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7688
- 條形碼:9787520327688 ; 978-7-5203-276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本書特色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立足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創作實踐活動,既透過聲音的表現形式、主題類型和意象顯現三者解讀漢語新詩文本,又討論誦詩和唱詩等聲音傳播方式,從中總結一些普遍性的規律,力求勾勒更豐富的聲音形態。 作者格外注重聲音與意義的關系,從語音、語調、辭章結構和語法所產生的音樂效果出發,透過文本細讀的方法,結合現代詩歌史和理論,為漢語新詩的聲音美學拓展研究空間。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一直是詩學的熱議話題。聲音很初指的是詩歌的音樂屬性,但由于音樂本身并不是詩歌,而音樂性也不能囊括當下漢語新詩的美學特征。因此,采用聲音一詞更具有效性。此外,音與聲存在著差異,指向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層面。音在詩歌中主要指的是與音樂相關的規律,以書面的語言文字為主,聲偏重于通過音樂伴奏形式或者其他口頭方式產生的綜合效果。本書以19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為研究對象,從多維度對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展開研究。本書共分五章,立足于19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文本細讀,綜合文學史、文化史和語言學等研究,在展現19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中聲音的豐富性同時,也嘗試為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開拓新的研究路徑。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目錄
**節 研究對象
一 詩歌中的聲音界定
二2 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
第二節 研究綜述
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聲音的理論研究
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創作的聲音研究
第三節 研究意義
第四節 研究思路
**章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
**節 創作實踐轉型
一 從集體的聲音過渡到個人化的聲音
二 從意象中心到聲音中心的實驗
三 聲詩從“運動”走向“活動”
第二節 相關的理論探索
一 返歸漢語新詩的節奏、韻律
二 返回到歌與口頭聲音
第二章 聲音的表現形式
**節 回環:往復的韻律美
一 圓形模式
二 回形模式
三 套語模式
第二節 跨行:空間的音樂美
一 流線體
二 柱形體
第三節 長短句:氣韻的流動美
一 長句
二 短句
第四節 標點符號:獨特的節奏美
一 省略號、破折號
二 分號、括號、感嘆號
小結
第三章 聲音的主題類型
**節 反傳統主題的抗聲
一 回到語感:“拒絕難度”
二 非線性結構:突破傳統思維
第二節 女性主題的音域
一 細音:愛欲書寫
二 泛音:公共書寫
第三節 互文性主題的借音
一 變調:“回答”先鋒詩
二 混雜語體:復興的傳統形式
……
第四章 聲音的意象顯現
第五章 聲音的傳播方式
結語
附錄一 個案研究
附錄二 引用搖滾、民謠歌詞
附錄三 “詩是詩,歌是歌”:奚密訪談錄
參考文獻
后記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作者簡介
翟月琴,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教授,、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話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后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東亞系訪問學者。 曾出版評論集《獨弦琴:詩人的抒情聲音》,于臺灣的《清華學報》、香港的《東方文化》和大陸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揚子江評論》《戲劇藝術》等期刊發表文章4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