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雙重弱勢女性教育問題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類學調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5145645
- 條形碼:9787105145645 ; 978-7-105-1456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雙重弱勢女性教育問題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類學調查 內容簡介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一門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群體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學習、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教育學作為專門研究如何培養人類下一代問題的一門學科,也肩負著傳遞知識、傳播文化的基本功能。這樣,人類學和教育學之間就有了天然的臍帶,教育人類學也由此成為二者之間有機聯系的一座橋梁。 教育人類學(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or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由教育學與人類學相互交叉并通過科際整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其核心研究領域是多民族國家的少數群體教育,包括少數民族教育、鄉村教育、移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教育人類學吸收了包括哲學、法學、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國外教育人類學學科形成于20世紀中期,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形成了以德國、奧地利等國為代表的歐洲哲學教育人類學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歐洲文化教育人類學兩大流派。文化教育人類學流派又可以劃分為主要由人類學家組成的教育人類學理論學派和以教育學家組成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學派。 歐洲哲學教育人類學理論學派主要注重于從人的本質、教育的本質、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發,從哲學的高度研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以美國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類學中的教育人類學理論學派,繼承了英美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框架、概念與田野工作方法,并用其研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學派則從英美文化人類學那里繼承了“文化相對論”的觀點,并將其與美國的土特產——美國社會民族理論相結合來研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其*初目標是為了捍衛以少數民族為代表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其長遠目標是想通過教育改革構建一個不分族群、社會階層、性別、年齡、身體與智力差異的烏托邦式的國家與全球多元文化社會。文化教育人類學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少數民族教育(包括移民教育和土著教育等)和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
雙重弱勢女性教育問題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類學調查 目錄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背景
三、理論框架和研究設計
四、研究概況和本書結構
**章 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和理論發展
一、教育機會均等思想
二、教育機會均等概念
三、女性與教育機會均等
小結
第二章 傳統文化與女性教育:水族M村田野調查
一、三都水族和M村簡介
二、M村水族女性教育狀況
三、水族傳統文化中的女性角色
四、水族女性教育發展史
五、現代化進程下的水族女性角色變遷
六、影響水族女性教育發展的性別化因素
小結
第三章 教育觀與女童教育機會:彝族L鄉田野調查
一、涼山彝族和L鄉情況簡介
二、教育價值觀的傳統性和現代性
三、教育價值觀對彝族女性教育機會的影響
四、校園性別文化對彝族女性教育機會影響
小結
第四章 大齡輟學女童教育需求:平昌縣田野調查
一、平昌縣的田野調查概況
二、大齡輟學女童現狀調查
三、大齡女童教育需求分析
四、大齡女童教育與培訓的實施建議
小結
第五章 國外女性教育機會均等的保障與實踐
一、美國女性教育機會均等保障舉措
二、西方其他國家女性教育發展概況
三、發展中國家女性教育發展舉措
小結
……
第六章 對策和建議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雙重弱勢女性教育問題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類學調查 節選
《雙重弱勢女性教育問題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類學調查》: 現代學校教育進入村寨的生活是一個不可扭轉的事實。這既是政府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推行義務教育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是村寨和現代文明接軌并融合的必要手段,是村寨社會發展的必要途徑。與傳統教育不同,現代學校是現代化的產物,其“外來”特征非常明顯,甚至有意被加以強化。以L鄉為例,校舍是當地*高的現代建筑物,高三層,白墻黑瓦,和鄰近的低矮的木質結構農舍相比,非常醒目。學校四周是圍墻,有大門,平時上鎖,只在上學和放學時間段內對外開放。學校和村寨的區別不僅在于外形,還有文化氛圍和規章制度。例如,學校老師之間很少講彝語,沒有人穿彝族衣服;學校鼓勵學生用漢語交流;體育設施是乒乓球和單雙杠;校園黑板報上的學生形象是城市少年;上課采用全國統一教材,等等。至于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有多少能夠涉及本土文化,大概也只有憑借老師個人的學識和經歷以及其對本土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來決定了。 顯然,學校是一個獨立于村寨的外來事物,它所承載的校園文化和村寨的傳統文化有明顯不同。如果我們把村寨所含的各個單位進行一個層級劃分的話,堅固的圍墻和大門的鐵鎖還道出了學校在這個層級中的優越地位,象征著“現代性”在“傳統性”面前的強勢。如果說,家庭或者村寨的傳統教育具有遠離主流、繼承傳統的本質,則學校教育具有融入主流,遠離傳統的特點。① 現代社會強調接受學校義務教育是家長的義務,相信教育的主要價值在于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強民富國等,但村寨的老百姓們更多關心的是教育價值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彝族村寨的村民們,家庭情況不同,即使在同樣的村社環境下,對教育所做出的價值判斷也會出現差異。同時,即使是同一主體,在不同的生活狀況下,對教育的價值判斷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彝族村寨內部的教育價值觀是具體的、相對的、有個體差別的,也是分層次的。通過對訪談資料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到,*為村民所認可的教育價值首先在于它讓你不會“耳聾眼瞎”,不會聽不懂漢語,看不懂漢字,到城里不會坐公共汽車等。“不讀書就不認識字,不認識字去哪里都不方便。”“不讀不行,不讀就生意都做不來。以后啊,出門啊,過個家庭啊,都不懂事。”或者說,現代教育*基本的功能是教會他們“聽說讀寫算”,教會他們*基本的生存能力,其次是幫助他們實現鄉村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對接,以及從民族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跨越。其次,教育的主要價值是它可以直接帶來受教育者身份的改變,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就像訪談中村民所提到的“上學以后可以當干部”“可以到城市里工作,不用像當農民這么辛苦”。*后,教育的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也就是一小部分受訪人在訪談中直接或間接提及的,它增加了選擇生活方式的機會,拓展了個人的未來發展空間。“讀了書如果不能找到工作,還可以干別的,想去哪里都可以。”“讀了書,想干什么都可以,長大了才不會后悔,怨恨我們(家長)。”“讀了書有見識了,自己的生活就能搞好,想做什么都可以”。 以上所總結的“生存和生活對接”“改變身份”和“發展空間和機遇”這三種普遍存在于家長和部分學生思想中的教育觀,是當地人基于對現代學校教育所具備的功能和作用的基本的價值判斷。在當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經歷和環境,不同的社會角色和地位,以及不同的發展需求,對教育的價值判斷也就不同,有的僅停留于**種教育觀,有的已經延伸到第三種教育觀。 ……
雙重弱勢女性教育問題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類學調查 作者簡介
丁月牙,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專業教育人類學方向博士,兼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教育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教育、女性等弱勢群體教育、跨文化流動與移民以及干部培訓理論與實踐等研究。出版有《行動者的空間——甲左村變遷的教育人類學研究》、NegotiatingIndividual Space: An Inquiry into the Experience.s o[Chinese Return Migrantsfrom Canada等專著,在《民族研究》等中外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曾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青年基金項目、***青年項目等課題,參與其他國家和省部級重點課題多項 多次參與籌備和執行***“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中非***長論壇”等重大項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