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資源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35302
- 條形碼:9787312035302 ; 978-7-312-0353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資源概論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高等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系列教材:文化資源概論》運用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選取諸多案例資料,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闡述文化資源的相關問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高等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系列教材:文化資源概論》首先從理論層面探討了文化資源概念、屬性、特征、形態及其作用;其次闡述了文化資源調查與價值評估,在調查與評估的基礎上,從自然、政府、社會、市場等視角論述文化資源的生態保護與管理,繼而論證文化資源的產業利用與公共服務,提出開發與利用的支撐系統和公共價值的實現路徑;很后論述了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本的轉化,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對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的作用。
文化資源概論 目錄
**章 文化資源概述
**節 文化資源相關概念
第二節 文化資源屬性、特征及作用
第二章 文化資源形態
**節 物質與精神文化資源
第二節 城市與鄉村文化資源
第三節 民族與世界文化資源
第四節 歷史與智能文化資源
第三章 文化資源調查與評估
**節 文化資源調查
第二節 文化資源價值評估
第四章 文化資源保護與管理
**節 文化資源生態性保護與管理
第二節 政府保護與管理
第三節 社會保護與管理
第四節 市場保護與管理
第五節 文化資源保護與管理的困境與措施
第五章 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
**節 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第二節 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與問題
第三節 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一般模式
第四節 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路徑與策略
第五節 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與公共文化服務
第六章 文化資源與資本運營
**節 資本運營基本概念
第二節 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本
第三節 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
第四節 文化資源產業開發的融資渠道
第七章 文化資源與數字科技
**節 文化資源與數字科技概述
第二節 文化資源數字化概念
第三節 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
第四節 文化資源數字化應用前景
第五節 黃梅戲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探索
參考文獻
后記
文化資源概論 節選
《文化資源概論》: (一)物質性與精神性 它是以精神形態為主要存在形式的。文化資源有以物質形態存在的,但主要是以精神形態存在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該資源開發利用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對大部分屬于無形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要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現的,但所要表現的并非物質形式本身,而是體現在其中的思想、觀念、情感和美感。 文化資源既是物質財富之源,也是精神財富之源,并且作為精神財富的因素更為突出。一種文化產品,從它的物質屬性來看,具有使用價值;而從它的文化角度來看,它主要為了滿足人們精神消費的需要。這一特點決定了許多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本身并不僅僅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更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 (二)無限性與有限性 不同于物質資源在使用后即被消耗,文化資源由于意識性特征明顯,所以并不會因為使用而耗損,更不會因為大量傳播和頻繁使用而枯竭,相反的是,使用的人越多,文化資源發揮的作用越大,文化資源經由人們智慧和社會生活本身的再創造,就會出現新的文化資源,無限性特征明顯。如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其中耗費的是紙張、油墨、設備等等。優秀的文化和知識經過一代人的獲取后,后世的人們依然可以享有和重復享有,并且接受的人們越多,文化和知識所發揮的作用越大,越能彰顯出文化資源的價值和生命力。 在特殊情況下,文化資源也會表現出不可再生的有限性,如人類歷史上的大規模戰爭和文化浩劫,對于人類優秀的文化來說是重創。自然災害也有可能使得一種人類文明消失殆盡,永遠成為一種遙遠的歷史和過去。從文化資源的自然方面來看,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經過人類加工的文化成果,由于受外界因素以及一定時期內人類認識和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的限制,能夠被開發和利用的文化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 (三)傳承性與穩定性 傳承性是文化自我生長的本質特性。文化不是無源之水,不是無本之木,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共同的智慧結晶。一般而言,一個民族的文化從蒙昧初創到初步形成一直到今天的發展,逐漸形成本民族獨有的特質,*終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樣式,這其中離不開人們一代代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今天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可能丟掉歷史、舍棄傳統,也不只是空中樓閣似的發展,而是人們在學習和掌握了傳統文化精髓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 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深深地鐫刻在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認知;并成為一種觀念的客觀存在,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如價值觀念的本身,當其在一個民族內部被認同接受后就會長久地發揮作用,而不會輕易改變。另外,文化資源的穩定性還表現為文化傳統本身前因后果的聯系,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是一脈相承的,雖然有發展和創新,但都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這正是穩定性作用的發揮。 (四)衍生性與積累性 “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往往會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再結合本土文化的現實,創造出新的文化樣式,這一傳播演變的過程實現了文化資源的衍生。書法藝術的研習,是文化資源衍生性的較好體現,例如王殉《伯遠貼》、智永《真草千字文》、虞世南《孔子廟堂碑》、陸柬之《二陸文賦》等書法名作與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就有著一脈相承的特點。另外,文化資源的衍生性還表現在多層級上。如名著經典是**層級,在此基礎上拍攝的影視劇作品是第二層級,之后還會衍生出多種產品,如CD、VCD、服裝等等。美國迪士尼樂園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娛樂開發,也是文化資源衍生性的典型。呂慶華認為,文化資源的開發過程,可以形成一個“鏈”。從文化內容的創意產業到外圍產業共分四個層次:**層是創意業,第二層是制造業,第三層是流通業,第四層是亞文化產業。 文化資源的衍生性為其內涵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所謂內涵的開發是指利用新技術手段,對現有的各種文化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和深度挖掘,以提高對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如黃山松作為一種植物資源,根據該樹種生長在嚴酷自然條件下的實際,提煉出“頂風傲雪”“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征。再運用現代經營管理進行開發,使其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和表現內涵,創造出“黃山松”的品牌效應,從而使“黃山松”這項文化資源在多個文化領域里得到進一步地運用和發展。 文化資源的衍生又進一步促進了文化資源的積累。文化資源積累主要表現為:傳播范圍的擴大,數量的增加,文化內涵的深厚。 ……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