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六韜 三略全鑒-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52547
- 條形碼:9787518052547 ; 978-7-5180-5254-7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六韜 三略全鑒-典藏版 本書特色
《六韜 三略全鑒》在校譯之時參考了多個版本,力求做到注釋詳細準確,譯文通俗易懂,并且在每篇的開頭設有題解模塊,使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以方便閱讀。 《六韜》《三略》于宋代被《武經七書》編入,成為廣為流傳的軍事教科書。《六韜》是先秦軍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全篇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對話的形式編寫而成,內容涉及治國、用兵、戰術等各個方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三略》在吸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漢初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博采儒家、法家、墨家、道家之長,側重于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之道。
六韜 三略全鑒-典藏版 內容簡介
《六韜》《三略》是反映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著作。《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一部集先秦黃老道家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三略》相傳為漢初道家隱士黃石公所著,它與前代兵書不同,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尤其側重闡述政略。《六韜 三略全鑒》匯集了兩部兵書的內容,對其原文進行了注釋和翻譯,有助于作者更輕松地閱讀和理解。
六韜 三略全鑒-典藏版 目錄
卷一 文韜
文師 / 2
盈虛 / 10
國務 / 14
大禮 / 17
明傳 / 20
六守 / 22
守土 / 26
守國 / 29
上賢 / 32
舉賢 / 39
賞罰 / 41
兵道 / 43
卷二 武韜
發啟 / 47
文啟 / 54
文伐 / 58
順啟 / 64
三疑 / 66
卷三 龍韜
王翼 / 70
論將 / 76
選將 / 80
立將 / 84
將威 / 88
勵軍 / 90
陰符 / 94
陰書 / 97
軍勢 / 99
奇兵 / 104
五音 / 110
兵征 / 115
農器 / 119
卷四 虎韜
軍用 / 124
三陳 / 135
疾戰 / 137
必出 / 139
軍略 / 144
臨境 / 147
動靜 / 150
金鼓 / 154
絕道 / 158
略地 / 161
火戰 / 166
壘虛 / 169
卷五 豹韜
林戰 / 172
突戰 / 175
敵強 / 179
敵武 / 183
鳥云山兵 / 186
鳥云澤兵 / 190
少眾 / 194
分險 / 198
卷六 犬韜
分合 / 202
武鋒 / 205
練士 / 208
教戰 / 212
均兵 / 215
武車士 / 221
武騎士 / 223
戰車 / 225
戰騎 / 229
戰步 / 235
三略
上略 / 240
中略 / 271
下略 / 281
參考文獻 / 294
附錄一 姜太公傳略 / 295
附錄二 黃石公傳略 / 304
六韜 三略全鑒-典藏版 節選
六韜 卷一?文韜 《文韜》有《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十二篇,主要講治國用人的韜略,各自詳細論述了以下主題:如何使天下歸心、國家興衰在于君主賢明與否、愛民的治國方略、君臣間的行為準則、能夠延傳子孫的治國之道、何為“六守”和“三寶”、如何守衛國土政權、如何依照天時規律治理百姓、何為“六賊”和“七害”、“舉賢而不獲其功”的原因、如何達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的效果、用兵的四項原則。 文師 【題解】 本篇提出的重要觀點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意思是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同天下人分享利益的,才能得到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這個觀點向我們揭示了為何商朝失去人心、*終滅亡,而周朝收攬人心、贏得天下的關鍵原因。 開篇講述的是周文王打獵,遇到在河邊垂釣的姜太公,并拜其為師的故事。姜太公以釣魚一事舉例,論述了用人的三種權術,接著又指出商王朝的強盛只不過徒有其表,實際已經腐朽不堪;而默默無聞的周,其光華卻能普照四方。周只要凝聚人心,時機一到便可推翻商朝,取而代之。 當周文王提問如何使天下歸心時,姜太公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重要觀點,要使天下歸心,就必須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去做。 總的來說,本篇提出了一個戰略目標,即奪天下,又提出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此為周滅商的重要決策綱領。 【原文】 文王將田①,史編布卜②曰:“田于渭陽③,將大得焉。非龍、非螭④,非虎、非羆⑤。兆得公侯,天遣⑥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⑦,兆比于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于渭陽,卒⑧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也?” 