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討好型人格:為什么我們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59613
- 條形碼:9787568259613 ; 978-7-5682-5961-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討好型人格:為什么我們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本書特色
一、一味地討好,并沒有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認可。 二、看清楚面具下面的自己——我們會被自己的討好震驚,訝異于自己原來如此可笑。 三、討好型人格七大特點:極度敏感,能敏銳洞察他人需求;有求必應,拒絕他人難為情;害怕和有意避開沖突和競爭;把別人擺在首位,基于別人的期望而行事;不會輕易求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凡事都說好,不發表不同意見;認同感來自外部,關注點在自身缺點上。 四、很多人看起來在生活,其實是在討好世界。你有多久不曾善待自己?
討好型人格:為什么我們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內容簡介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又稱為“迎合型人格”。心理學家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討好型人格是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礙。討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絕,另一方面則是源于對失敗的恐懼。 本書通過梳理“討好型人格”的各種表現,分析“討好型人格”的內在邏輯,讓此類讀者認識到自己行為方式中的限制性思維,從而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討好型人格:為什么我們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目錄
【目錄】
Part 1 我們身邊的那些老好人們
極度敏感,能敏銳洞察他人的需求 … 003
有求必應,拒絕別人難為情 … 007
害怕和有意避開沖突和競爭 … 011
把別人擺在首位,基于別人的期望而行事 … 015
不會輕易求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 019
凡事都說好,不發表不同意見 … 023
認同感來自外部,關注點在自身缺點上 … 027
“好好先生”是多種矛盾心理孕育的產物 … 031
Part 2 剖開老好人思維邏輯,撕開偽裝的人設面具
用委屈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 037
博得他人另眼看待的心理補償 … 041
內心空虛,外求關注填充 … 044
處于弱勢地位時的生存之道 … 048
擔心人設崩塌,容易心口不一 … 051
同理心過于發達,容易被人利用 … 055
太過友善是偽裝,太過無私是病態 … 059
自卑心理作祟,一切問題的根源 … 063
Part 3 為何越想討好,卻越被看不起
從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說起 … 069
人人都有取悅他人的心理 … 073
自以為“無害”,別人暗罵你別有用心 … 077
自以為會做人,別人認為你軟弱可欺 … 081
自以為與人為善,別人暗地里笑你犯傻 … 085
不在意你的人,你付出再多也是廉價的 … 089
每一次討好,都是對自我的踐踏和凌辱 … 093
違心的代價是委曲求全與內心的煎熬 … 097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干什么 … 100
Part 4 增強人際關系的邊界意識,設置心理底線
八面玲瓏不可取,留出兩面防御 … 105
*易迷失不是叢林,是人群 … 109
距離是美,與人交往請保持安全距離 … 113
沒有絕交就沒有至交,平攤溫柔不可取 … 117
愛心不可透支,善良必須設置密碼 … 121
量力而行,拒絕被人情套牢 … 125
防守隱私的雷區,縱使閨蜜也不可侵犯 … 129
建立底線思維:有原則就敢于拒絕 … 133
Part 5 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學會說“不”
拒絕是每個人*正當的權利 … 139
多少人吃了不懂拒絕的虧 … 143
你又不欠別人什么,為何有求必應 … 147
不傷面子的拒絕是學問,也是修養 … 151
四處救場的“便利貼”做不得 … 155
