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近代變局中的歷史人物-(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80308
- 條形碼:9787510880308 ; 978-7-5108-80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變局中的歷史人物-(修訂版) 本書特色
本書以中國近代**十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為觀照對象,他們中有朝廷重臣,有****,有革命者,有文學家,有學者,有政客。作者運用豐富的史料,記錄了他們在中國近代這一歷史大變局中的言行表現、社會關系及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
近代變局中的歷史人物-(修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研院著名學者、院士張玉法先生的論文合集,主要觀照對象是清末民初十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作者運用豐富的史料,記錄了他們在中國近代這一歷史大變局中的言行表現、社會關系及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
近代變局中的歷史人物-(修訂版) 目錄
曾國藩的歷史地位
一、前言 / 1
二、敦品:從修身到齊家 / 3
三、治學:游刃于義理與經世之間 / 7
四、定亂:從忠君到保教愛民 / 11
五、洋務:開中體西用的宏規 / 16
六、結論 / 20
袁世凱的仕宦階梯(1881—1911)
一、前言 / 22
二、家世與氣志 / 23
三、從慶軍前敵營務處到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 26
四、從督練新軍到出任山東巡撫 / 31
五、從直隸總督到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 / 39
六、從仕宦高梯上跌落:歸隱林園,伺機再起 / 46
七、結論 / 49
晚清的民族主義(1895—1911):以章炳麟為中心的觀察
一、前言 / 51
二、晚清民族主義的流派 / 52
三、章炳麟的種族之辨及光復理念 / 56
四、章炳麟的反帝國主義思想 / 62
五、結論 / 65
民國初年章炳麟的人際關系(1912—1916)
一、前言 / 66
二、官界 / 67
三、政界 / 72
四、學界 / 76
五、益友 / 80
六、結論 / 83
章炳麟與中國東北邊疆(1903—1913)
一、引言 / 86
二、晚清視東北為滿洲人唯一之領土 / 87
三、推翻清朝使滿人和滿人的東北故土屬于中國 / 88
四、民初出任東三省籌邊使謀為中國開發東北 / 91
五、結論 / 94
蘇曼殊的生平及其譯著
一、前言 / 95
二、生平 / 95
三、譯著 / 106
四、余論 / 113
知識青年對孫中山革命運動的反應
一、前言 / 115
二、革命的社會基礎 / 115
三、孫中山的領導風格 / 119
四、爭取知識青年之道 / 123
五、知識青年對革命的反應 / 128
六、余論 / 131
黃興與孫中山之關系
一、前言 / 134
二、孫黃出身 / 135
三、英雄并起(1895—1905) / 139
四、革命伙伴(1905—1908) / 141
五、分途奔走(1908—1911) / 146
六、合力建國(1911—1913) / 152
七、殊途同歸(1913—1916) / 156
八、余論 / 167
楊度的政治行為及其轉折
一、家庭、師友與早年志氣 / 171
二、留日時期的救國主張及活動 / 172
三、在君憲運動中別樹一幟 / 174
四、仕途與理想的困境 / 177
五、民國成立前后的政治抉擇 / 180
六、再張君憲的旗鼓 / 183
七、韜光養晦與思想轉向 / 188
八、由臺前走入臺后的一生 / 191
梁啟超在政治運動中對國民態度的轉變
一、前言 / 194
二、改造國民是改造國家的基礎 / 194
三、動員國民達到國家改造的目的 / 200
四、結論 / 208
民國建立前后的譚延闿(1909—1913)
一、前言 / 209
二、譚延闿的出身背景 / 209
三、從學堂督辦到諮議局局長:徘徊于改革與革命之間 / 211
四、卷入革命的洪流:從諮議局議長到都督 / 214
五、穩定湖南政局:做一個穩健的省級首長 / 216
六、參與國家事務:地方官關懷國事的局限性 / 219
七、結論 / 221
胡適的學術生涯
一、前言 / 224
二、精研中國哲學 / 225
三、提倡治學方法 / 228
四、推動科學發展 / 232
五、結論 / 235
1919 年的胡適:實驗主義的宣揚與力行
一、前言 / 237
二、宣揚實驗主義 / 241
三、論辯“問題與主義” / 245
四、提倡“社會不朽論” / 248
五、鼓吹女子解放 / 251
六、余論 / 255
