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81178
- 條形碼:9787301281178 ; 978-7-301-2811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 本書特色
20世紀的百年歷程,既是俄蘇思想界彷徨和困惑的百年、艱辛與痛苦的百年,也是探索和追求的百年、顛覆和創新的百年。此間,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與思維方式發生了巨變。《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是我國一部對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進行完整研究的學術專著,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原蘇聯版圖內和流亡海外的各主要俄蘇文學批評理論流派,特別是對一些以往鮮為人知的批評家及其代表性成果,進行了客觀的評述,并努力從方法論的視角來審視這部文學批評理論的歷史畫卷,盡可能嘗試運用宗教和審美批評理論的方法,剖析具體的文學作品,以期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揭示文學批評理論對文學創作的指導作用。《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對于反思20世紀俄蘇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了解現代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起源,感知20世紀俄羅斯民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 內容簡介
20世紀是俄蘇思想界彷徨和困惑的百年,也是探索和追求的百年。此間,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與思維方式發生了巨變。《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對于探究20世紀俄蘇文學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了解現代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起源,感知20世紀俄羅斯民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 目錄
**節 一個循環:多元與一元之間
第二節 兩大板塊:境內與境外交融
第三節 三股潮流:起伏與轉向演變
**編 宗教編
概 述
**章 索洛維約夫:完整知識體系的構建
**節 走向上帝:大智而哲學修養更高的人
第二節 完整知識:神學、哲學、科學的融合
第三節 索菲婭形象:萬物統一和神人合一
第四節 倫理學觀點:善與萬物統一
第五節 美學觀:真善美的物質統一性
第六節 時空的象征:別雷小說《彼得堡》
第二章 羅贊諾夫:性與宗教
**節 思考與探索:生活化與文學化
第二節 生活化:性與宗教
第三節 文學化:思想與批評
第四節 思想探索的文學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
第三章 特魯別茨科伊兄弟:聚和性意識與生命的意義
**節 轉向宗教:兩兄弟的學術之旅
第二節 謝·尼·特魯別茨科伊:聚和性意識
第三節 葉·尼·特魯別茨科伊:生命的意義
第四節 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的“聚和性”意識
第四章 梅列日科夫斯基:新宗教意識
**節 詩歌與理論批評:俄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第二節 新宗教意識
第三節 象征主義批評
第四節 《未知者耶穌》的象征意義與批評啟示
第五章 舍斯托夫:悲劇哲學
**節 思想的執著者
第二節 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
第三節 圣經哲學:走向信仰之路
第四節 悲劇哲學批評
第五節 契訶夫創作的悲劇式解讀
第六章 維·伊凡諾夫:現實主義的象征主義
**節 基督教文化的審美感悟者
第二節 現實的象征化:酒神崇拜
第三節 象征的現實化:合唱原則
第四節 象征與現實之間:文本現實性的逆向延伸
第七章 洛斯基:具體的理想現實主義
**節 走向哲學之路
第二節 具體的理想現實主義
第三節 上帝存在的直覺主義證明
第四節 現實與理想:《櫻桃園》的直覺闡釋
第八章 布爾加科夫:“三位一體”
**節 思想的形成與三個發展階段
第二節 宗教唯物主義與索菲婭學說
第三節 “三位一體”的文學批評
第四節 《卡拉瑪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形象
第九章 別爾嘉耶夫:東正教人本主義
**節 生平與思想探索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唯心主義、俄羅斯宗教文化之間
第三節 走出悲劇的人本學哲學
第四節 東正教人本主義
第五節 精神解放:擺脫客體化世界的羈絆
第六節 地理位置與民族精神之間的同一
第七節 救世的宗教文化批評
第八節 民族“神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
第十章 弗蘭克:直覺主義的宗教人道主義
**節 思想的兩次轉向
第二節 虛無主義倫理學
第三節 黑暗之光:善惡與拯救之間
