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0年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525833
- 條形碼:9787115525833 ; 978-7-115-52583-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0年版 本書特色
企業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報告的基本依據,會計人員學好企業會計準則,是做好會計工作的根本條件。為了幫助廣大會計從業人員學好、用好會計準則,我們集眾多專家學者與會計實務界人士的學識、經驗與智慧編寫了本書。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 條文解讀 實務應用 案例講解 2020年版》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依據,對1項基本準則、41項具體準則進行了全面、深入、詳盡的解讀。以邏輯結構圖的形式闡述了具體準則的邏輯節點與邏輯流程;以案例解析的形式,將籠統、抽象的文字規定轉化為清晰、具體的實務操作指導,從而全面提升讀者的會計實務操作水平。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 條文解讀 實務應用 案例講解 2020年版》是一本全景式講解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專業圖書,是廣大會計從業人員學準則、用準則的案頭工具書。既可以幫助會計從業人員解決日常實務工作中的各種疑難與困惑,也可作為會計理論工作者、會計專業學生掌握我國現行會計準則體系具體規定的參考用書。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0年版 內容簡介
1.邏輯結構圖 一個具體會計準則而言,內容繁多,邏輯關系復雜,理清其邏輯鏈條是整體掌握該具體準則的必經之路,也是非常困難的一步。對每個具體準則均繪制了邏輯節后圖,指明了準則的關鍵邏輯結點,可以幫助讀者開門見山,迅速理解準則的邏輯關系。書中的邏輯結構圖在同類圖書中也屬于首-創。 2.精彩案例 由于先天的限制,企業會計準則具有“原則、籠統、條文化”等不足,將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應用于日常會計工作很是不易。而通過案例的形式,可以把會計準則的要求具體化的日常的經濟業務處理之中,是把準則與實務連接在一起的橋梁與紐帶。 3.深入分析 在很多情況下,只是被動的了解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是很難理解其實質要求的,也很難做到靈活的應用,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實務應用”為己任,處處進行深度分析,案例中不僅闡述怎么辦,更是強調說明為什么這么做,幫助大家讀透準則,準確應用。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0年版 目錄
1.1 總則 1
1.1.1 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 1
1.1.2 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 1
1.1.3 會計基本假設 1
1.1.4 會計基礎 3
1.1.5 會計要素 4
1.1.6 記賬方法 4
1.2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4
1.2.1 可靠性 4
1.2.2 相關性 5
1.2.3 可理解性 5
1.2.4 可比性 5
1.2.5 實質重于形式 6
1.2.6 重要性 6
1.2.7 謹慎性 6
1.2.8 及時性 6
1.3 資產 6
1.3.1 資產的定義 6
1.3.2 資產的確認條件 7
1.3.3 資產的列報 7
1.4 負債 7
1.4.1 負債的定義 7
1.4.2 負債的確認條件 7
1.4.3 負債的列報 8
1.5 所有者權益 8
1.5.1 所有者權益的定義 8
1.5.2 所有者權益的構成 8
1.5.3 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條件 9
1.5.4 所有者權益的列報 9
1.6 收入 9
1.6.1 收入的定義 9
1.6.2 收入的確認條件 9
1.6.3 收入的列報 9
1.7 費用 10
1.7.1 費用的定義 10
1.7.2 費用的確認條件 10
1.7.3 費用的列報 10
1.8 利潤 10
1.8.1 利潤的定義 10
1.8.2 利潤的確認條件 10
1.8.3 利潤的構成與列報 11
1.9 會計計量 11
1.9.1 會計計量屬性 11
1.9.2 計量屬性的運用原則 12
1.10 財務會計報告 12
1.10.1 財務會計報告的定義 12
1.10.2 財務會計報告的構成 12
第 2章 存 貨
2.1 存貨的確認 15
2.1.1 存貨的定義 15
2.1.2 存貨的范圍 15
2.1.3 存貨的確認條件 15
2.2 取得存貨時的計量 15
2.2.1 存貨的計量原則 15
2.2.2 存貨的采購成本 16
2.2.3 加工取得的存貨的成本 16
2.2.4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貨的成本 17
2.2.5 不計入存貨成本的相關費用 18
2.3 發出存貨的計量 18
2.3.1 確定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 18
2.3.2 已售存貨成本的結轉 19
2.3.3 周轉材料的處理 19
2.4 期末存貨的計量 20
2.4.1 可變現凈值的定義及特征 20
2.4.2 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時應考慮的因素 21
2.4.3 通常表明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的情形 22
2.4.4 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22
2.4.5 存貨跌價準備的轉回 23
2.4.6 存貨盤虧或毀損的會計處理 24
2.5 披露 24
第3章
長期股權投資
