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94611
- 條形碼:9787301294611 ; 978-7-301-29461-1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 本書特色
譯筆非常生動流暢,極具可讀性;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更像是一本可以置于案頭、時時翻閱的實用手冊,提供了不少深具操作性的建議; 在法國多所高校歷史系被用作“史學導論”類課程的教材,其價值和貢獻已得到公認。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 內容簡介
《歷史學十二講》是一部深入淺出的歷史研究入門讀物。它基于安托萬·普羅斯特在巴黎一大常年開設的“歷史編撰學”課程講稿,討論了當代史學實踐中的諸多關鍵理論問題,以反思的目光對西方史學做了一次全面的掃描。安托萬·普羅斯特的思考建立于法國歷史學家群體豐厚的學術積累之上,同時從德語和英語世界擷取重要思想資源,為讀者提供了探幽索隱、進一步了解當代西方史學的便捷指南。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 目錄
**講 19—20世紀法國社會中的歷史學
第二講 歷史學家這份職業
第三講 事實與歷史考證
第四講 歷史學家的問題
第五講 歷史學的時間
第六講 概念
第七講 作為理解的歷史學
第八講 想象與歸因
第九講 社會學模式
第十講 社會史
第十一講 情節化與敘事性
第十二講 歷史學是寫出來的
結語 歷史學的真相與社會職能
新版增補說明
附錄一 歷史、真相、方法——歷史學的論證結構
附錄二 歷史學如何造就歷史學家
書目指南
索引
譯后記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 節選
導 論 如果歷史學真如我在本書中試圖表明的那樣,取決于書寫歷史者在社會與體制中所處的位置,那么,對我的這些思考產生于何種背景之中不做一番交代的話就說不過去了。本書源于我教的一門課程,給它起“歷史學十二講”這個名字是名副其實的。 和許多其他大學一樣,在我任教的大學里,歷史系學生也要上一門歷史書寫或者說認識論的課,其目的是要通過種種方法使學生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人們自稱在研究歷史時的所作所為。這門課本身也有著長達百年的傳統…… 然而,上述傳統卻是脆弱的、受到威脅的。直到1980年代末,對歷史學進行方法論上的反思在法國都被認為毫無用處。誠然,也有一些歷史學家對史學史感興趣……但即使是他們也把認識論方面的反思工作留給哲學家去做。很能夠說明問題的一點是,如今能在書店里買到的那幾本綜論性著作全都緣起于域外……年鑒學派的領軍人物……也曾組織出版許多論文集或集體撰寫的著作,但試圖對歷史學家這份職業予以說明解釋的,卻仍只有馬克·布洛赫那不幸未能完成的《為歷史學辯護》一本書而已。 出現這樣的情況,乃是法國歷史學家有意為之:他們一直都很少在普遍層面上進行思考。對費弗爾來說,“哲學探討”是“大錯特錯”。他在法蘭西學院所做的首場講座中講到,歷史學家“不太需要哲學”。他援引貝璣的“冷嘲熱諷”來支持自己的說法: 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時通常不考慮歷史學的局限與條件;他們這樣做大概是正確的;還是各司其職的好;一般而言,歷史學家在開始研究歷史時*好不要那么好高騖遠;否則將永遠一事無成! 這里不僅僅是分工的問題。許多歷史學家即使時間充裕也不會對其學科進行系統反思。阿里耶斯認為,拒絕對歷史學進行哲學思考,這是一種“讓人無法忍受的自負”: 對哲學思考視而不見,或者毫不在意地將之撇在一邊,認為這是業余愛好者能力不足而空談理論:技術專家的自負讓人無法忍受,他一直窩在自己的技術里面,從來都沒想過要從外部來看看這種技術! 這種說法是言之有據的。利科閱讀了大量法國歷史學家的著作,但他不必對他們手下留情,在這個問題上,他有點兒“陰險”地引用了肖尼的話: 認識論是一種應該堅決予以抵制的誘惑……*多也只能由一些**人物去研究——無論如何,我們不是,也不該自以為是這種**人物——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此種卡普阿病的危險誘惑,從而更好地保護正在構建知識的身強體壯的工匠——這才是我們唯一應有的頭銜。 