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風險管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556947
- 條形碼:9787111556947 ; 978-7-111-5569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險管理 本書特色
在過去20年里,風險管理可能已經成為金融領域*的*重要的話題,為了深入了解其復雜性,必須懂得隱藏其后的科學和藝術。因此,投資界專業人士必須具備理解其理論、理念和風險管理實踐發展的堅實的知識框架。
《風險管理》一書以該領域**人物,如理查德·布克斯塔伯、阿斯沃斯·達摩達蘭等人的主要貢獻為綱,勾勒出了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展示了這個領域如何適應未來的風險管理的需要。該書涵蓋了風險管理的各個方面,先是概述了風險管理在過去20年的情況,然后討論了風險度量的各方面應用——從風險管理如何讓投資經理受益,到理解和監控流動性循環,等等。*后一部分檢討了風險管理的實務,包括對沖基金風險管理、衍生品的使用和風險、地緣風險管理以及其他重要話題。
本書為財務分析師、基金經理和金融行業的其他從業人士提供了對當今風險管理*重要內容的深入解讀。
風險管理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金融學*重要論題的劃時代的研究和專業分析。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風險管理實際上已經變得和投資組合構建、資產選擇同等甚至更重要。那些了解風險管理的細微之處的人,能夠比那些完全依賴量化研究的人更好地應對市場動蕩。本書將這些風險管理的細節展現出來,讓讀者從中獲得知識。通過匯集來自代表財務分析師的全球*機構——CFA協會的重要文獻,《風險管理》為投資界人士提供了風險管理理念、背景和實踐發展的堅實基礎。
從風險管理演進到信用風險、風險度量,以及管理衍生品、另類投資、養老基金、國際投資,本書的專家撰稿人討論了投資專業人士日常顧慮的所有關鍵話題。
風險管理 目錄
顧問委員會
CFA協會介紹
前言
致謝
引言
**部分
概述風險管理的兩個十年1990~1999年
第1章 理解市場危機的一個理論框架 / 2
1.1 危機來源3
1.1.1 市場有效性3
1.1.2 流動性和緊迫性3
1.1.3 流動性需求方4
1.1.4 流動性提供方4
1.1.5 市場危機中流動性供需雙方的互動5
1.1.6 市場生態5
1.2 案例研究7
1.2.1 1987年股票市場崩潰7
1.2.2 1991年垃圾債券風暴8
1.2.3 1998年LTCM違約事件10
1.3 經驗教訓11
1.4 政策事宜12
1.4.1 透明度12
1.4.2 監管13
1.4.3 合并13
第2章 在實踐中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風險管理工具 / 16
2.1 有效的風險管理16
2.1.1 資產管理經理的風險16
2.1.2 關注點17
2.1.3 設立項目17
2.2 定義風險18
2.3 風險度量19
2.3.1 追蹤誤差19
2.3.2 方法論的缺陷19
2.3.3 模型缺陷20
2.3.4 回溯測試22
2.3.5 戰略視角23
2.3.6 戰略風險管理方法23
2.4 購買還是自建23
2.5 結論24
注釋25
第3章 全面風險管理的3P / 26
3.1 3P27
3.2 價格28
3.3 概率29
3.4 偏好30
3.5 將3個P結合起來34
3.5.1 再談偏好34
3.5.2 更廣義的風險35
3.6 風險管理的未來36
3.6.1 知識融合36
3.6.2 全面風險管理(TRM)協議36
注釋37
第4章 風險敞口的報告和監控 / 40
4.1 風險管理系統40
4.1.1 識別風險41
4.1.2 量化風險42
4.2 將風險納入投資流程42
4.2.1 組合概念建構43
4.2.2 證券/交易分析43
4.2.3 交易處理43
4.2.4 組合分析44
4.2.5 度量風險調整后的業績表現44
4.2.6 報告流程44
4.3 結論462000年至今
第5章 風險管理回顧 / 48
5.1 單一金融風險還是多個金融風險49
5.2 金融災難的教訓50
5.2.1 德國金屬冶煉和銷售公司事件(1993年)50
5.2.2 橘郡事件(1994年)50
5.2.3 惡棍交易員51