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愿聞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⑨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⑩微餌明,小魚食之;緡調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圣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 文王曰:“樹斂若何,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 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注釋】 ①田:同“畋”(tián),打獵。 ②史編:名叫“編”的太史。布卜:陳龜而灼剝之,視龜兆的縱橫來占卜。布,陳。 ③渭陽:渭水的北岸。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④螭(chī):龍生九子之一,一種沒有角的龍。 ⑤羆(pí):棕熊。 ⑥遣:贈與。 ⑦皋陶(gāo yáo):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幫助舜掌管刑法,后又輔佐禹,以正直聞名天下。 ⑧卒:終于。 ⑨情:道理。 ⑩緡(mín):釣絲。 ?竭:用盡。 ?曼曼綿綿:幅員廣闊綿延。曼曼,同“漫漫”。 ?嘿嘿昧昧:寂然無聲,不顯于外。嘿嘿,同“默默”。 ?斂:收攏,聚集,凝聚。 ?擅:獨攬,占有。 ?允:誠然。 【譯文】 周文王將要外出狩獵,命令一位名為“編”的太史占卜吉兇,太史編卜完稟奏道:“您這次到渭河的北面狩獵,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獲。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一位公侯之才。那個人是上天賜給您的老師,可以輔佐您,讓您的事業蒸蒸日上,而且您的三代繼承人都能受益。” 周文王問:“占卜結果真的這么好嗎?” 太史編回答說:“我的先祖太史疇曾經為禹占卜,結果得到皋陶這樣的賢才,今天占卜所得的征兆與那天的很相似。” 周文王于是齋戒三天,乘上狩獵車馬,到渭水北岸打獵,終于見到了姜太公。當時姜太公正坐在生滿茅草的河邊垂釣。 周文王上前致意,接著詢問道:“先生喜歡釣魚?” 姜太公說:“我聽聞君子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為樂,而普通人以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為樂。如今我在此釣魚,跟這個道理很是相似,并非喜歡釣魚本身。” 周文王問:“如何說二者之間相似呢?” 姜太公回答:“釣魚好比用人,體現了三種權術的運用。用厚祿招納人才,這是用餌釣魚的權術;用重金收買死士,也是用餌釣魚的權術;將官爵授予臣子,使其效忠,同樣是用餌釣魚的權術。垂釣和求賢都是為了有所收獲,其中的道理十分深邃,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治理國家的大道理。” 周文王說:“我愿意聽聽這里面的道理。” 姜太公說:“水的源流深,水就能暢流不息,這樣魚兒就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須深,樹木就長得高大茂盛,這樣就能結出果實,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之間若是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事業就能成功,這還是自然的道理。言語之間的交流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便能了解事情的極理。現在我說的都是肺腑至情之言,毫不避諱,您覺得反感嗎?” 周文王說:“有仁德的人就能接受*直率的規諫,不厭惡肺腑至情之言,我怎么會反感您的話呢?” 姜太公說:“釣絲纖細,魚餌明顯,小魚就會咬鉤;釣絲適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咬鉤;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咬鉤。魚一旦貪吃餌料,就會被釣絲牽住;人一旦拿了君主的俸祿,就會服從君主的命令。所以用餌釣魚,魚便可以捕獲;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君主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就能奪得國家;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就能征服天下。可嘆啊!土地廣大,國土綿延,常常虛有其表,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終會散去;而那些看似無聲無息,不顯露于外的,其光芒必將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仁德,就在于獨到且潛移默化地收攬人心。喜悅啊!圣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人心得以凝聚。” 周文王問道:“怎么樣才能讓天下歸心呢?” 姜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同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的,才能得到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季,地有財富,能和天下人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爭相歸附之處。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救人們的危難,消除人們的禍患,接濟人們的急需,就是恩德;恩德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爭相歸附之處。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爭相歸附之處。