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1270
- 條形碼:9787505741270 ; 978-7-5057-412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本書特色
中辦、國辦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精選了呂思勉先生《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 分十六講敘述了自夏以來, 歷代王朝的興衰!吨袊鴼v代興衰十六講》以朝代更替為主線, 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 品評帝王將相, 縱論歷史演化規律, 較系統講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前言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本書精選了呂思勉先生的《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講述了自夏以來歷代王朝的興衰史,以朝代更替為主線,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歷史演化規律,較系統地闡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
張蔭麟(1905—1942),號素癡,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具有多方面的修養,除史學外,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方面均有建樹,其涵蓋面廣,識見高明,富于現代批判精神。
本書盡可能地選用*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鑒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錯訛之處,對其中確系誤寫、錯排的個別文字,參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確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舊,均未作變動。
書中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點評,在編輯出版過程中,除比較敏感處略作注釋,其他均未作特別說明,望廣大讀者考慮到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獨特的學術觀點,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區分和正確解讀。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目錄
**節 夏殷西周的事跡 001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008
第三節 商周的興亡 017
第四節 周朝的興起 025
第二講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 032
第三講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二) 038
**節 楚的興起 038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040
第三節 晉楚爭霸 044
第四節 異越代興 050
第四講 秦朝的興衰 054
**節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054
第二節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059
第五講 前后漢的興衰(一) 067
**節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067
第二節 前漢的衰亡 073
第三節 新室的興亡 077
第六講 前后漢的興衰(二) 083
**節 后漢的盛衰 083
第二節 后漢的分裂和三國 089
第七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一) 095
**節 晉初的形勢 095
第二節 西晉的滅亡 100
第三節 苻秦的盛強 101
第八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二) 104
**節 宋齊的治亂 104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106
第三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109
第九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三) 112
**節 五胡之亂(上) 112
第二節 五胡之亂(下) 115
第三節 南北朝的始末 120
第十講 隋唐的興衰(一) 129
**節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129
第二節 唐朝的中衰 133
第十一講 隋唐的興衰(二) 138
**節 安史之亂 138
第二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142
第十二講 宋朝的興衰(一) 148
**節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148
第二節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164
第十三講 宋朝的興衰(二) 191
**節 北宋的積弱 191
第二節 南宋恢復的無成 196
第十四講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205
第十五講 明朝的興衰 211
**節 明朝的盛衰 211
第二節 明清的興亡 218
第十六講 清朝的興衰 228
**節 清代的盛衰 228
第二節 清朝的衰亂 234
第三節 清朝的覆亡 240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節選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后,無事可見!妒酚洝氛f: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蹦敲矗某乃ト,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鋮,以伐昆吾;遂伐桀!谑菧唬何嵘跷洌栐晃渫。