3.1 長期股權投資概述 25
3.2 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 26
3.2.1 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26
3.2.2 企業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 29
3.2.3 特殊情況的會計處理 30
3.3 后續計量之成本法 32
3.3.1 成本法的適用范圍 32
3.3.2 成本法核算下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調整及投資損益的確認 33
3.4 后續計量之權益法 34
3.4.1 權益法的適用范圍 34
3.4.2 權益法的核算 35
3.5 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轉換及處置 43
3.5.1 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轉換 43
3.5.2 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置 47
3.6 披露 48
3.6.1 準則規定 48
3.6.2 準則解釋 48
第4章 投資性房地產
4.1 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 50
4.1.1 投資性房地產的定義及范圍 50
4.1.2 確認投資性房地產的條件 52
4.2 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 52
4.2.1 初始計量 52
4.2.2 后續支出計量 53
4.2.3 后續計量 55
4.3 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 58
4.3.1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解釋 58
4.3.2 房地產轉換的基本準則 58
4.3.3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具體應用 59
4.4 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63
4.4.1 處置投資性房地產時遵循的基本準則 63
4.4.2 投資性房地產處置的應用 63
4.5 披露 64
第5章 固定資產
5.1 固定資產概述 66
5.1.1 固定資產的定義 66
5.1.2 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 67
5.1.3 單項固定資產 67
5.2 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67
5.2.1 外購固定資產 67
5.2.2 自行建造固定資產 69
5.2.3 投資者投入固定資產 69
5.2.4 存在棄置義務的固定資產 69
5.3 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 70
5.3.1 固定資產折舊 70
5.3.2 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 73
5.4 固定資產的處置 74
5.4.1 固定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 74
5.4.2 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 75
5.5 披露 75
第6章 生物資產
6.1 生物資產概述 76
6.1.1 生物資產概念 76
6.1.2 生物資產的特征 77
6.1.3 關于非生物資產的特殊規定 78
6.2 生物資產的確認和初始計量 78
6.2.1 確認的基本原則 78
6.2.2 初始計量原則 79
6.2.3 生物資產相關的后續支出 84
6.3 后續計量 85
6.3.1 折舊 85
6.3.2 計提減值 86
6.4 收獲與處置 88
6.4.1 基本原則 88
6.4.2 具體運用 88
6.5 披露 95
第7章 無形資產
7.1 無形資產概述 96
7.1.1 無形資產的定義 96
7.1.2 無形資產的確認 97
7.1.3 無形資產的特征 97
7.2 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 98
7.2.1 無形資產的分類 98
7.2.2 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 99
7.3 無形資產的后續計量 106
7.3.1 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 107
7.3.2 無形資產攤銷的會計處理 108
7.4 無形資產的處置 110
7.4.1 出售 110
7.4.2 對外出租 111
7.4.3 對外捐贈 111
7.4.4 報廢 113
7.5 披露 113
第8章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8.1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概述 114
8.2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確認和計量 115
8.2.1 確認和計量原則 115
8.2.2 商業實質 119
8.2.3 涉及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處理 120
8.3 披露 125
第9章 資產減值
9.1 資產減值基礎 126
9.2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 127
9.2.1 資產減值情形的判定 127
9.2.2 可收回金額的確定 127
9.3 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 129
9.3.1 基本原則及方法 129
9.3.2 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時應考慮的因素 129
9.4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及會計處理 133