第四節 直覺主義的宗教人道主義
第五節 庸俗人道主義批判
第六節 直覺與宗教:《復活》的意義
第十一章 弗洛連斯基:宗教與藝術
**節 真理的探索者與殉葬者
第二節 思想探索的三個階段
第三節 宗教與藝術關系的重新闡釋
第四節 《大師與瑪格麗特》的反向透視
編末語
第二編 現實編
概 述
**章 高爾基:現實主義理論與批評建樹
**節 文學目的論
第二節 文學史觀
第三節 重視文學傳統與語言藝術
第四節 抵制極左文學思潮
第二章 普列漢諾夫:俄國*早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家
**節 唯物主義美學觀
第二節 兼及思想與藝術的批評觀
第三節 文學批評成就
第三章 沃羅夫斯基:政論的批評
**節 階級性·傾向性·藝術性
第二節 關注“當前的現實”
第四章 盧那察爾斯基:社會學批評與美學批評
**節 在藝術與政治之間
第二節 關于“反映論”的闡釋
第三節 社會學批評與美學批評的融合
第五章 列寧:文藝思想與批評實踐
**節 “兩種文化”論與文學的黨性原則
第二節 文學批評的三原則
第三節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第六章 托洛茨基:《文學與革命》
**節 文學分類論
第二節 “無產階級文化”論
第七章 布哈林:文化—文學批評觀
**節 論“無產階級文化”與形式主義
第二節 論蘇聯文學
第八章 弗里契:庸俗社會學批評
第九章 波格丹諾夫與“無產階級文化派”
第十章 “崗位派”—“拉普”的文藝觀
**節 “階級文學”論
第二節 “活人論”與“辯證唯物主義創作方法”
第十一章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定義的出現
第二節 日丹諾夫主義
第三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開放體系”
第十二章 波斯彼洛夫:自然派美學理論
編末語
第三編 審美編
概 述
**章 什克洛夫斯基:文學形式的陌生化理論
**節 走向文學的形式研究
第二節 “陌生化”理論
第三節 文學性、陌生化、生活化
第四節 陌生化與生活化:《葉甫蓋尼·奧涅金》解讀
第二章 雅各布森:語言學詩學
**節 詩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軌跡
第二節 文學性—語言學和詩學的聯姻
第三節 作為語言藝術主導的詩性功能
第四節 語言的兩極和對等原則
第五節 詩歌的語法和語法的詩歌
第三章 艾亨鮑姆:科學實證主義文論
**節 科學實證主義批評原則的探索者
第二節 文學史研究
第三節 果戈理短篇小說《外套》的敘述方式
第四章 巴赫金:復調、狂歡化、時空體
**節 一位偉大的批判者與論戰者
第二節 復調小說理論
第三節 狂歡化詩學
第四節 時空體形式
第五節 對話批評方法
第五章 洛謝夫:古希臘羅馬美學研究
**節 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探索者
第二節 古希臘羅馬美學史
第三節 神話、音樂與語言研究
第六章 布洛夫:藝術審美本質論
**節 藝術規律的獨特性
第二節 藝術的審美本質
第七章 斯托洛維奇:藝術審美價值論
**節 社會學派立場
第二節 審美價值論
第八章 卡岡:藝術形態學
**節 主客觀統一派
第二節 系統研究方法
第三節 藝術形態學
第九章 洛特曼:文化符號學的首創者
**節 “兩種語言”融合與碰撞下的學術創新之路
第二節 藝術是一種語言
第三節 語言——文本——文化
第四節“我—他”與“我—我”對話
第五節 獨特的文化空間——“符號圈”
第十章 鮑·安·烏斯賓斯基:視點與藝術文本的結構詩學
**節 學術發展軌跡及其研究特點
第二節 多維開放的藝術文本視點結構
第三節 結構詩學思想的多元理論基礎
第四節 萊蒙托夫《當代英雄》詩學結構的視點分析
第十一章 赫拉普欣科:創作個性與藝術形象的再認識
**節 蘇聯語文科學的“帶頭人”
第二節 創作個性:作家的審美胎記
第三節 堅守形象思維論
第四節 與文藝新論對話
第五節 維護藝術進步觀
第六節 與巴赫金的對話與爭論
第七節 對當代文論建設的啟示
第十二章 利哈喬夫:從文論史到文化理論
**節 “俄羅斯知識界的良知”
第二節 現實的藝術與現實主義藝術
第三節 堅持歷史主義 批評形式主義
第四節 知識分子性與文化性
第五節 文學方法與園林研究
第六節 文學中心主義與文學素質教育
第七節 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
第十三章 納博科夫:直面文學之美的“大師批評”
**節 文學創作與批評的藝術大師
第二節“大師的批評”視野下的審美期待
第三節“大師的批評”之局限與意義
編末語
結 語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多元化與一統化
**節 創作與批評的多元化
第二節 蘇聯文學批評理論:一統化
第三節 方法論的啟示:多元、不確定、對話
主要文論家及其論著中外文對照表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 作者簡介
張杰,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分委員會委員、國際符號學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語言符號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巴赫金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學批評及其理論、俄羅斯文學。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