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谑侵T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于泰卷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才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卷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余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云: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兜蹏酷嵨中蚴琛贰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云: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云:梁國蒙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云:《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寧陵八百余里,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云: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谷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谷,就是函谷。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并為一談;矢χk的錯誤,就出在這里;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并為一談;就把蒙、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痛快,他說: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后,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么,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斒菚r: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鋮,以伐昆吾;遂伐桀!谑菧唬何嵘跷,號曰武王。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谑侵T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于泰卷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才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卷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余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云: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兜蹏酷嵨中蚴琛贰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云: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云:梁國蒙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云:《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寧陵八百余里,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云: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谷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谷,就是函谷。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并為一談;矢χk的錯誤,就出在這里;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并為一談;就把蒙、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痛快,他說:
蓋薄縣者,漢本屬山陽郡,后漢又分其地置蒙、榖熟二縣,與薄并改屬梁國;晉又改薄為亳,且改屬濟陰;故臣瓚所謂湯都在濟陰亳縣者,即其所謂在山陽薄縣者也;案《漢書.地理志》山陽郡薄縣下,“臣瓚曰:湯所都”。其“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見于河南郡偃師縣下。亦即司馬彪所謂在梁國薄縣;案《續漢書.郡國志》,薄縣下“湯所都”。杜預所謂在蒙縣北亳城者也;而亦即皇甫謐所分屬于蒙、榖熟者也;本一說也,孔穎達《書詩疏》,案《詩.商頌.玄鳥疏》。皆誤認為異說,其謬已甚!矢χk巧于立說,又以一薄分為南北二亳,且欲兼存偃師舊說,以合《立政》三亳之文;不知《立政》三亳,鄭解謂遷亳之民而分為三;亳本一耳,安得有三;皇甫謐之謬如此!渡袝蟀浮肪砹。
這個說法,精核極了;但是王鳴盛是一生“佞鄭”的,他就一口斷定亳在偃師,而于皇甫謐去葛太遠,不便代耕之說,卻只把“其說淺陋,更不足辨矣”九個字,輕輕撇過,這個卻也未足服人;矢χk的話,大概是信口開河,沒有一句可據的。但是這一駁,卻不能全說他無理。
我說古人的“城名”和“國名”,是分不開的;“國名”自然不能隨時變換,所以新遷了一個都城,大概就把舊都城的名字,做他的名字。譬如晉國的新絳故絳。商朝是隨便搬到什么地方,都城都喚做亳的;所以“所謂亳的地方”,實在很多;但是當成湯時,考核得出來的,卻也剛剛有三處:
(一)是如今陜西的商縣。這個是魏氏源《書古微》上說的!稖男虬l微》。他所舉*強的理由是(1)《書序》“湯始都亳,從先王居”,先王就是契;《周語》:“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表f昭注:“玄王,契也!睋妒酚洝肥老悼雌饋,契到湯,恰好十四世。又《商頌毛傳》,也說玄王是契!秱慰讉鳌氛f先王是帝嚳,實在大錯了的。契封于商!稌蹏酷嵭蚴琛罚骸班嵭疲浩醣痉馍虈谔A之陽。”(2)《詩.商頌疏》引《雒子命》《書緯》“天乙在亳,東觀于洛”!端囄念惥邸芬渡袝泻颉,“天乙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東觀于洛,降三分沉壁”。亳一定在洛之西,才可說東觀。(3)《史記.六國表序》:“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笨此B類并舉的,就可以知道亳一定在雍州境內。
(二)就是偃師,這個,班固、《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有尸鄉,湯所都。”劉昭《續漢書.郡國志》,河南郡偃師縣注引《皇覽》,“有湯亭,有湯祠!庇帧笆l,在縣西三十里!闭f法,都和鄭玄相同。依我看起來,還有一條證據:《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薄妒酚洝罚骸鞍⒑庥蓽鵁o由,乃為有莘氏媵臣。”有莘是周太姒的母家,在如今陜西郃陽縣!秴问洗呵.本味篇》:“有侁氏得嬰兒于空桑,后居伊水。命曰伊尹!币烈姕臅r候在有莘,后來居于伊水,就是湯始居商縣,后居偃師的旁證。
(三)就是漢朝的薄縣,后來又分置蒙、榖熟的,地當今河南商丘、夏邑、永城三縣之境。這個班固于薄縣下,雖沒有說是湯所都;然而后文論宋地,說:“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于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墻,惡衣食,以致畜藏!蓖貘Q盛硬說止字是“游息”;然而古人說“某某之遺風”,都是指他久居之地,不是指他游息之地,《漢書·地理志》的本身,就處處是證據。不能如此曲解;況且孟子的話,就是一個大證據;豈能袒護著鄭康成,反疑心孟子。孟子所用的,都是《書》說,是有傳授的。
