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一帶一路”古文明書系古代中國文明(上下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40692
- 條形碼:9787303240692 ; 978-7-303-2406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帶一路”古文明書系古代中國文明(上下卷) 本書特色
“一帶一路”植根于歷史,但面向未來。 “一帶一路”源自中國,但屬于世界。 了解“一帶一路”沿途地區的古文明,目的在于更好地創造有益于人類的新文明。
“一帶一路”古文明書系古代中國文明(上下卷) 內容簡介
《“一帶一路”古文明書系》研究“一帶一路”沿線且對人類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巴比倫與亞述、印度、波斯、中國、希臘、羅馬等文明,以中西比較、中西交流為研究特色,既注重宏觀的理論思考與對歷史的反思,從當下觀察古代文明的整體性變遷,以宏大的視角展示古文明的興衰;又注重具體問題的實證性研究,并反映學術研究的很新動態,用中國人的視野來重新觀察世界,架構認識世界的話語權,以實際行動反擊“西方中心論”。
“一帶一路”古文明書系古代中國文明(上下卷) 目錄
前言1
**編 中國文明的起源與早期演進
**章 中國文明的起源3
**節 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6
第二節 考古發現中的文明曙光12
第三節 五帝的傳說與文明的發生27
第二章 夏代的傳說與史事34
**節 夏初的戰爭與共主式王權的確立34
第二節 考古學中的夏文化43
第三章 商代的統治與信仰46
**節 商的興亡46
第二節 繁盛的青銅文明58
第三節 甲骨文字與殷商信仰68
第四章 西周的德治與禮制74
**節 “武王伐紂”與周初的殷鑒意識74
第二節 “封邦建國”與周王朝的天下格局83
第三節 “共和行政”與西周王權的衰微94
第二編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
第五章 春秋時期列國興起105
**節 五霸迭興105
第二節 政出私門115
第三節 禮的繁榮與僭越129
第六章 老子和孔子140
**節 老子對傳統道德觀念的突破141
第二節 孔子與人的發現152
第七章 戰國七雄的改革(上)173
**節 李悝變法與《法經》173
第二節 公仲連公仲連改革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176
第三節 申不害申不害教韓昭侯韓昭侯用術181
第四節 吳起吳起變法185
第五節 齊威王齊威王整飭吏治188
第六節 燕昭王富國強兵191
第八章 戰國七雄的改革(下)193
**節 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193
第二節 新制度的建立203
第九章 學術文化的勃興與人類精神的覺醒(上)215
**節 戰國初年的儒墨之爭216
第二節 稷下學宮的百家匯聚226
第三節 道家和法家對儒家的批評234
第十章 學術文化的勃興與人類精神的覺醒(下)250
**節 富有滲透力的陰陽觀念250
第二節 “辯而無用”的名辯思潮255
第三節 戰國后期學術總結趨勢的出現269
第十一章 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結構的變化281
**節 鐵器鐵器時代的到來281
第二節 生產的進步與城市和商業的繁榮286
第三節 從“國野分治國野分治”到“編戶齊民編戶齊民”303
第四節 士與養士之風309
第十二章 走向一統319
**節 軍國形勢320
第二節 兼并戰爭329
第三節 合縱合縱連橫連橫337
第三編 秦漢的大一統格局
第十三章 始皇帝與秦朝的統一355
**節 秦滅六國355
第二節 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經營361
第三節 秦朝的暴政與滅亡369
第十四章 楚漢戰爭與西漢全國統治秩序的建立376
**節 項羽和劉邦(漢高祖)376
第二節 漢初對秦亡漢興原因的探討384
第三節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392
第十五章 西漢中期大一統格局的形成400
**節 中央集權的強化400
第二節 經略四方409
第三節 學術與文化的繁榮418
第四節 武帝晚年對政治得失的反省427
第十六章 兩漢之際的動蕩435
**節 西漢后期的統治危機435
第二節王莽的“禪讓禪讓”與改制444
第三節 新室滅亡與東漢建立468
第十七章 東漢的政治與儒學480
**節 “光武中興光武中興”與明章政治480
第二節 大力倡導儒學488
第三節 士族的形成495
第十八章 漢末大一統格局的嬗變505
**節 外戚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505
第二節 民所疾苦與佛道流行512
第三節 統一格局的瓦解與再造517
附錄
古代中外歷史對照簡表526
參考書目529
索引537
古代中國文明(下卷)
前言1
**編 分合之間:魏晉南北朝
**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變局3
**節 三國變局4
第二節 民族政權并立的兩晉南北朝18
第三節 小結36
第二章 魏晉風度與玄學38
**節 東漢末年經學的崩解39
第二節 玄意幽遠——新經典詮釋學的建立46
第三節 魏晉風度與文學藝術57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引領的民族融合大趨勢69
**節 北魏政權的建立及初期的漢化措施69
第二節 北魏孝文帝即位,文成文明皇后馮氏臨朝稱制時期的
統治73
第三節 北魏孝文帝親政,大力推行漢化改革76
第四章 二教并榮——佛與道教的傳播和發展86
**節 道教86
第二節 佛教107
第三節 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131
第二編 盛世輝煌、絲綢之路的再出發:隋唐
第五章 隋朝的統一與大運河的開通143
**節 隋朝的統一143
第二節 大運河的開通157
第六章 貞觀之治貞觀之治體現的政治文明169
**節 訪古求治、孜孜不倦——唐太宗的求治心態170
第二節 君為元首、臣作股肱——貞觀君臣的和諧關系171