一切拿業績說話,不必過度迎合老板 … 159
違心的應酬,巧妙拒絕別為難自己 … 163
*親近的人,也要敢于拒絕 … 167
Part 6 拼命取悅他人不如豐富自己
人以群分:圈子不同,不可強融 … 173
為合群而討好別人,等于浪費生命 … 177
享受剛好的孤獨,不在無效社交中迷失 … 181
收養一種“愛好”做朋友,對抗無聊 … 185
傾聽內心的召喚,別被外人所左右 … 189
不屑取悅別人,就要習慣在孤獨中成長 … 193
唯有孤獨能成全*好的自己 … 197
別費心證明自己,也不必違心取悅別人 … 201
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有力量得多 … 205
Part 7 戒除討好,關鍵要建立自我軸心
縱是萬人迷,也做不到讓人人都喜歡 … 211
清除心理障礙,你才會活得輕松 … 215
你無法左右別人,但可以掌控自己 … 219
克服性格缺陷,別讓有企圖者抓住死穴 … 222
做人要有主見,就算權威也不可迷信 … 226
高度自省,拒絕自我欺騙的迷醉 … 230
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多可悲 … 233
掌控人生:拒絕成為別人的影子 … 237
Part 8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改變**步,要有站起來的強烈企圖心 … 243
找回為自己負責的膽量和勇氣 … 247
討好別人,不如提升自尊 … 251
收起玻璃心,改掉你的弱者思維 … 254
拓寬視野,多與陽光和有格局的人交往 … 258
挖掘你的閃光點,強化自身優勢 … 262
一時強硬不起來,可以先假裝“不好惹” … 266
你若不堅強,誰替你勇敢 … 270
討好型人格:為什么我們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節選
Part 2 剖開老好人思維邏輯,撕開偽裝的人設面具 身處五彩斑斕的世界,誘惑太多,上癮者見怪不怪。常見的諸如煙癮、酒癮,極端有毒癮,可以說人有所好,就比較容易上癮,但如果說討好別人也容易上癮,估計大家難以理解。 討好者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討好別人,其行為背后隱藏著一個*大的動機: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給予他相應的回報。這就是所謂的互惠原則:我對你這么好,你應該也會對 我好。 正是這種錯誤的思維邏輯像旋渦一樣把自己卷入巨大危機,難以自拔。有時不妨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一下自己,我們會更加看清面具下面的自己——我們會被自己的討好震驚,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如此可笑。 用委屈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一個總是哭鬧的小孩子,聽到媽媽說:“你如果不哭,我就給你糖吃。”為了吃到這塊糖,他忍住心里的千般委屈,擦干眼淚,停止哭鬧。 一個經常調皮搗蛋犯錯誤的孩子,屢屢被媽媽訓斥,直到媽媽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為了不被拋棄,他努力管住一顆好動貪玩的心,做個聽話的孩子。一個長期默默長,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偶然發現只要自己每次考試得**,爸爸就會摸摸他的頭,媽媽會沖他笑,夸他真棒。于是,為了經常感受到這種溫暖,他拼命學習,每次都考**。 一塊糖、不被父母拋棄、爸爸媽媽的關愛……這些孩子們為了想要得到的東西,需要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和天性,只要按照父母的要求,迎合父母的喜好,去做父母心里希望的那個乖孩子、聽話孩子,便可以得到。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那就是:用討好、取悅父母的模式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直至長大成人,自己早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真實地表露自我、靠自己的能力一樣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可這種用“委屈自己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思維模式已經固著,討好型人格已經形成。 