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24651
- 條形碼:9787101124651 ; 978-7-101-12465-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 本書特色
一、先生年譜之編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時門人鄭可經編《四益館經學四變記》,先生序云:“近著書逾百種,恐久而散佚;又知己遼隔,或僅聞鄙說,未詳大旨之所在。因屬及門,條例舊文,附以佚事,編為四卷,聊以當年譜耳。”后鄭氏嘗欲編先生年譜,以故未果。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孫廖宗澤為編《六譯先生年譜》《廖氏學案》兩種,今僅存年譜,藏重慶市圖書館,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儒林年譜》第四十九冊,又見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廖平全集》第十五冊。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編《四先生合譜》之梁啟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譜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書成作敘;然今正譜散佚,僅存敘錄。后先生女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乃就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而成;婿李伏伽編《年譜補遺》,亦補《六譯先生年譜》之缺。是今日所見先生年譜皆本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或訂其失,或刪其繁,或補其遺,而無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駑力從之,成此長編。
二、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初本《廖季平年譜》,復以《六譯先生年譜》《年譜補遺》增訂,再據先生著述、諸家記載、晚清民國以降報刊訂其失、補其缺、增其遺,而成初稿。在此基礎上.據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廖平全集》補初稿之缺之遣。 一、先生年譜之編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時門人鄭可經編《四益館經學四變記》,先生序云:“近著書逾百種,恐久而散佚;又知己遼隔,或僅聞鄙說,未詳大旨之所在。因屬及門,條例舊文,附以佚事,編為四卷,聊以當年譜耳。”后鄭氏嘗欲編先生年譜,以故未果。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孫廖宗澤為編《六譯先生年譜》《廖氏學案》兩種,今僅存年譜,藏重慶市圖書館,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儒林年譜》第四十九冊,又見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廖平全集》第十五冊。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編《四先生合譜》之梁啟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譜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書成作敘;然今正譜散佚,僅存敘錄。后先生女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乃就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而成;婿李伏伽編《年譜補遺》,亦補《六譯先生年譜》之缺。是今日所見先生年譜皆本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或訂其失,或刪其繁,或補其遺,而無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駑力從之,成此長編。
二、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初本《廖季平年譜》,復以《六譯先生年譜》《年譜補遺》增訂,再據先生著述、諸家記載、晚清民國以降報刊訂其失、補其缺、增其遺,而成初稿。在此基礎上.據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廖平全集》補初稿之缺之遣。
三、為便于讀者檢核、查閱,《長編》引用先生著述凡見于《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冊數、頁碼,然所引資料皆與原刊、原文覆核,改動之處不一一注明,讀者可自行查閱原刊、原文;凡未見于《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處,以便覆按。
四、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時間下限止于民國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后十七年。
五、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師承、卷二早年求學、卷三肄業尊經及初變、卷四二變、卷五三變、卷六四變、卷七五變、卷八六變、卷九譜后。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成法,亦附編者考見;六變起止殆不盡同《六譯先生年譜》,亦不盡同時賢。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跡、學術履歷、思想歷程則盡同。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 內容簡介
一、先生年譜之編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時門人鄭可經編《四益館經學四變記》,先生序云:“近著書逾百種,恐久而散佚;又知己遼隔,或僅聞鄙說,未詳大旨之所在。因屬及門,條例舊文,附以佚事,編為四卷,聊以當年譜耳。”后鄭氏嘗欲編先生年譜,以故未果。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孫廖宗澤為編《六譯先生年譜》《廖氏學案》兩種,今僅存年譜,藏重慶市圖書館,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儒林年譜》第四十九冊,又見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廖平全集》第十五冊。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編《四先生合譜》之梁啟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譜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書成作敘;然今正譜散佚,僅存敘錄。后先生女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乃就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而成;婿李伏伽編《年譜補遺》,亦補《六譯先生年譜》之缺。是今日所見先生年譜皆本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或訂其失,或刪其繁,或補其遺,而無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駑力從之,成此長編。 二、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初本《廖季平年譜》,復以《六譯先生年譜》《年譜補遺》增訂,再據先生著述、諸家記載、晚清民國以降報刊訂其失、補其缺、增其遺,而成初稿。在此基礎上.據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廖平全集》補初稿之缺之遣。 三、為便于讀者檢核、查閱,《長編》引用先生著述凡見于《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冊數、頁碼,然所引資料皆與原刊、原文覆核,改動之處不一一注明,讀者可自行查閱原刊、原文;凡未見于《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處,以便覆按。 四、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時間下限止于民國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后十七年。 五、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師承、卷二早年求學、卷三肄業尊經及初變、卷四二變、卷五三變、卷六四變、卷七五變、卷八六變、卷九譜后。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成法,亦附編者考見;六變起止殆不盡同《六譯先生年譜》,亦不盡同時賢。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跡、學術履歷、思想歷程則盡同。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 目錄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一 家世師承
《會試朱卷》家世師承表
家世
廖氏姓氏考
入川始祖廖萬仕
父廖復槐
母雷貞慈
族叔廖復權
長兄廖登墀
次兄廖登梯
三兄廖登樓
五弟廖登松
師承
曾志春
張之洞
錢寶宣
錢保塘
伍肇齡
王闓運
譚宗浚
丁寶楨
朱迪然
苐亭
許景澄
潘祖蔭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二 早年求學
咸豐二年壬子(一八五二) 一歲
咸豐三年癸丑(一八五三) 二歲
咸豐四年甲寅(一八五四) 三歲
咸豐五年乙卯(一八五五) 四歲
咸豐六年丙辰(一八五六) 五歲
咸豐七年丁巳(一八五七) 六歲
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 七歲
咸豐九年己未(一八五九) 八歲
咸豐十年庚申(一八六〇) 九歲
咸豐十一年辛酉(一八六一) 十歲
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 十一歲
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 十二歲
同治三年甲子(一八六四) 十三歲
同治四年乙丑(一八六五) 十四歲
同治五年丙寅(一八六六) 十五歲
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 十六歲
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 十七歲
同治八年己巳(一八六九) 十八歲
同治九年庚午(一八七〇) 十九歲
同治十年辛未(一八七一) 二十歲
同治十一年壬申(一八七二) 二十一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一八七三) 二十二歲
同治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 二十三歲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三 肄業尊經及初變
光緒元年乙亥(一八七五) 二十四歲
光緒二年丙子(一八七六) 二十五歲
光緒三年丁丑(一八七七) 二十六歲
光緒四年戊寅(一八七八) 二十七歲
光緒五年己卯(一八七九) 二十八歲
光緒六年庚辰(一八八〇) 二十九歲
光緒七年辛巳(一八八一) 三十歲
光緒八年壬午(一八八二) 三十一歲
光緒九年癸未(一八八三) 三十二歲
……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四 二變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五 三變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六 四變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七 五變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八 六變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卷九 譜后
參考文獻
后記
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 作者簡介
王承軍,當代學者,撰有《<李思純文集>之失——兼論<成都史跡考>與<成都城坊古跡考·雜考編>之異同》等論文數十篇,在中華書局出版有《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