9.4.1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原則 133
9.4.2 確認資產減值損失時的會計處理 133
9.5 資產組的認定及減值處理 134
9.5.1 資產組的概念 134
9.5.2 資產組的認定 134
9.5.3 資產組減值的會計處理 136
9.6 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 141
9.6.1 資產減值測試 141
9.6.2 商譽減值測試的方法與會計處理 142
9.7 披露 143
第 10章 職工薪酬
10.1 職工薪酬的概念及分類 145
10.1.1 職工薪酬的概念 145
10.1.2 職工薪酬的分類 146
10.1.3 其他相關會計準則 148
10.2 短期薪酬的確認與計量 148
10.2.1 貨幣性短期薪酬 148
10.2.2 帶薪缺勤 151
10.2.3 短期利潤共享計劃 153
10.3 離職后福利的確認與計量 154
10.3.1 設定提存計劃 155
10.3.2 設定受益計劃的相關規定與對應解讀 156
10.4 辭退福利的確認與計量 158
10.4.1 辭退福利的規定與解讀 158
10.4.2 辭退福利的應用舉例 160
10.5 其他長期職工福利的確認與計量 161
10.5.1 其他長期職工福利中設定提存計劃 162
10.5.2 其他長期職工福利中設定受益計劃 163
10.6 披露 164
10.7 銜接規定 165
第 11章 企業年金基金
11.1 企業年金基金概述 166
11.1.1 企業年金與企業年金基金 166
11.1.2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各方當事人 167
11.1.3 企業年金基金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 168
11.2 企業年金基金繳費 169
11.2.1 企業年金基金繳費及其流程 169
11.2.2 企業年金基金收到繳費時的賬務處理 170
11.3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 171
11.3.1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的原則和范圍 171
11.3.2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的賬務處理 172
11.4 企業年金基金收入 175
11.4.1 企業年金基金收入的構成 175
11.4.2 企業年金基金收入的賬務處理 175
11.5 企業年金基金費用 176
11.5.1 企業年金基金費用的構成 176
11.5.2 企業年金基金費用的賬務處理 177
11.6 企業年金待遇給付及企業年金基金凈資產 179
11.6.1 企業年金待遇給付及其賬務處理 179
11.6.2 企業年金基金凈資產、凈收益及其賬務處理 180
第 12章 股份支付
12.1 股份支付的適用范圍及相關概念 182
12.1.1 股份支付的適用范圍 182
12.1.2 相關概念 183
12.2 可行權條件 183
12.2.1 可行權條件的概念及分類 183
12.2.2 可行權條件的修改 184
12.3 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85
12.3.1 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85
12.3.2 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86
12.3.3 權益工具公允價值的確認原則 186
12.4 股份支付的會計處理 187
12.5 披露 192
第 13章 債務重組
13.1 債務重組概述 193
13.1.1 債務重組概念 193
13.1.2 債務重組的方式 194
13.1.3 用于清償債務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 194
13.2 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 195
13.2.1 債務人的處理 195
13.2.2 債權人的處理 195
13.3 債務重組會計處理的具體應用 196
13.3.1 以資產清償債務 196
13.3.2 債務轉為權益工具 200
13.3.3 修改其他債務條件 201
13.3.4 以上三種方式的組合方式 203
13.4 披露 204
第 14章 或有事項
14.1 或有事項概述 205
14.1.1 或有事項的定義 205
14.1.2 或有事項的基本特征 205
14.2 確認和計量 206
14.2.1 或有事項的確認 206
14.2.2 預計負債的計量 207
14.2.3 對預計負債賬面價值的復核 209
14.2.4 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 210
14.3 披露 210
第 15章 收 入
15.1 收入的定義及核算范圍 211
15.1.1 收入的定義 211
15.1.2 收入的核算范圍 211
15.1.3 收入的確認標準與流程 212
15.2 收入的確認 213
15.2.1 識別與客戶訂立的合同 213
15.2.2 識別合同中的單項履約義務 217
15.2.3 確定交易價格 219
15.2.4 將交易價格分攤至各單項履約義務 226
15.2.5 履行每一單項履約義務時確認收入 229
15.3 合同成本 232
15.3.1 合同履約成本 232
15.3.2 合同取得成本 233
15.3.3 與合同成本有關的資產的攤銷 234
15.3.4 與合同成本有關的資產的減值 234
15.4 關于特定交易的會計處理 234
15.4.1 附有銷售退回條款的銷售 234
15.4.2 附有質量保證條款的銷售 236
15.4.3 主要責任人和代理人 237
15.4.4 附有客戶額外購買選擇權的銷售 238
15.4.5 授予知識產權許可 240
15.4.6 售后回購 243
15.4.7 客戶未行使的權利 244
15.4.8 無需退回的初始費 245
第 16章 政府補助
16.1 政府補助概述 246
16.1.1 政府補助的定義 246
16.1.2 政府補助的特征 246
16.1.3 政府補助的分類 247
16.2 政府補助的確認和計量 248