于是,當他內心孤獨,自我認同感很弱,渴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的時候,他便竭盡全力去對別人好,放棄自己內心真實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對別人的要求有求必應,從而在大家眼里樹立一個美好的形象,換得別人說一句:我喜歡你,你這個人真是不錯。 當他內心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穩固的人際關系,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時候,他便處處寬容、忍讓,盡力避免沖突和不愉快,并且事事理解別人,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想問題。哪怕自己心里充滿了委屈,也要先滿足別人的需求。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這樣,他才能換來他需要的人際和諧,換來別人對自己的好。在討好者這種拿委屈換取心理需求的背后,潛藏著三個錯誤的信條。 1.我很弱小,沒有足夠的力量獲得我想要的東西 在討好者的心里,他們不自知地把自己當作那個需要壓抑自己討好父母的孩子,認定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通過正常的方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像小時候那樣,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才可以達到目標。 2.我只有照著別人喜歡的樣子去做,才能換來我想要的東西 我對你好,你才會對我好;我想得到你的尊重,我就必須無底線地尊重你;我不和你爭,你就也會讓著我……他內心越是渴望別人怎樣對他,他就會越沒有邊界地如此去對別人。可現實中卻常常是,他掏心掏肺,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并沒有換來自己想要的,結果受傷害感層層積累、幽怨重重,也只能在心里弱弱地問對方:“你怎么能這樣對我呢?” 3. 我不能要求別人什么 因為是自己需要的,必須委屈自己去換取,自然不能直截了當地去索要。基于這種信念,討好型人格的人從不主動提出自己的需要,從不清晰說明自己想得到什么。要他直接說出自己內心的需求,實在是太難張口了。縱然心里有再多再強烈的渴求,縱然對方是自己*親近的父母或者伴侶,也只是默默付出,以期用委屈自己,取悅對方的方式來換取。 就像一個對冰淇淋充滿渴望的小孩子,口水都要流出來了,也不敢直接對父母說,我想吃。只是一味討好父母,順從父母,等著他們說:“你這么乖,給你買冰淇淋吧。”可成人的世界里,我們若不表達,誰會主動來滿足我們內心的需求呢? 一個來訪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她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上班時間辦公室不能沒有人,所以他們同辦公室里的三個同事要輪流去吃午飯、午休。每天這個時候,三個人會簡單交流一下,誰先去吃飯,誰先去休息。今天同事A很直截了當地說:“我先去吃飯,我都餓死了。” 明天同事B撒著嬌說:“哎呀,我今天先去睡一會,頭都疼了。”只有她從來不發表自己的想法,都是那兩人定下來自己的時間后,她依據兩人的情況被迫安排自己何時吃飯何時休息。很多時候,她是有渴望的,比如也想早點或者晚點,但她說不出口。內心里也有期望,她每次都依著那兩位先定,他們是不是也回報她一次,問問她:你想什么時候吃飯?你先來選吧?但一次都沒有。他們早就習慣了她怎么都行的外在了,沒有人關注過她內心的真實需求。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肯定和喜歡,都希望通過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氛圍,可是靠委屈自己去換取,非但換不來自己想要的,還會遭受更大的委屈。人的心理是很微妙、很復雜的:我們的**次討好會讓對方受之不安,想著回報我們一下;但我們多次討好之后,對方便習以為常,覺得理當如此;若我們停止討好,反而會換來他的不滿:你怎么不對我好了呢?討好者該如何打破這些錯誤的邏輯和信念?如何正視和尊重自己的內心需求?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會有進一步的闡述。 博得他人另眼看待的心理補償 在一個有多個孩子的家庭里,父母把疼愛和寵愛給了*大和*小的孩子,處在中間的我們,常常被父母無意識地忽視掉。我們常常安靜地看著比自己大的、比自己小的其他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嬌、耍橫,看著父母寵溺的目光掃過他們的背影,溫暖的手拂過他們的頭頂…… 在單位里,我們工作業績平平,無論怎么努力突破,也不顯山不露水,也沒其他特長和技能,新年聯歡會上,別的同事唱歌、跳舞、彈鋼琴,而我們只能當觀眾。