無法被在場化,而只能以蹤跡的方式顯現。面容就是這樣一種蹤跡,因為它既給予他人,又遮蔽他人,故此,它超越了在場和不在場之間的對立,它在顯現自身的同時抹除自身,或者說它顯現的就是自身的抹除,它永遠不會讓我們把捉到在場和實體,并由此指向了那一居于過去之過去的他性,或神性。德里達在解析《哈姆雷特》中的幽靈時曾指出,由于人們(主體)不能看見幽靈,而卻又時刻感到被幽靈所注視,這種不對稱性就帶來了一種共時性的消解和時間的錯位。仿佛幽靈在一個我所永遠不能把握和穿越的時刻凝視我,按照列維納斯的說法,仿佛他者在一個至遠至深的時刻凝視我,向我投來無法回避又無法看清的目光,這一不能抵達的至遠的過去和無法看清的目光,永遠不能被共時化于當前,哪怕通過回憶的方式也不行,它是一種“歷時性”。
存在、異在與他者:列維納斯與法國當代文論 作者簡介
王嘉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編審,華東師范大學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交流博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已出版《叔本華和崇高理論》(專著)、《導讀列維納斯》(譯著),并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哲學動態》等刊物發表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科學術)二等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