16.2.1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248
16.2.2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250
16.2.3 政府補助的退回 252
16.2.4 特定業務的會計處理 254
16.3 政府補助的列報 258
16.3.1 列報項目 258
16.3.2 披露信息 258
第 17章 借款費用
17.1 借款費用的定義及范疇 259
17.1.1 定義 259
17.1.2 范疇 259
17.2 借款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260
17.2.1 借款費用確認的基本原則 260
17.2.2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計量 262
17.2.3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停止 272
17.3 披露 273
第 18章 所得稅會計
18.1 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274
18.1.1 資產的計稅基礎 274
18.1.2 負債的計稅基礎 279
18.1.3 特殊交易或事項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的確定 281
18.2 暫時性差異 282
18.2.1 暫時性差異 282
18.2.2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82
18.3 遞延所得稅負債及遞延所得稅資產 283
18.3.1 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 283
18.3.2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284
18.4 所得稅費用 284
18.5 合并財務報表中因抵銷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產生的遞延所得稅 286
18.6 所得稅的列報 287
第 19章 外幣折算
19.1 記賬本位幣 288
19.1.1 外幣交易的定義 288
19.1.2 記賬本位幣的定義 288
19.1.3 記賬本位幣的確定 289
19.1.4 境外經營記賬本位幣的確定 289
19.1.5 記賬本位幣的變更 290
19.2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290
19.2.1 即期匯率和即期匯率近似匯率 290
19.2.2 匯兌差額的會計處理 290
19.2.3 分賬制記賬方法 292
19.3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 292
19.3.1 境外經營財務報表的折算原則 292
19.3.2 惡性通貨膨脹下境外經營報表折算 293
19.3.3 處置境外經營時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核算 293
19.4 披露 293
第 20章 企業合并
20.1 企業合并概述 294
20.1.1 企業合并的界定 294
20.1.2 企業合并的方式 294
20.1.3 企業合并類型的劃分 295
20.1.4 合并日或購買日的確定 295
20.2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296
20.2.1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定義 296
20.2.2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處理原則 296
20.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298
20.3.1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定義 298
20.3.2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處理原則 298
20.4 不同合并方式下的會計處理 302
20.4.1 控股合并的會計處理 302
20.4.2 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的會計處理 303
20.5 披露 303
20.5.1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披露 303
20.5.2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披露 304
20.6 業務合并 304
第 21章 租 賃
21.1 租賃基礎 305
21.2 租賃的分類 308
21.2.1 分類 308
21.2.2 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區別 310
21.3 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311
21.3.1 確認和初始計量 311
21.3.2 后續計量 314
21.3.3 短期租賃和低價值租賃的會計處理 317
21.3.4 租賃變更的會計處理 317
21.3.5 其他有關事項的會計處理 318
21.3.6 租賃期屆滿時的會計處理 319
21.4 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319
21.4.1 出租人對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 319
21.4.2 出租人對經營租賃的會計處理 323
21.4.3 租賃期屆滿時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325
21.5 售后回租交易的會計處理 326
21.6 租賃的列報和披露 329
21.6.1 承租人的列報和披露 329
21.6.2 出租人的列報和披露 330
第 22章 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22.1 金融工具概述 332
