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弘揚傳統 艱苦創業-史維祥口述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47357
- 條形碼:9787568047357 ; 978-7-5680-473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弘揚傳統 艱苦創業-史維祥口述史 本書特色
本書是史維祥在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期間關于大學教學、管理等工作的回憶與思考。以改革為主線,回顧了西安大學院系改革、人才引進與流動、教師管理、教學改革等各方面的改革情況,以**人稱的視角再現了西安交通大學的發展變革情況。同時,以哲學的視角呈現了一位人文研究者對改革的理解與實踐。
弘揚傳統 艱苦創業-史維祥口述史 內容簡介
1984年至1990年史維祥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他抓住歷史機遇,在認真弘揚傳統的同時,以戰略的眼光,實施全面改革,開創了學校西遷以來興旺發達的新階段。西安交通大學入選全國10所重點建設高校,先后成立了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出版社等一批新單位,同時新建了一些新的學科專業學術機構,學校科研成果獲獎數目在全國名列前茅。在交通大學西遷六十余年后,2017年12月,習總書記在給史維祥等15位西遷老教授的回信中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使“西遷精神”成為全民族的精神,并將該精神發揚光大。
弘揚傳統 艱苦創業-史維祥口述史 目錄
一、弘揚傳統鑄華章
二、培養新時代人才
三、入選國家重點建設
四、巧用世界銀行貸款
五、成立大學出版社
六、持續為西部造血
七、“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向李鵬總理匯報
九、高校創收需謹慎
十、交流新篇章
十一、支持深圳特區發展
十二、引領電化教育發展
十三、全國典范之管理學院
十四、生物醫電引領時代之先
十五、探索少年人才培養
第二章 以“本”為本,振興“四化”
一、繼承傳統再上路
二、為國儲才求改革
三、十年教改得與失
第三章 固本強新 志存高遠
一、成立研究生院
二、堅定不移求質量
三、課程創新獲益多
四、教材建設保障實
五、工程碩士開先例
六、中外辦學促發展
七、研究生教育經驗談
第四章 創新科技圖自強
一、科創面向建設主戰場
二、瞄準前沿助力“863”
三、聚焦核心強基礎
四、校企協作促革新
五、多措并舉興科創
六、抓住學科建設的牛鼻子
七、全力建好國家重點實驗室
八、廠校合作促成果轉化
九、中美首次多相流會議
第五章 高等教育沉思錄
一、大學使命在育人
二、大學科研大有作為
三、高等教育體系要立體
四、解決師資斷層有辦法
五、輕教學之風須制止
六、歐洲考察感觸深
七、黨讓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后記
弘揚傳統 艱苦創業-史維祥口述史 節選
《弘揚傳統 艱苦創業:史維祥口述史》: **章 大刀闊斧,綜合改革 一、弘揚傳統鑄華章 (一)交大革命熔爐歷練 1928年,我出生在江蘇溧陽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畢業于蘇州農業專科學校,后回鄉發展蠶桑事業,聞名鄉里。我是家中長子,從小父親就告誡我要努力讀書。小學、中學階段正值日本法西斯殘忍欺凌中華大地,讀書時斷時續,1944年我從光華中學畢業。光華中學是由新四軍支持創辦的,校長周宗姬是中共地下黨員,對我特別關心,常給我講革命道理,由此我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啟蒙。1948年,我考入交通大學機械系。進校不久,我與張壽同志(曾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即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共同負責班級學生工作,積極響應貫徹學生自治會的各項號召,宣傳進步思想,學習革命理論,發展黨的外圍組織成員。交大素有滬上“民主堡壘”之譽,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我們一群20歲左右的青年學生,參與了一次又一次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如“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斗爭和“反美扶日”運動),在第二戰線上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統治,使國民政府焦頭爛額,狼狽不堪。國統區的學生運動是英勇的,地下黨愛國愛民、追求真理、甘愿犧牲、積極引領、英勇戰斗的革命實踐至今歷歷在目,依然無怨無悔。1949年年初,我與張壽同志先后被批準為共產黨員。回顧在交大的求學生涯,除專業知識學習外,黨組織關心我的政治成長,引導我走上革命道路,這對我未來的發展軌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9年5月,隨著上海的解放,廣大地下共產黨員亦從白色恐怖中得以解脫,公開了身份,從被通緝的對象變為國家的主人。從此,我們轉入如火如荼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1952年7月,在交大本科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交大力學教研室工作。一年后,我被調入機械系機制專業任助教,僅工作一年,組織就安排我登臺講課,作為主講教師。**次站上大學的三尺講臺,緊張之情難以言表。一方面,我虛心向教研室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全身心投入備講教案;另一方面,我經常通過班上學生黨員(當時我是系黨總支書記)深入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認真聽取學生的反饋與要求,不斷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經過不懈努力,我總算在講臺上站住了腳跟。在交大的四年教學生涯,使我在業務上得到很大的鍛煉與提高,也初步成長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大學教師。 1956年7月,我被送到蘇聯列寧工學院機床教研室攻讀副博士學位。該工學院是當時蘇聯較著名的三大工學院之一。新中國剛剛成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急需科學技術人才,我們留學人員深知使命艱巨,機會難得,所以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投入學習,力爭多掌握先進知識,早點畢業報效祖國。蘇聯學位論文要求甚高,其中不僅要有較高水平的理論分析,還涉及大量的試驗工作。為準備論文,我每天都待在圖書館,閱讀大量國際上的相關學術資料,在實驗室奮戰,直至深夜。每次回住處,經常身心俱疲,爬三樓都甚感費勁。我的論文是關于流體傳動與控制方面的,因在國內當過數年教師,加上勤奮努力,蘇聯人一般三年都做不完的學位論文,我兩年多就完成了。同期,我還擔任了該校留學研究生黨支部書記,我的論文及社會工作曾獲大使館表揚。1960年畢業回國后,我陸續在一些重要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撰寫出版了一本40多萬字的著作,在業界有了較大影響。 (二)黨的決定,就是我們的行動 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核心是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西部是“一五”建設的重心,156項重點工程中有一半集中在此地區,其中,陜西省有24項,是全國重點建設省份。為支援西北工業國防建設和經濟文化的長遠發展,同時考慮到臺海的緊張局勢,高教部黨組在1955年3月上書國務院,請求交通大學內遷西安,承擔建設西北之國家戰略重任。這一報告經周恩來總理等中央**代七位核心領導審閱后,由毛澤東主席簽發通知全國。4月初,彭康校長接到高教部電話通知,確定交大遷校。彭校長隨即向校務委員會和校黨委常委會做了緊急通報,并積極著手西遷基建以及思想動員的準備工作。交通大學扎根上海六十年,歷經了舊中國的風風雨雨與新中國的欣欣向榮,在濃郁革命傳統中成長的交大師生,無不為中央的信任而自豪、雀躍,一致認為“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向”,“黨的決定,就是我們的行動”,決心響應號召去西北建家創業。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