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47975
- 條形碼:9787100047975 ; 978-7-100-04797-5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本書特色
莉莉是作者的外孫女,17歲,對世界之道充滿好奇,經常向他提問“什么、為什么”,艾倫·麥克法蘭著的《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這30封信綜觀人類歷史、縱覽世界文明,筆鋒的指向,從個人層面,直達哲學、宗教、政治等更宏觀的領域。 作者以行文簡潔流暢為特點敘述了愛與友誼,暴力與恐懼,信仰與知識,權力與秩序,自我與他人,生與死,身體與頭腦,是一部經典之作。 太好了……讀起來津津有味。 ——康斯坦扎·德桑,16歲,中學生 這些信是一個絕妙的構思,人人都應該嘗試寫出自己的類似信件。 ——蒂姆·詹金斯,劍橋大學耶穌學院院長 這本書非常有趣。我覺得好像是我自己的外祖父在對我娓娓而談。 ——馬克·杜林,來自歐洲的劍橋大學博士生 我認為這是一部經典之作。 ——大衛·杜根,電視制片人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內容簡介
莉莉是《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作者艾倫·麥克法蘭教授的外孫女,17歲,對世界之道充滿好奇,經常向他提問:“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于是,教授寫下這部專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問題。身為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和教師,作者運用自己的豐富學識和經驗,對莉莉的詰問給出了深入淺出、極富創造性的回答。 這30封信縱觀人類歷史,綜覽世界文明,筆鋒的指向,從個人層面,直達哲學、宗教、政治等更宏觀的畛域。莉莉的問題沒有時間性,它們是每一個思考者一從青少年到成年人一的不朽困惑,同樣,教授的回答也沒有時間性,它們是每一個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面世后,立即在英國引起巨大轟動,評論界一致認為它即將或已經躋身經典寶庫,成為英國為世界貢獻的又一部杰作。目前《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正被多國翻譯,被認為是了解世界的必讀書。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目錄
1.為什么給你寫信?
2.你是誰?
第二束信:愛與友誼
3.為什么家人總難相處?
4.愛情是什么?
5.誰是我們的朋友?
6.為什么要玩游戲?
第三束信:暴力與恐懼
7.暴力是必要的嗎?
8.戰爭是什么,我們為什么打仗?
9.巫術是什么?
10.恐怖分子是誰?
第四束信:信仰與知識
11.上帝是誰?
12.我們能控制神靈世界嗎?
13.我們怎樣學習?
14.教育可以毀掉知識嗎?
第五束信:權力與秩序
15.民主運行良好嗎?
16.自由從何而來?
17.為什么實行官僚制度?
18.我們怎樣伸張正義?
第六束信:自我與他人
19.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
20.什么使我們成為個人?
21.人們為什么辛勤勞作?
22.我們的數字世界是怎樣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與死
23.增長有哪些局限?
24.為什么有這么多人餓死?
25.我們為什么生病?
26.為什么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體與頭腦
27.什么使我們感覺愉快?
28.性是什么,它對你有益嗎?
29.什么在控制我們的頭腦?
30.我們為什么在這里?
譯后記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節選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過去,保持獨身異常困難。即使到了今天,委內瑞拉的雅諾馬馬人也能一眼看出誰是單身漢,因為他很臟,不理發,面黃肌瘦,病體怏怏。沒有妻子他簡直不算人。同樣,女人超過二十歲而未結婚,在很多社會也是匪夷所思的。她們窮愁潦倒,無人保護,是家庭的恥辱。一般說來,昔人要想獲得生命的樂趣、兒孫滿堂的福祉,那就非結婚不可。大多數人看不出除了結婚以外還有什么別的選擇,縱使很多社會的婚姻尤其對婦女來說,等于宣判了她們服終身苦役,外加沒完沒了的生孩子和挨打受罵。 英格蘭是一個長期的例外,它寬容甚至鼓勵不結婚。曾有四百年之久,我的鼻祖們,即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們,被禁止結婚(違者剝奪院士資格),是傭人照料他們的起居。17、18世紀,英格蘭人口中終身不結婚的男女人數高達四分之一。結婚只是人生二擇之一。總體而論,英格蘭人可以認為子女的結婚計劃有損顏面、令人煩惱、令人失望或令人振奮,但是歸根結底,結不結婚還是子女自己說了算。這是他們自己的生活。 今天,對永久伴侶關系和婚姻敬而遠之的做法風行一時,婦女尤其突出。在日本、印度、歐洲、美洲,甚至中國,為數眾多的婦女到了三四十歲還不結婚,或者還不生孩子。她們生活舒適,職業體面,衣食無憂。她們意識到,結婚、生孩子和服侍男人將對這一切形成威脅,選擇結婚,無異于選擇了某種形式的坐牢和犧牲。今日廣大婦女要問的問題,不是為什么要保持獨身,而是為什么要結婚和生孩子。雖然我們大都夢想得到一位愛我們勝過世上一切的靈魂佳偶,但是假若并沒有一個絕對特殊的人走進我們的生活,我們也不打算退而求其次。 我們祖祖輩輩的婚姻,多是在家長和更廣泛的社會壓力之下締結和維持的。結婚,終歸強似放逐,強似一縷失敗的況味,強似成為*后一聽“貨架上無人買走的罐頭”。但是今天已經有了天壤之別。你完全可能只結交男友,而不發展終身伴侶關系,盡管你如此美麗;從而你將成為獨立自主、雄心勃勃的新型婦女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你們平等地與男人比肩而立,卻免不了幾分煢立世間的意味。你們的座右銘很可能是“誰需要男人?” 你或許以為這是新鮮事物。但是,*近我們訪問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竟發現他們徹底放棄婚姻已達幾個世紀之久。男人們一年之中有半載販運貨物到印度,女人留下來擔負全責。 由此而生的景象是婚姻的徹底遁跡,即使婚姻早先存在過。男孩十三至十六歲甫一進入青春期,人們便敦促他去別人家找一個女伴。繼而他開始了一種行為模式:夜間出門去伴侶家睡覺,一直持續到晚年。 每家院落設計了一個主區,供成年婦女們和小孩子們居住,本家庭的婦女們生下的孩子全部住在這里。院落另一面養牲口,有豬有牛。第三面建有足夠的房間,每一個與外來伴侶交往的成年婦女都能擁有一個居室。男伴們夜幕四合時來訪,破曉 ……
給莉莉的信:關于世界之道 作者簡介
艾倫·麥克法蘭,英國著名社會人類學家,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國王學院院士和不列顛學術院院士,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制作人。著述凡16種,包括《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中譯本)、《玻璃的世界》(商務印書館已出版中譯本,2003)、《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英格蘭的巫術》、《現代世界之謎》、《資本主義文化》、《和平的野蠻戰爭》等。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