22.2 金融工具的確認與終止確認 334
22.2.1 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確認條件 334
22.2.2 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 335
22.2.3 金融負債的終止確認 336
22.3 金融工具的分類 337
22.3.1 金融資產的分類 337
22.3.2 金融負債的分類 344
22.4 嵌入衍生工具 345
22.4.1 嵌入衍生工具的定義 345
22.4.2 混合合同 346
22.5 金融工具的重分類 347
22.5.1 金融工具重分類的定義 347
22.5.2 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會計處理 348
22.6 金融工具的計量 349
22.6.1 初始計量 349
22.6.2 后續計量 351
22.6.3 合同變化 368
22.6.4 與權益投資相關的合同 368
22.7 金融工具減值 369
22.7.1 計提金融工具減值準備 369
22.7.2 金融資產信用減值的客觀信息 369
22.7.3 預期信用損失 377
22.7.4 信用損失 388
22.7.5 損失準備確認方法 388
22.7.6 判斷事項 390
22.7.7 其他規定 391
22.8 利得和損失 391
22.8.1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 391
22.8.2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 391
22.8.3 其他規定 392
22.8.4 股利收入 392
第 23章 金融資產轉移
23.1 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 394
23.1.1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定義 394
23.1.2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 394
23.2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判斷流程 394
23.3 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和計量 406
23.3.1 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轉移 406
23.3.2 繼續確認被轉移金融資產 409
23.3.3 繼續涉入被轉移金融資產 410
23.3.4 向轉入方提供非現金擔保物 417
第 24章 套期會計
24.1 套期會計概述 419
24.1.1 套期的定義 419
24.1.2 套期的分類 419
24.1.3 套期會計方法 420
24.2 套期工具 420
24.2.1 套期工具的定義與范圍 420
24.2.2 指定套期工具 421
24.3 被套期項目 422
24.3.1 符合條件的被套期項目 422
24.3.2 確定被套期項目的注意事項 423
24.3.3 項目組成部分作為被套期項目的規定和要求 423
24.3.4 匯總風險敞口作為被套期項目的規定和要求 425
24.3.5 項目組成部分與項目總現金流量之間的關系 425
24.3.6 被套期項目的組合 426
24.4 套期關系評估與套期會計 427
24.4.1 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 427
24.4.2 套期有效性的定義與要求 427
24.4.3 套期有效性的評價方法 427
24.4.4 套期關系再平衡 428
24.4.5 套期關系的終止 429
24.5 套期保值的確認與計量 430
24.5.1 公允價值套期 430
24.5.2 現金流量套期 431
24.5.3 境外經營凈投資的套期 433
24.5.4 套期關系再平衡 435
24.5.5 一組項目套期 436
24.5.6 期權時間價值的會計處理 438
24.6 關于信用風險敞口的公允價值選擇權 442
24.6.1 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 442
24.6.2 相關會計處理 442
第 25章 原保險合同
25.1 原保險合同概述 444
25.1.1 保險合同的定義 444
25.1.2 原保險合同的定義 445
25.1.3 不適用原保險合同的情形 446
25.1.4 原保險合同的分類 446
25.2 原保險合同收入 446
25.2.1 原保險合同收入的確認條件 446
25.2.2 原保險合同收入的計量 447
25.2.3 原保險合同提前解除 449
25.3 原保險合同準備金 450
25.3.1 原保險合同準備金的內容 450
25.3.2 保險責任準備金充足性測試 452
25.4 原保險合同成本 453
25.4.1 原保險合同成本的定義 453
25.4.2 計入當期損益的情形 453
25.4.3 損余物資 453
25.4.4 代位追償款 453
25.5 列報 454
25.5.1 資產負債表列示項目 454
25.5.2 利潤表列示項目 454
25.5.3 附注中披露項目 454
第 26章 再保險合同
26.1 再保險合同概述 455
26.2 分出業務的會計處理 456
26.2.1 基本規定 456
26.2.2 應收分保準備金 456
26.2.3 分出保費及攤回款項 457
26.2.4 賠付成本 457
26.2.5 存入分保保證金 458
26.2.6 純益手續費 458
26.3 分入業務的會計處理 458
26.3.1 分保費收入的確認 458
26.3.2 分保費用 459
26.3.3 分保賠付成本 461
26.3.4 存出分保保證金 461
26.4 列報 461
26.4.1 在財務報表中列報事項 461
26.4.2 在附注中披露事項 462
第 27章 石油天然氣開采
27.1 石油天然氣開采概述 463
27.1.1 核算范圍 463
27.1.2 油氣資產概述 464
27.2 礦區權益的會計處理 464
27.2.1 初始計量 464
27.2.2 礦區權益的折耗 465
27.2.3 礦區權益的減值 465
27.2.4 礦區權益的處置 465
27.3 油氣勘探的會計處理 469
27.3.1 基本原則 469
27.3.2 會計處理 469
27.4 油氣開發的會計處理 471
27.5 油氣生產的會計處理 471