因為法國的歷史學家常常就是這樣一副樸實工匠的模樣。如果給法國的歷史學家拍張全家福的話,會是這樣一幅情景:他們在自己的作坊里擺好姿勢,竭力讓自己看上去是經過漫長學徒期訓練之后技藝嫻熟的手藝人。他們贊賞精心打造的作品,更看重手法技藝而不是理論,在他們看來,做社會學研究的同行正是被那些百無一用的理論所困擾。大多數法國歷史學家不會在著作的開頭部分就界定其使用的概念和解釋框架,而在他們的德國同行看來,這卻是必不可少的。更有甚者,他們認為對歷史學進行系統反思是自大的,也是危險的:領袖群倫的企圖與他們的謙遜格格不入(即使這謙遜是裝出來的),更何況這還會招致同行不友善的批評,他們可不想給同行留下好為人師的印象。認識論上的反思看來有損于行會中“師傅”之間的平等地位。于是,不進行反思既可節省時間,又能免遭同儕批評。 幸好,這種態度正在改變。在《綜合雜志》之類的老牌期刊和《起源》之類較年輕的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比以前更注重方法論方面的問題。《年鑒》在創刊60周年的時候也進行了一次反思,自此之后,這種反思就一直沒有斷過。 的確,歷史學家所處的局勢已經改變了。過去,所有的法國歷史學家都為自己或多或少算是年鑒學派的一員而感到驕傲(據說全世界的歷史學家都對年鑒學派青眼有加),而現在,這種優越感不僅讓人生厭,而且實在是站不住腳。法國的歷史書寫破裂了,有三種探究動搖了它原先的確定性。從此以后,進行綜合的嘗試看來就是幻想,注定失敗;現在是微觀史學,是主題無限豐富的專題著作大行其道的時候了。在將史學歸入文學的主觀主義的打擊之下,瑟諾博司和西米安的科學抱負(盡管二者也不盡相同)已是風中殘燭;表象蓋過了事實。*后,布羅代爾以及那些倡導一種吸納攝取其他所有社會科學的總體史的人的統一大業遇到了信任危機:由于不斷地借用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的問題、概念和方法,今日的歷史學面臨著發人深省的身份危機。總之,多斯給其著作所取的名字是有道理的:今日的歷史學“裂成了碎片”。 在這種新背景之下,一本對歷史學進行反思的書絕不是一份學派宣言,不是秉持某種理論立場來對不同的史學著作橫加褒貶,黨同伐異。它為一種所有歷史學家都參與其間的共同反思做出貢獻。將自認為在做的與實際上所做的加以比照,這是今日任何歷史學家都不可回避的工作。 然而必須要說明的是,本書中的反思基于一門面向本科生的課程。這門課我很愉快地上過好幾輪。在我看來,這門課所回應的是一種期盼,甚至是一種渴求。所以我決定將課程講義謄清,配上腳注和參考書目,使之更為精準詳細,于本書讀者更加方便。顯然,這樣做也有其負累:某些知識是歷史學圈內人熟知的,例如朗格盧瓦和瑟諾博司所說的歷史考證,又如布羅代爾提出的三種歷史時間,這些本來可以不用贅述,但本書讀者有權獲得詳盡的信息。另外,行文理應清楚明晰,因此有些課堂上的俏皮話以及所有枝蔓之處都被我刪去了。 和所有教師一樣,我這門課自然也是基于他人的思考之上。在閱讀他們的著作時,我感到由衷的快樂……我希望能與讀者分享這種閱讀的快樂,于是引用了不少他們的文字,并將之整合到我自己的文章中,這么做也是因為在我看來,別人說過的(或是說得生動活潑,或是說得風趣幽默,但都說得貼切到位),我鸚鵡學舌似地再說一遍徒勞無益。因此我請讀者不要跳過引文直奔結論:這些引文常常構成推理的關鍵步驟。 我們明白,本書既不是自負的宣言,也不是漂亮的隨筆:它只是謙遜的反思,但愿它于讀者有益。而這在我看來已經是很大的抱負了。在作坊里向學徒傳授手藝,這是法國歷史學家所珍視的角色,本書也是去重新獲取這個角色的方式之一……
歷史學十二講-(增訂本) 作者簡介
安托萬·普羅斯特(Antoine Prost),1933年生于法國汝拉省,巴黎高師畢業,長期執教巴黎一大,現為該校榮休教授。普羅斯特專攻20世紀法國社會史,除有《法國的教學(1800—1967)》《一戰老兵(1914—1940)》《給我的小孫孫講解一戰》等專著之外,還參與了重要叢書“記憶的場所”(皮埃爾·諾拉主編)和“私人生活史”(菲利普·阿利埃斯與喬治·杜比主編)的寫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