第三節 虛懷納諫、知無不言——貞觀時期的諫諍之風176
第四節 以人為本、與民休息——貞觀君臣的執政理念179
第五節 慎刑慎罰、依法治國——貞觀時期的法治建設184
第六節 中國既安、四夷自服——貞觀時期的民族政策188
第七節 各司其職、權責明確——貞觀時期的體制建設193
第八節 以史為鑒、居安思危——貞觀君臣的憂患意識196
第七章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201
**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租庸調制度的初步成形201
第二節 隋至唐前期租庸調制度的發展與演變208
第三節 唐中后期兩稅法的產生與發展216
第八章 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228
**節 開元盛世228
第二節 天寶危機232
第三節 安史之亂237
第四節 藩鎮割據245
第五節 中央與藩鎮的斗爭253
第九章 盛世輝煌——世界性的帝國260
**節 由六十一賓王像六十一賓王像談唐朝的外國人263
第二節 唐朝與當時“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交流268
第三節 唐朝與當時“漢字文化圈”以外國家的交流276
第十章 詩歌與傳奇286
**節 一代之勝——唐詩287
第二節 一代之奇——唐傳奇331
第十一章 歲時節日341
**節 上元上元——燃燈與狂歡342
第二節 寒食與清明——冷食與新火350
第三節 端午——祈福與競渡356
第四節 小結365
第十二章 絲綢之路366
**節 陸上 絲綢之路367
第二節 海上 路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377
第三編 10—13世紀的中國:兩宋
第十三章 殊途同歸,河山是否依舊——兩宋395
**節 從天下大亂到前、后 立三國鼎立396
第二節 鼎立背后的社會深度統一—— 近世諸元素的合力401
第三節 走向“大元”——中國歷史的必然411
第十四章 走向近世 ——宋朝政治體制的進化416
**節 分權社會417
第二節 官僚社會424
第三節 平民社會430
第十五章 王安石變法438
**節 北宋初年的政治模式與政治危機438
第二節 慶歷新政440
第三節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與進程442
第四節 變法派與保守派之爭445
第五節 元祐更化元祐更化448
第十六章 繁華如夢——宋朝城市和商業的發展452
**節 城市的發展與繁榮452
第二節 昌盛如夢的城市文化457
第三節 形形色色的城市居民462
第四節 經商的熱潮和貨幣經濟的高峰466
第五節 商品的構成和商稅的征收473
第六節 “四民”之一的商人階層和流通財貨的貢獻479
第七節 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484
第十七章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理學與道統495
**節 宋初 古文運動與儒學的復興497
第二節 憂樂天下——宋朝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實踐500
第三節 理學奠基—— 宋初三先生在經學和教育上的貢獻503
第四節 北宋五子與理學體系的建構完成506
第五節 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與朱陸之爭513
第六節 事功學派及其對理學的批評517
第十八章 科舉制度及其完善521
**節 科舉制度的形成及發展521
第二節 科舉考試科目522
第三節 科舉考試程序528
第四節 科舉制的影響536
第五節 宋朝科舉制度的變革與進一步發展540
第十九章 科學復興的強大杠桿——四大發明及其傳播543
**節 造紙術543
第二節 印刷術548
第三節 火藥556
第四節 指南針561
第二十章 美麗與哀愁——兩宋時期的文學與藝術568
**節 文學569
第二節 詩歌575
第三節 宋詞587
第四節 話本小說與戲曲599
第五節 繪畫602
第六節 其他604
余論(元明清時期)607
**節 元朝開辟了新時代608
第二節 明初鄭和下西洋引發了“大航海時代”610
第三節 明朝中后期的中西文化交流613
第四節 前近代化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619
大事年表621
參考書目634
索引654
后記695
“一帶一路”古文明書系古代中國文明(上下卷) 作者簡介
蔣重躍,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著作有《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先秦兩漢學術思想蠡測》等,發表論文《說“禪”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觀》《道的生成屬性及其本體化發展——先秦道論初探》等。 寧欣,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武則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唐研究》《唐史論叢》編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經濟史》首席專家,國家一流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隋唐五代史、中國古代經濟史。著有《唐代選官研究》《唐史識見錄》《唐史識淺錄》《中華文通志?選舉志》等。 龐慧,歷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著有《?呂氏春秋?對社會秩序的理解與構建》,發表論文《“類”與“禷”祭》《“用非其有”:戰國后期君道論的整合與歧出》等。 石洪波,歷史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發表論文《試論荀子人性論的兩重性》《論荀子人性論的歷史性》《論荀子的性情觀》等。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