27.5.1 定義及核算范圍 471
27.5.2 井及相關設備的折耗計提 471
27.5.3 其他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適用準則 472
27.6 油氣資產的確認及計量 472
27.6.1 油氣資產的相關定義 472
27.6.2 油氣資產的折耗方法 472
27.6.3 油氣資產減值處理 473
27.7 棄置義務 473
27.8 披露 474
第 28章 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28.1 會計政策及其變更 475
28.1.1 會計政策概述 475
28.1.2 會計政策變更 476
28.1.3 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處理 477
28.1.4 會計政策變更的披露 481
28.2 會計估計及其變更 481
28.2.1 會計估計與會計估計變更 481
28.2.2 會計政策變更與會計估計變更的劃分 482
28.2.3 會計估計變更的會計處理 483
28.2.4 會計估計變更的披露 484
28.3 前期差錯及其更正 484
28.3.1 前期差錯概述 484
28.3.2 前期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 485
28.3.3 前期差錯更正的披露 487
第 29章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29.1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概述 489
29.1.1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定義 489
29.1.2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涵蓋的期間 490
29.1.3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分類 490
29.2 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 491
29.2.1 基本處理原則 491
29.2.2 具體會計處理 492
29.3 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 498
29.4 披露 499
第30章 財務報表列報
30.1 財務報表概覽 500
30.1.1 財務報表的定義及分類 500
30.1.2 財務報表的分類 500
30.1.3 適用范圍 501
30.2 財務報列報的基本要求 501
30.2.1 遵循企業會計準則 501
30.2.2 以持續經營為列報基礎 501
30.2.3 以權責發生制為編制基礎 502
30.2.4 遵循重要性原則 502
30.2.5 保證列報的一致性 503
30.2.6 保證披露金額準確 503
30.2.7 遵循可比性原則 503
30.2.8 財務報表表首的列報要求 504
30.2.9 報告期間 504
30.3 資產負債表列報 504
30.3.1 資產負債表的定義及內容 504
30.3.2 資產負債表項目列報分類 505
30.3.3 資產負債表列報格式 507
30.4 利潤表列報 516
30.4.1 利潤表的定義及項目列報原則和具體適用 516
30.4.2 利潤表列報總要求 518
30.4.3 利潤表項目列報 518
30.5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列報 523
30.5.1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定義 523
30.5.2 所有者權益表列報的基本原則 523
30.5.3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列報格式及說明 524
30.6 附注 526
30.6.1 財務報表附注的定義 526
30.6.2 附注應當披露的內容及順序 527
30.6.3 一般企業財務報表附注格式 528
第31章 現金流量表
31.1 現金流量表概述 550
31.1.1 現金流量表的概念 550
31.1.2 現金流量表的內容與結構 550
31.1.3 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及程序 553
31.2 現金流量表編制 555
31.3 披露 563
第32章 中期財務報告
32.1 中期財務報告概述 564
32.1.1 中期財務報告的定義 564
32.1.2 中期財務報告的內容 564
32.2 確認和計量 565
32.2.1 會計政策 565
32.2.2 會計估計 565
32.2.3 重要性 566
32.2.4 會計計量 566
32.2.5 季節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567
32.2.6 會計年度中不均勻發生的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568
32.3 合并財務報表 569
32.4 比較財務報表 570
32.5 附注 571
第33章 合并財務報表
33.1 合并財務報表基礎 574
33.1.1 合并財務報表的定義及解釋 574
33.1.2 合并范圍的確定 575
33.1.3 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原則 582
33.1.4 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前的準備工作 583
33.1.5 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程序 584
33.1.6 報告期內增減子公司的處理 585
33.2 合并日財務報表的編制 586
33.2.1 對子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進行調整 586
33.2.2 合并日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586
33.3 購買日后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 593