蔣介石對日本兩次出兵山東之反應(1927—1928)
一、前言 / 256
二、一廂情愿:日本**次出兵山東前后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 / 257
三、力避沖突:一九二八年對日本出兵山東的初步反應 / 259
四、堅此百忍:五三慘案發生后就地交涉期間蔣的忍讓與措置 / 261
五、 轉變方向:五月十二日以后蔣介石力圖擺脫就地交涉并突破困局 / 265
六、結論 / 268
傅斯年的政治理念
一、前言 / 271
二、關懷政治的緣起 / 271
三、忠愛國家民族 / 275
四、落實政治改革 / 280
五、向往民主自由 / 285
六、結論 / 289
近代變局中的歷史人物-(修訂版) 節選
曾國藩是一個儒者,非常重視修身、齊家。他修身的標準,見于他在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所撰的《五箴》并序。五箴**為立志,以先哲為典范,荷道以躬;第二為居敬,做到對人不怠慢、治事要勤快;第三為主靜,能夠專心一志、處變不驚;第四為有恒,在進德修業時,不為物牽,不喜新厭舊;第五為養身,要不藏怒、不宿怨、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容止有定、心安理順。 上述五箴為修身的一般原則,立于一八四四年,是年曾國藩充翰林院庶吉士,又轉補翰林院侍講學士。就寫于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的部分家書及寫于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到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的部分日記分析,曾國藩的修身,可以分為養身、養心、養性三部分。關于養身,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的日記有云: 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節欲、節勞、節飲食。 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致四弟函有云: 養身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其他養身之法尚多,如一八六〇年(咸豐十年)致四弟、九弟函中謂:“家中后輩子弟,體弱學射,*足保養,起早尤千金妙方、長壽金丹!庇秩缫话肆辏ㄍ卧辏┲戮诺、季弟函,謂無病可偶服補藥,有病則以不藥為宜。 關于養心,從曾的日記看,多不成功,亦可見曾對自己督責很嚴:(1)一八四三年記:“克去一念,旋生一念,飯后靜坐,即已成寐!庇钟洠骸坝嘟駩灀p至此,蓋身被私欲纏擾矣!尚何以自拔哉!”(2)一八五三年記:“今年忽忽已過兩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3)一八六〇年記:“寸衷微有郁結,總由中無所得!保4)一八六二年記:“近來事有不如意者,方寸郁塞殊甚,亦足見氣量之不閎、養氣之不深也! 關于養性,據前述家書中所言,約有數方面:(1)一八四四年家書:戒驕傲,不自滿。(2)一八六一年家書: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3)一八六四年家書:萬事看空,毋惱毋怒。(4)一八六七年家書:不褊急,息心忍耐。 養身、養心、養性皆為修身。修身,在曾國藩看來,像齊家、治國一樣,可從格物、誠意做起。格物即致知,誠意即力行。他說:“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一八四二年家書)其他修身的方法,*重要的是痛改從前過失,曾國藩在日記中,經常自我檢討,冀圖改過。一八六四年記云:“近日省察自己短處,每日怠玩時多,治事時少;看書作字、治私事時多,察人看稿、治公事時少。職分所在,雖日讀古書,其曠官廢弛,與廢于酒色游戲者一也!币话肆拍暧浽疲骸坝嗳账ダ希鴮W無一成,應作之文甚多,總未能發奮為之。忝竊虛名,毫無實際,愧悔之至!币话似擤柲暧浽疲骸暗浇瓕幦斡忠褍稍掠,應辦之事,全未料理,悠悠忽忽,忝居高位,每日飽食酣眠,慚愧至矣!” 曾國藩的修身,是一生的過程。在刻苦自勵的過程中,曾國藩于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二十七歲時中進士、點翰林,其后迄于一八五二年離京返湘前,先后任過四川鄉試正考官、禮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等職,使其默默無聞的家庭,聲望陡升,特別在練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任兩江總督之后。曾國藩既注重齊家,在曾家成為仕宦家族(國藩弟國荃,因從征太平軍有功,一八六三年被任命為浙江巡撫)之后,曾國藩對齊家特別注意。 曾國藩中舉人(一八三四)、進士(一八三八),使曾家由下層士紳的地位(一八三三年曾國藩與父曾毓濟同中秀才)進入上層士紳。