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很好教師培養叢書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中)/龐麗娟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41965
- 條形碼:9787303241965 ; 978-7-303-2419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很好教師培養叢書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中)/龐麗娟 內容簡介
本書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及大綱》為依據,以指導和輔助學生有效學習為指向,力求知識體系清晰完整,重點突出;在內容與形式上注重考試實用性,編寫風格簡而明,避免知識的堆砌羅列,并將考綱要求和歷年真題融入各章節中,方便學生備考;提供豐富教學案例并進行深入分析,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在備考之外作好成為一名合格初中生物教師的職前準備。本書適用于高等院校修習教師教育課程的生物專業本科生,也適用于高等院校教師從事相關課程的講授工作,同時也可作為社會學員考取初中生物教師資格證參考使用。
很好教師培養叢書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中)/龐麗娟 目錄
模塊1 初中生物學科知識
第1章 科學探究與技術
1.1 科學探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1 觀察法
1.1.2 實驗法
1.1.3 調查法
1.2 生物技術
1.2.1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
1.2.2 現代生物技術
第2章 生物的化學組成與細胞
2.1 生物的化學組成
2.1.1 元素的組成
2.1.2 分子的組成
2.2 細胞
2.2.1 細胞的基本特征
2.2.2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2.3 細胞的生命歷程
2.3.1 細胞增殖
2.3.2 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2.3.3 癌細胞
2.4 多細胞生物的結構層次
2.4.1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2.4.2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3章 生物圈中的植物
3.1 植物門類及其特征
3.1.1 植物分類
3.1.2 各類綠色植物
3.2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與生殖器官
3.2.1 根
3.2.2 莖
3.2.3 葉
3.2.4 花
3.2.5 果實
3.2.6 種子
3.2.7 器官的變態發育
3.3 植物的營養與體內運輸
3.3.1 水分的吸收與運輸
3.3.2 植物的礦質營養吸收
3.3.3 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3.4 植物的繁殖
3.4.1 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
3.4.2 傳粉和受精
3.4.3 種子與果實的形成
3.4.4 種子的壽命與萌發
3.4.5 植株的生長
3.4.6 植物的繁殖類型
3.5 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3.5.1 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3.5.2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5.3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3.5.4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4章 生物圈中的人
4.1 人體結構與功能
4.1.1 呼吸系統
4.1.2 循環系統
4.1.3 消化與吸收系統
4.1.4 泌尿系統
4.1.5 生殖與發育系統
4.1.6 神經系統
4.1.7 內分泌系統
4.1.8 感覺器官
4.2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4.3 健康地生活
4.3.1 傳染病及其預防
4.3.2 免疫和計劃免疫
4.3.3 用藥與急救
第5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運動和行為
5.1 動物的主要類群
5.1.1 無脊椎動物
5.1.2 脊椎動物
5.2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5.2.1 動物的運動
5.2.2 動物的行為
第6章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
6.1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6.1.1 生物生殖的方式
6.1.2 昆蟲的生殖與發育
6.1.3 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6.1.4 鳥類的生殖與發育
6.1.5 哺乳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6.2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
6.2.1 遺傳學的基本定律
6.2.2 DNA、基因和染色體
6.2.3 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6.2.4 人的性別遺傳
6.2.5 生物變異
6.3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6.3.1 生命的起源
6.3.2 生物進化的證據
6.3.3 達爾文及其進化學說
6.3.4 物種與種群
6.3.5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第7章 環境與生物的多樣性
7.1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7.1.1 環境中的生態因素
7.1.2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7.2 生態學基礎
7.2.1 種群
7.2.2 群落
7.2.3 生態系統 7.2.4 人與環境
7.3 生物的多樣性
7.3.1 生物的多樣性的概念
7.3.2 生物的多樣性的主要組成
7.3.3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7.3.4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的措施
模塊2 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
第8章 生物學課程標準
8.1 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
8.1.1 課程性質
8.1.2 課程基本理念
8.2 課程設計思路
8.2.1 構建“人與生物圈”課程體系
8.2.2 確立10大主題的總體思路
8.3 課程目標
8.3.1 課程總體目標
8.3.2 對課程目標的解析
8.3.3 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
8.4 課程內容
8.4.1 科學探究
8.4.2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8.4.3 生物與環境
8.4.4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8.4.5 生物圈中的人
8.4.6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8.4.7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8.4.8 生物的多樣性
8.4.9 生物技術
8.4.10 健康地生活
8.5 實施建議
8.5.1 教學建議
8.5.2 評價建議
8.5.3 教材編寫建議
8.5.4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第9章 課程標準解讀
9.1 基本理念
9.1.1 關于“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9.1.2 關于“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
9.1.3 關于“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
9.2 確定10大主題的基本思路
9.2.1 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生物學科發展的需要
9.2.2 強調聯系社會,貼近學生生活
9.2.3 突出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9.3 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
模塊3 初中生物學教學知識與能力
第10章 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與微格教學
10.1 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
10.1.1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
10.1.2 教學設計程序
10.2 微格教學 10.2.1 微格教學概述
10.2.2 教學技能
模塊4 初中生物學習題與教學設計案例
第11章 科學探究與技術習題
第12章 生物的化學組成與細胞習題
第13章 生物圈中的植物習題
第14章 生物圈中的人習題
第15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運動和行為習題
第16章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習題
第17章 環境與生物的多樣性習題
第18章 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與微格教學習題
第19章 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案例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很好教師培養叢書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中)/龐麗娟 作者簡介
龐麗娟,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原理和生物學教學論。李曼,北京教育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