33.3.1 合并資產負債表 593
33.3.2 合并利潤表 601
33.3.3 合并現金流量表 605
33.3.4 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608
33.3.5 案例分析 609
33.4 特殊交易的會計處理 627
33.4.1 追加投資的會計處理 627
33.4.2 處置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處理 629
33.4.3 因子公司的少數股東增資而稀釋母公司擁有的股權比例 630
33.4.4 其他特殊交易 631
第34章 每股收益
34.1 基本每股收益 633
34.1.1 分子的確定 633
34.1.2 分母的確定 633
34.2 稀釋每股收益 634
34.2.1 基本計算原則 634
34.2.2 可轉換公司債券 635
34.2.3 認股權證、股份期權 636
34.2.4 企業承諾將回購其股份的合同 637
34.2.5 多項潛在普通股 638
34.2.6 子公司、合營企業或聯營企業發行的潛在普通股 640
34.3 每股收益的列報 641
34.3.1 重新計算 641
34.3.2 列報 642
第35章 分部報告
35.1 分部報告概述 644
35.1.1 分部報告的定義 644
35.1.2 編制分部報告的意義 644
35.2 報告分部的確定 645
35.2.1 業務分部 645
35.2.2 地區分部 647
35.2.3 分部合并的條件 648
35.2.4 報告分部的確定 649
35.3 分部信息的披露 651
35.3.1 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報告形式和次要報告形式 651
35.3.2 主要報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652
35.3.3 分部信息與企業合并財務報表或企業財務報表總額信息的銜接 653
35.3.4 次要報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654
35.3.5 其他披露要求 654
第36章 關聯方披露
36.1 關聯方披露的基本規定 656
36.1.1 關聯方的認定 656
36.1.2 相關概念 657
36.2 關聯方關系的認定 657
36.2.1 關聯方關系認定的一般原則 657
36.2.2 關聯方關系界定的例外情況 660
36.3 關聯方交易 661
36.3.1 關聯方交易的定義 661
36.3.2 關聯方交易的類型 661
36.4 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披露 662
第37章 金融工具列報
37.1 金融工具列報概述 664
37.1.1 金融工具列報的含義 664
37.1.2 金融工具列報的目的 664
37.1.3 金融工具列報準則的適用范圍 664
37.2 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 666
37.2.1 金融工具的分類 666
37.2.2 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的區分 666
37.2.3 金融工具的列示 679
37.3 特殊金融工具 679
37.3.1 可回售工具 679
37.3.2 發行方僅在清算時才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凈資產的金融工具 681
37.3.3 特殊金融工具分類為權益工具的其他條件 681
37.3.4 特殊金融工具在母公司合并財務報表中的處理 682
37.4 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之間的重分類 682
37.5 收益和庫存股 682
37.5.1 發行方對利息、股利、利得或損失的處理 682
37.5.2 庫存股 683
37.5.3 對每股收益計算的影響 683
37.6 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抵銷列示 684
37.6.1 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抵銷列示的條件 684
37.6.2 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不得抵銷的情形 684
37.6.3 總互抵協議 685
37.7 金融工具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的列報 685
37.7.1 一般性規定 685
37.7.2 資產負債表中的列示及相關披露 686
37.7.3 利潤表中的列示及相關披露 690
37.7.4 套期會計相關披露 691
37.7.5 公允價值披露 694
37.8 與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披露 695
37.8.1 定性和定量信息 695
37.8.2 信用風險披露 699
37.8.3 流動性風險披露 717
37.8.4 市場風險披露 719
37.9 金融資產轉移的披露 721
37.9.1 金融資產轉移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 721
37.9.2 已轉移但未整體終止確認的金融資產的信息披露 723
37.9.3 已整體終止確認但轉出方繼續涉入已轉移金融資產的信息披露 724
第38章 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38.1 首次執行會計準則概述 726
38.2 首次執行會計的確認與計量 726
38.2.1 首次執行日的新舊會計科目余額對照表和期初資產負債表 726
38.2.2 首次執行日采用追溯調整法處理有關項目 727
38.2.3 首次執行日采用未來適用法處理有關項目 730
38.3 首次執行日會計列報 731
38.3.1 首份中期財務報告和首份年度財務報表 732
38.3.2 首份中期財務報告和首份年度財務報表附注 732
第39章 公允價值計量
39.1 公允價值計量概述 733
39.2 資產或負債 733
39.2.1 資產或負債的特征 733
39.2.2 資產或負債的計量單元 733
39.3 有序交易和市場 734
39.3.1 有序交易 734
39.3.2 主要市場和*有利市場 734