很多時候,同事們看我們的眼神都是飄忽的,只做片刻停留便投向了別處。領導更視我們為空氣,只在月末檢查考勤表的時候,目光從我們的名字那里掃過,還想著單位有我們這樣一個員工…… 置身類似上述環境中的我們,該如何面對?我也拿這個問題來問自己。我想我如果是那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我會努力自己照顧好自己,在心理不平衡的時候,朝著父母跺腳:“你們偏心!”在覺得自己被冷落的時候,蠻橫地喊:“我也要,我要跟他們一樣!”甚至故意闖禍、惹亂子,以引起父母對我的注意。如果我是單位里那個業績平平、能力平平、坐在角落里不起眼的人,我會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去學習、去充電,找到突破瓶頸狀態的途徑和方法,或者做個兼職,學點自己感興趣的小技藝,把業余的時間利用起來,讓人生有所突破。 而同樣的境遇擱在“討好型人格”的人身上,他們卻是這樣做的:為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他盡心盡力地去做他們喜歡的事,說他們喜歡聽的話。像個小天使一樣安靜地待在一邊,看著兄姐弟妹打鬧,在父母面前撒嬌耍橫,甚至幫著父母滅火,去安撫看起來沒他懂事的其他孩子,只期盼聽到父母說一句:“你*乖。你是家里*讓我們省心的孩子。”如此,他心里就覺得很欣慰。而在單位,他會盡力討好每一個人,去幫這個同事打水,給那個同事發傳真,總之,只要他能做的,總是不遺余力、不計條件地去做。只為了引起同事對他的看重,而不是把他當空氣。當人們總是需要他的時候,總要他做這做那的時候,他心里是欣慰的,因為他找到了存在感。正如小品《有事您說話》里的郭子,因為在單位不受重視,“分帶魚自己拿的是*窄的,分蘋果,我拿*爛的,好不容易分本掛歷,我缺倆月。”如何才能讓別人瞧得起自己呢?自己是要啥沒啥,只好到處跟人說:“有事您說話。”極其熱心地幫 別人做這做那。“我要不再上桿子給人買兩張車票,人家誰瞧得起我啊?”正反映了他靠討好別人求得心理補償的心理。所以說,在討好者心里,討好別人博得他人對自己的關注、認可,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如意帶給自己的缺憾感。也就是說,他們把做好事、幫助別人、討好別人,當作一種博得他人另眼相看的心理補償。在這種錯誤理念的指引下,個人價值感越匱缺,存在感越弱,他們越是強烈地,不知疲倦地去討好別人。 電影《芳華》里的劉峰,就是在這種錯誤心理的作用下,一步步在取悅別人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在原著中,作者交代,劉峰出生于農村,父親是個木匠,可以說是家境貧寒。而他自己呢,相貌平平,身高不過170公分(電影里的演員找的不太符合原著里的形象,比文字描述的劉峰要高和帥得太多)。當他來到文工團,躋身于官二代、富二代以及顏值都很高的這么一堆人里,他自感出身低微、人微言輕,毫無存在感。為了博得他人對自己的另眼相 看,得到尊重,他拼命討好每一個人,不斷去付出、去犧牲自我,乃至把自尊放低到塵埃里,把自己的需求全都扔到一邊,漸漸把自己塑造成大家眼里的活雷鋒,得到周圍人嘴巴上的認可和贊揚。可是,我們看到,這種討好換來的表面的“肯定”和“贊揚”,并沒有給劉峰帶來他想要的接納和認同。他的結局凄慘得讓人心痛。 由此可見,以期拿討好獲得心理補償的錯誤想法,不但會讓期望落空,還會讓討好者內心受傷。因為,這種討好,首先是會讓自己處于一個卑微的地位,拿討好、迎合別人換取別人對自己的贊揚、肯定,以獲得心理補償。雖然表面上的確會換來他人的感謝和肯定,可是,內心里那種仰視別人而同時產生的卑微感,是壓抑的、沉郁的。尤其當這種迎合需放棄自己的利益、違背自己真實的愿望、壓抑自己人格時,自然就更不快樂了。其次,那些接受他討好的人,會由*初的感謝、贊揚漸漸得寸進尺,當他的付出一點點成為別人眼里的“理所當然”,他無論怎么討好,也換不來他想要的,也起不到心理補償的作用,那么,他的內心該承受怎樣的絕望和痛苦呢?
討好型人格:為什么我們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 作者簡介
黃志堅,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在長期的咨詢工作和學術研究中,發現迎合行為廣泛存在于一些心理求助者當中,于是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的案例,對這類人群做了更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幫助眾多有較為明顯的迎合行為特征的人群改善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眾多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上。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