人們都厭惡死亡,向往生存,喜歡恩德,追逐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爭相歸附之處。” 周文王再次拜謝后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把姜太公請上車,一起回到國都,拜他為老師。 盈虛 【題解】 繼上一篇“天下歸心”的觀點后,本篇論證了為何一個朝代、一個國家會有興衰之變,而其答案就在于君主是否賢明。“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 接下來,姜太公舉了古時賢君堯的例子,說堯帝生活節儉、減少徭役、重視農桑、獎懲有制、公正無私,他的這些德行贏得了百姓的敬仰和愛戴。作為君主應當以堯帝為表率。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虛②,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③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④。” 文王曰:“古之圣賢,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之王⑤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⑥,甍桷椽楹⑦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糲粱⑧之飯,藜藿⑨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⑩,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 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矣。” 【注釋】 ①熙熙:紛擾。 ②盈:充滿。虛:空虛。盈虛指盛衰。 ③不肖:不賢。 ④天時:天命。 ⑤王:統治。 ⑥堊(è):用白色涂料粉刷墻壁。 ⑦甍(méng):屋脊。桷椽(jué chuán):屋梁上用于承受草或瓦的木條。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⑧糲粱:糙米。 ⑨藜藿:野菜。 ⑩旌別:識別。淑慝(tè):善惡。 【譯文】 周文王問太公說:“天下紛紛擾擾,有時昌盛,有時衰弱,有時安定,有時混亂,為什么會是這樣?是君主的賢明與不賢造成的,還是天命變化自然演變的結果呢?” 姜太公回答說:“君主如果不賢明,國家就會危難,民眾就會叛亂;君主如果賢明,國家就會安定,民眾就會順服。因此,一個國家的禍福在于其君主的賢與不賢,而并不在天命的變化。” 周文王問道:“古時賢明之君的事跡,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姜太公說:“從前堯統治天下的時候,上古的人們都稱道他是賢君。” 周文王問道:“他是怎么治理國家的?” 姜太公說:“堯統治天下的時候,不佩戴金銀珠玉,不穿錦繡華服,不觀賞奇珍異寶,不收藏古玩寶器,不聽淫靡的音樂,不粉飾宮墻房屋,不雕琢房梁楹柱,不修剪庭院茅草。用鹿裘御寒,用粗布蔽體,吃糙米飯,喝野菜湯。不因征發徭役而耽誤百姓耕織的時間,約束自己的欲望,用清靜無為的思想治理國家。對于忠正守法的官員,升高他們的官位;對于廉潔愛民的官員,增加他們的俸祿。民眾中如果有孝敬長輩、愛護晚輩的人就給予敬重,對于盡心盡力從事農桑工作的人就給予勉勵慰問。識別善惡好壞,表彰善良人家。憑公正無私的原則處理事情,用法律制度約束邪惡作假的行為。對于有功的人,哪怕自己厭惡,也一定要給予獎賞;對于有罪的人,哪怕自己喜愛,也一定要加以懲罰。贍養天下鰥寡孤獨之人,賑濟遭受天災人禍的家庭。堯給予自己的俸祿十分微薄,也很少向百姓征收賦稅勞役。因此,天下的百姓安樂富足,無饑無寒。百姓擁戴他如同景仰日月那般,親近他如同親近父母。” 周文王說:“賢君的德行實在是偉大啊!” 國務 【題解】 本篇闡述了治國的方略,即國務,具體來說就是愛民。原則就是不要損害百姓的利益,不要毀壞百姓的家園,不要肆意殺害百姓,不要讓百姓受苦,不要讓百姓怨恨。對待百姓要像父母愛子女,兄長愛弟妹一樣。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愿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①,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注釋】 ①賦斂:田賦,稅收。 ②馭:統治,治理。 【譯文】 周文王問姜太公:“我想聽您講一講治國的方略。要想使君主受到尊崇,百姓安居樂業,應該怎么實現?” 姜太公回答:“只要愛民就行了。” 周文王又問:“如何愛民呢?” 姜太公回答說:“為百姓謀利而不是損害他們的利益,安撫百姓的家業而不是毀壞他們的家業,保障百姓的生存而不要濫殺無辜,給予百姓實惠而不要侵占掠奪,使百姓安居樂業而不要讓他們蒙受痛苦,讓百姓高興而不要激起他們的憤怒。” 周文王說:“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 姜太公說:“百姓不失去職業生計,就是得到利益;農民不耽誤農時,田里就有收成;減少刑罰,就是保障了百姓的生存;減輕賦稅,就是給予百姓實惠;少修建亭臺樓閣,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官吏清廉不狠虐盤剝,百姓就高興。反之,讓百姓失去生計,就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耽誤百姓的農時,就是敗壞他們的家業;百姓沒有罪卻妄加刑罰,就是殺害他們;橫征暴斂,就是對百姓的掠奪;大興土木修建亭臺樓閣而勞民勞力,就是增加民眾的痛苦;官吏貪污盤剝,騷擾百姓,就會激起他們的憤怒。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統治百姓就如父母愛護子女,如兄長愛護弟妹。看到他們受饑受寒就為他們擔憂;看到他們受苦受累就為他們悲痛;對他們施行賞罰就像自己親受賞罰,向他們征收賦稅如同奪取自己的財物。這些就是愛民的道理。”
六韜 三略全鑒-典藏版 作者簡介
遲雙明,筆名東籬子。199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