39.4 市場參與者 735
39.4.1 公允價值計量條件 735
39.4.2 市場參與者定義 735
39.5 公允價值初始計量 736
39.5.1 初始計量 736
39.5.2 公允價值通常與其交易價格不相等的情況 736
39.5.3 相關資產或負債且交易價格與公允價值不相等時的利得損失處理 737
39.6 估值技術 737
39.6.1 估值技術 737
39.6.2 估值技術方法 737
39.6.3 變更估值技術的情況 738
39.7 公允價值層次 738
39.8 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 738
39.8.1 非金融資產的計量 738
39.8.2 非金融資產*佳用途的影響因素 738
39.8.3 估值前提的確定 739
39.9 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 739
39.10 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可抵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 740
39.11 公允價值披露 740
39.11.1 公允價值披露要求 740
39.11.2 持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每組資產和負債的附注披露要求 741
39.11.3 非持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每組資產和負債的附注披露要求 741
第40章 合營安排
40.1 合營安排的概述 743
40.1.1 合營安排的定義 743
40.1.2 合營安排參與方 743
40.2 合營安排的認定和分類 743
40.2.1 合營安排的認定 743
40.2.2 合營安排的分類 744
40.3 共同經營參與方的會計處理 745
40.3.1 共同經營合營方利益份額的確定 745
40.3.2 共同經營投出或出售資產損益的確認 745
40.3.3 共同經營購買資產損益中歸屬于共同經營其他參與方的部分確認 745
40.3.4 對共同經營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參與方損益的確認 745
40.4 合營企業參與方的會計處理 745
第41章 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41.1 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概述 746
41.2 重大判斷和假設的披露 746
41.3 在子公司中權益的披露 747
41.3.1 在合并財務報表附注中的披露一般
要求 747
41.3.2 使用企業集團資產和清償企業集團債務存在重大限制的企業的附注披露要求 747
41.3.3 存在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化主體的企業的附注披露要求 748
41.3.4 對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所擁有份額發生變化時企業的附注披露要求 748
41.3.5 作為投資性主體的企業對未納入合并報表的投資企業的一般披露要求 748
41.3.6 作為投資性主體的企業對未納入合并報表的投資企業的風險披露要求 748
41.4 在合營安排或聯營企業中權益的披露 749
41.4.1 存在重要的合營安排或聯營企業的企業應當披露的信息 749
41.4.2 重要的合營企業或聯營企業補充信息披露 749
41.4.3 企業在單個合營企業或聯營企業中的權益不重要時的信息披露 749
41.4.4 限制性信息披露 750
41.4.5 超額虧損的份額確認 750
41.4.6 未確認承諾及或有負債的披露 750
41.5 在未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750
41.5.1 對于未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化主體的信息的披露 750
41.5.2 披露對未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化主體提供財務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圖 750
41.5.3 企業是投資性主體的,對受其控制但未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化主體的處理 751
第42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
42.1 概述 752
42.2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的定義與分類 753
42.2.1 持有待售類別的定義 753
42.2.2 持有待售類別的劃分條件 754
42.3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的計量 759
42.3.1 取得日的計量 759
42.3.2 持有待售類別的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 760
42.3.3 減值準備的轉回 769
42.3.4 不再滿足劃分條件時的處理 770
42.4 終止經營 770
42.5 列報 772
42.5.1 資產負債表列報 772
42.5.2 利潤表列報 775
42.5.3 報表附注中的披露 777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0年版 作者簡介
本書編委會 唐斯圓(清華大學) 劉秀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晏 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張 琳(中-央財經大學) 向晶薪(中-央財經大學) 張時涵(中-央財經大學) 莫孝偉(中-央財經大學) 汪華亮(南京財經大學) 姚 宇(陜西師范大學) 方文彬(蘭州商學院) 邢銘強(蘭州商學院) 孫蕾蕾(煙臺大學) 徐東方(河北金融學院) 計東亞(紹興文理學院)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