其后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戡平太平天國,造中興之業,二人同獲封爵(國藩封一等侯,國荃封一等伯),更使曾家成為仕宦之家。一個家族興起,正如一個國家建立,主其事者必須兢兢業業,以保持家國于不墜。從各種文獻看來,曾國藩對曾家的經營,確是非常用心的。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世以耕讀傳家,父親出身秀才。曾國藩兄弟五人,己居長,次為國潢、國華、國荃、國葆。國潢在鄉主持家務,其余三個弟弟隨他讀書、作戰在外,其間國華戰死,國葆在戰場病死,獨國荃立有戰功,官拜巡撫。國藩的子女,有曾紀澤、曾紀鴻、曾紀芬等。曾國藩對自己的家族,有三方面的期望:一是家中出現名學者,為世所仰望;二是家風廉謹敬慎,彬彬有禮;三是以稼穡為本,不廢農圃。曾國藩治家的八字訣是:早、掃、考、寶、書、蔬、魚、豬。早者起早,掃者掃屋,考者祭祖,寶者對親族鄉里賀喜吊喪、問病濟急,書者讀書,蔬者種菜,魚者養魚,豬者養豬。除八字訣外,另亦要求不信地師、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一八六〇年致四弟、一八六一年致四弟)。曾國藩教子弟又有八本、二詩、四課之說,八本是“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身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一八六一年致四弟)。二詩指不忮、不求,所謂不忮是消除嫉妒,禮讓外人,與人為善;所謂不求是能知足、戒貪得。四課指慎獨(為善去惡)、主敬(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求仁(仁民愛物)、習勞(不好逸惡勞)(一八六七年諭紀澤、紀鴻)。又為諸弟立課程表,列舉十二項:(1)主敬,(2)靜坐,(3)早起,(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5)讀史,(6)寫日記,(7)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8)謹言,(9)養氣,(10)保身,(11)作字,(12)夜不出門(一八四二年致諸弟)。更以八德教諸子: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并以“渾”“勤”二德分別教二子,謂“澤兒天質聰穎,但嫌過于玲瓏剔透,直從‘渾’字上用工夫;鴻兒則從‘勤’字上用工夫”(一八六六年諭紀澤、紀鴻)。 除前述較為有系統的齊家原則外,曾國藩在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六七年的家書中,經常使家人引以為戒的,主要有以下兩項:(1)驕、傲(一八四四、一八五四、一八五八、一八六〇);(2)懶、惰、佚(一八五四、一八五五、一八六〇、一八六一、一八六二)。經常對家人要求的,約有以下九項:(1)謙恭、謙敬、謙謹(一八四九、一八六一、一八六四);(2)勤、勤敬、勤苦(一八五四、一八五六、一八六〇、一八六二、一八六四);(3)儉(一八五六、一八六〇、一八六一、一八六三、一八六四、一八六五、一八六六);(4)勞苦(一八五六、一八六一、一八六七);(5)孝悌、孝友(一八四三、一八四九);(6)逆來順受(一八六七);(7)持盈保泰(一八六三);(8)重農事(一八五八、一八六六);(9)救濟親戚、族人(一八四一、一八四四)。 曾國藩的家風,可以曾死后何璟的奏中略見一二:“安慶克復,則推功于胡林翼之籌謀、多隆阿之苦戰;金陵克復,又推功諸將,無一語及其弟國荃。談及僧親王及李鴻章、左宗棠諸人,皆自謂十不及一。清儉如寒素,廉俸盡充官中用,未嘗置屋一廛、田一區;食不過四簋,男女婚嫁,不過二百金,垂為家訓! 曾國藩由于剿太平天國有功,一八六〇年七月授兩江總督,一八六一年十一月更受命節度江、皖、贛、浙四省軍務。曾國藩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自認“兵權過重,利權過大”,因此個人小心翼翼。到一八六四年曾國荃克南京后,由于軍紀不良,大肆搶掠,頗為輿情所不容,曾國藩乃將曾國荃所部的湘軍五萬余人裁撤萬余人,另并陳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一八六五年八月,清廷授國荃為山西巡撫,曾國荃托病辭謝。直到一八六六年三月調其任湖北巡撫,始赴任。曾國藩深悟“持盈保泰”的道理,故為曾家建立了謙遜自處的家風。 ……
近代變局中的歷史人物-(修訂版) 作者簡介
張玉法,臺灣著名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山東區域史。著有《清季的立憲團體》《清季的革命團體》《民國初年的政黨》《辛亥革命史論》《中國近代現代史》等十多部專書,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五十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