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表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0580
- 條形碼:9787520320580 ; 978-7-5203-205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他者的表述 本書特色
本書嘗試以后現代哲學為視域對傳統民族志研究與表達進行解剖和分析,力爭*程度地還原以主體性為主導的民族志的本然樣態,并通過長達十五年的實踐調研,解析周城文化、西南白族文化以及中華文化生成與發展的內在邏輯。
他者的表述 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以后現代哲學為視域對傳統民族志研究與表達進行解剖和分析,力爭*大程度地還原以主體性為主導的民族志的本然樣態,并通過長達十五年的實踐調研,解析周城文化、西南白族文化以及中華文化生成與發展的內在邏輯。
他者的表述 目錄
導言
一 從格爾茲出發
二 斯事、斯敘事、斯元敘事
三 民族志不是“隱喻”,而是“轉喻”
四 敘事的“原罪”
五 “期盼死亡”
六 田野工作時間及材料處理的說明
**章 關于“主體民族志”的思考
**節 民族志范式的轉換
第二節 “主體民族志”的理念
第三節 “裸呈”:主體民族志的方法
第四節 “三重主體敘事”
第二章 尋覓對蹠人
**節 “小大之辨”
第二節 從“摩哈苴”到“那曲”
第三節 選擇段紹升
第三章 “讀書”“開荒”
**節 “讀書”
第二節 “開荒”
第四章 “大地測量隊”
**節 “參加大地測量隊”
第二節 “開闊了眼界”
第五章 “指腹為婚”
**節 “指腹為婚”
第二節 “門檻”
第六章 “武裝民警”
**節 “我破了很多案”
第二節 “把我樹成英雄”
第七章 “集體化年代”
**節 “在生產隊做工分”
第二節 “東方紅,吃餅干”
第八章 “對唱”
**節 “相愛在深山,深山也羨慕”
第二節 “拉著馬來找你”
第三節 “一見面還笑笑”
第九章 “善有善報”
**節 “放映員”“小伙子”
第二節 “買燈泡變成了慰問團”
第三節 “送行”
第十章 “民辦教師”“做賣白族服裝”“水管所長”
**節 “民辦教師”
第二節 “做賣白族服裝”
第三節 “水管所長”
第十一章 “實現了心愿”
**節 “了我一個大的心愿”
第二節 “一生中也忘不了的事”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節 “神鬼我不相信”
第二節 “老公公出現了”
第三節 “這種也有對社會好處的一面”
第十三章 “家庭”
**節 “我爺爺”
第二節 “我父親”
第三節 “我們老的兩口”
第四節 “五個兒子”
第五節 “一個家庭不亂”
第十四章 “人生感悟”
**節 “一種反思”
第二節 “一種擔憂”
第十五章 歸去來
**節 《奧古斯都封神記》
第二節 “伐木丁丁”
第三節 “電灌站打水員”
第十六章 “麻雀”“馬兒”“門檻”:“點式”分析
**節 “點”的發現
第二節 跨不過去的“門檻”
第三節 離開村莊的“馬兒”
第四節 飛去飛來的“麻雀”
第十一章 “實現了心愿”
**節 “了我一個大的心愿”
第二節 “一生中也忘不了的事”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節 “神鬼我不相信”
第二節 “老公公出現了”
第三節 “這種也有對社會好處的一面”
第十三章 “家庭”
**節 “我爺爺”
第二節 “我父親”
第三節 “我們老的兩口”
第四節 “五個兒子”
第五節 “一個家庭不亂”
第十四章 “人生感悟”
**節 “一種反思”
第二節 “一種擔憂”
第十五章 歸去來
**節 《奧古斯都封神記》
第二節 “伐木丁丁”
第三節 “電灌站打水員”
第十六章 “麻雀”“馬兒”“門檻”:“點式”分析
**節 “點”的發現
第二節 跨不過去的“門檻”
第三節 離開村莊的“馬兒”
第四節 飛去飛來的“麻雀”
第十七章 人觀四面:“橫面”閱讀
**節 “家國人生”:求“真”的理性
第二節 “善有善報”:從“善”的理想
第三節 “東方紅,吃餅干”:唯“美”的情感
第四節 “祛魅”與“歸魅”:尚“用”的宗教
第十八章 “治水龍王”的傳人:“縱向”追釋
**節 段隆的神話
第二節 神話主題尋繹
第三節 “被排除者”補充
第四節 “被排除者”再補充
附錄1 段紹升同意用真名出書的**封信
附錄2 段紹升同意用真名出書的第二封信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他者的表述 作者簡介
朱炳祥,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民族研究》編委。曾任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2007年5月-2013年5月),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2007-2014),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第七屆)。主要從事社會人類學研究。早年提出“文化發生學”的概念并出版了系列專著,受到哲學家張岱年、民族學家劉堯漢、詩經研究專家(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等著名學者的褒揚和鼓勵,被認為具有“開創性”、“首創精神”。1990年代中期以來,將學術實踐轉向人類學研究,自1995年起,在彝族、白族、土家族進行過長期田野工作,其中在大理周城白族村進行過為期共700多天(包括2000年全年的完整周期)的田野工作,其間從田野材料出發提出的一些理論觀點被認為“以中國民族學案例修訂了國際人類學研究的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