然則當湯的時候,既然有這三處可指為亳,湯到底是先住在哪一個亳,后來才遷居到哪兩個亳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一考當時用兵的形勢。上文《史記》所舉湯用兵之地是:
葛,《漢書.地理志》,陳留郡寧陵下,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如今河南的寧陵縣。
昆吾,昆吾有兩處:(一)左昭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是如今河南的許昌縣。(一)哀十七年,“衛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蹲ⅰ罚骸靶l有觀,在古昆吾之虛,今濮陽城中!笔侨缃裰彪`的濮陽縣。桀時的昆吾在舊許,見后。
鳴條。
三,《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定陶,有三融亭。如今山東的定陶縣。
泰卷陶。《書序》,湯歸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誥!妒酚浰麟[》: “……卷當為坰……解尚書者以大坰今定陶!f本或旁記其地名,后人轉寫,遂衍斯字也!庇帧蹲髠鳌范ㄔ辍爸衮尘友Α,薛是如今山東的滕縣。
又《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眲t湯當伐桀之前還伐過韋顧兩國;韋在如今河南的滑縣,《左傳》注“東郡白馬縣有韋城”,《郡國志》作韋鄉!锻ǖ洹罚夯蓓f城縣,古豕韋國。顧在如今山東的范縣。《郡縣志》:顧城,在濮州范縣東二十八里,夏之顧國。
又桀的都城,《偽孔傳》說在安邑!稌颉罚骸耙烈鄿ヨ,升自陑!彼f“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正義》:“蓋今潼關左右。”“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彼f“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湯”;矢χk就再連昆吾也拉到安邑來,說:“今安邑見有昆吾邑,鳴條亭”;然而昆吾所在,證據確鑿,苦于不能一筆抹殺,就說明“昆吾亦來安邑,欲以衛桀,故同日而亡”。如此信口開河,真乃千古笑柄。金氏鸚據《史記》吳起對魏武侯“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秶Z》“幽王三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斷定桀之都在洛陽,韋注引禹都陽城,還不密合!肚蠊配浂Y說》卷六《桀都安邑辨》。我說:古人都邑所在,不過傳得個大略。陽城、洛陽,數十百里之間,實在無從硬斷!缎〈饔.緇衣》引伊《尹吉》就是《尹誥》,書經篇名。序書的又把他喚做《咸有一德》,見鄭注!拔┮煲娪谖饕叵!弊,“天當為先字之誤!闹,在亳西!薄墩x》:“案《世本》及《汲冢古文》云:禹都咸陽。……”咸陽,是誤字,如今《漢書.地理志》注引《世本》、《續漢書.郡國志》引《汲冢古文》,正作陽城,“西邑夏”,似乎是對于東遷的夏而言之!秶Z》史伯對鄭桓公曰:“昆吾為夏伯矣!表f昭注,“祝融之孫陸終第三子,名樊,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后夏衰,昆吾為夏伯,遷于舊許”。據此,桀似乎是始都陽城,后遷舊許,同昆吾在一起的;所以同日而亡!渡添炧嵐{》。
再看《逸周書.殷祝篇》“湯將放桀于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钆c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齊;不齊士民,往奔湯于中野。……桀與其屬五百人徙于魯,魯士民又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就可以知道桀的蹤跡,是步步往東南退的。《御覽》八十三引《尚書大傳》略同。
桀其在哪一處。因為他隨便到什么地方,都把他喚做毫,所以不敢斷定這亳是滅桀以前*后所住的亳。何以知道他隨便到什么地方,都把他喚做毫呢?據上文所考證,當湯的時候,就有三個亳,是一個證據;左襄二十年,“鳥鳴于亳社”,是宋國的社,還喚做亳社!妒酚.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薄都狻罚骸靶鞆V曰:蕩音湯,社,一作杜。”《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云: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封禪書》:“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薄端麟[》:“徐廣云:京兆杜縣有亳亭,則社字誤,合作杜亳。”《說文》:亳,“京兆杜陵”。是湯之后在雍州的,所居的城,還喚做毫。是兩個證據。所以我只說湯的時候,考得出的亳有三處。并不敢說湯的時候,亳只有三處。
然而湯用兵的形勢,卻因此可以推定。商周用兵形勢相類,秦亦相類。
湯初都于今商縣的亳,后來進取偃師;桀大約是這時候(或者不是)棄陽城,退到舊許;湯再進到現在河南的東境鄰葛的亳;從此以后,伐葛,伐韋,伐顧,然后迥向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從中野、不齊、魯,步步東南退,*后逃到鳴條;湯以其間,又伐三。
鳴條是東夷之地;三、魯,也是和東夷逼近的。中野、不齊無可考。我們因此悟到:湯用兵的形勢,實在和周初相同;不過周朝滅紂,東征,伐淮夷,是武王、周公、成王三世相繼,湯卻是一個人干的罷了。《孟子.滕文公篇》:“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薄囤w注》:“載,始也。……一說,言當作再字;再十一者,湯再征十一國;再十一,凡征二十二國也。”不論十一、二十二,總之湯用兵的次數才良多。
既然是往東退,湯自然是往東進;那么,一定是先都商縣的亳,再都偃師的亳,再都鄰葛的亳的。不過,“既絀夏命還亳”的亳,卻無從斷定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作出了獨到的貢獻,為后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財富。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于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既堅持不懈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歷史研究法》等。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歷史學家。他在清華求學七年,與錢鍾書、吳晗、夏鼎并稱為“文學院四才子”。張蔭麟主張理想的歷史寫作應具備兩個條件:正確充備之資料及忠實之藝術的表現,并特別為通史撰述制定“筆削”與“綜貫”的標準。他繼承自司馬遷以來的中國史學傳統,又汲取西方歷史哲學的經驗,是20世紀“史界革命”的中堅人物。
- 主題:這個系列很不錯
這套書很好呀,都是一些領域的大學者,很有水平,有一部分是民國的已故大師遺作,更是難得,有時候翻一番也覺得受益良多,簡體橫版,適合現代的普通人閱讀習慣,盡可能收集齊吧,目前收了20幾種。接著收,希望多做活動,趕緊收集齊全。此舉,中圖網確實為功不小。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