5.2.4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1998年)52
5.2.5 Amaranth基金(2006年)52
5.2.6 小結:充分的控制至關重要52
5.3 業界普遍使用的風險指標53
5.3.1 來自投資理論的指標:方差和標準差53
5.3.2 現代風險管理指標54
5.3.3 概率論54
5.3.4 小結:風險度量是前瞻性的練習55
5.3.5 風險價值(VaR)55
5.3.6 期望損失和條件VaR57
5.3.7 *差預期值58
5.3.8 華爾街指標:歐米伽風險59
5.4 信用風險方法論60
5.4.1 信用遷移61
5.4.2 結構化模型61
5.4.3 強度模型62
5.4.4 精算方法62
5.4.5 大型投資組合模型62
5.5 操作風險63
5.6 流動性風險64
5.7 風險指標的新分類64
5.7.1 貨幣風險指標65
5.7.2 一致性風險指標66
5.7.3 一致性風險指標定義的擴展68
5.7.4 凸性風險指標68
5.7.5 譜風險指標68
5.7.6 小結:我們如何把這些融合起來69
5.8 風險度量需要整合69
5.9 結論70
注釋70
第6章 定義風險 / 72
6.1 弗蘭克·奈特72
6.2 對奈特定義的批評74
6.3 哈里·馬科維茨75
6.4 不確定性76
6.5 暴露的敞口76
6.6 風險77
6.7 操作方面的定義77
6.8 風險的一個操作主義視角79
6.9 結論80
注釋80
第7章 價值和風險:超越貝塔 / 81
7.1 管理風險VS降低風險81
7.2 風險與價值:傳統視角82
7.2.1 風險和DCF估值82
7.2.2 相對估值模型82
7.3 拓展對風險的分析83
7.3.1 模擬83
7.3.2 DCF估值84
7.3.3 相對估值85
7.3.4 期權定價模型85
7.4 風險管理的*終評估86
7.5 結論86
注釋87
第8章 金融危機的一個簡單理論:為何費希爾·布萊克仍然重要 / 88
8.1 金融危機:一個可能的情境分析89
8.2 所有這些系統性風險怎么可能發生90
8.3 我們錯在何處91
第9章 管理機構風險 / 93
9.1 通過實時組合監控加強風險直覺93
9.2 銀行和基金的風險管理:不一樣的游戲95
9.2.1 損失風險的概率:有無偏見95
9.2.2 交易分析和組合分析的區別97
9.2.3 日常數據陷阱98
9.3 風險報告99
9.4 風險判斷100
9.5 結論101
第10章 風險管理與風險度量 / 104
10.1 從數據到有用信息104
10.1.1 相關方105
10.1.2 轉換需要105
10.2 新的機構投資者105
10.2.1 傳統投資者105
10.2.2 對沖基金106
10.3 透明度和風險度量的新動態106
10.3.1 營銷、客戶服務和銷售106
10.3.2 網絡系統106
10.4 提供工具107
10.5 結論109
注釋109
第二部分
風險度量
第11章 波動率在分散化和風險管理中的意義 / 112
11.1 分散化失效了嗎112
11.2 風險模型失效了嗎114
11.3 風險的大小應該是如此讓人吃驚的事情嗎115
11.4 投資者們過度暴露于尾部風險中了嗎116
11.5 結論120
第12章 風險:用VaR度量風險 / 121
12.1 度量VaR122
12.1.1 正常分布下的VaR123
12.1.2 正態分布下的VaR123
12.1.3 基于Sigma的VaR124
12.2 評估VaR124
12.2.1 基于分位數的VaR的估計誤差125
12.2.2 基于Sigma的VaR的估計誤差126
12.2.3 方法之間的比較126
12.3 結論128
注釋129
第13章 風險管理如何使投資經理獲益 / 130
13.1 定義風險130
13.1.1 絕對與相對風險130
13.1.2 特定基金風險131
13.1.3 意外的損失131
13.2 定義風險管理131
13.2.1 進攻性風險管理131
13.2.2 防御性風險管理132
13.2.3 VaR背景132
13.3 采用VaR133
13.3.1 目標133
13.3.2 方法133
13.3.3 實施134
13.3.4 特殊情況135
13.3.5 表現反饋137
13.3.6 與其他測度的比較137
13.3.7 對于基金經理的好處138
13.3.8 批評和限制138
13.4 結論140
第14章 整合客戶和投資經理的風險管理目標 / 143
14.1 投資委托協議和投資指引143
14.2 參數化的風險分析144
14.3 基于概率的風險測度146
14.4 市場風險結構147
14.5 壓力測試150
14.6 結論151
第15章 風險的誤測 / 154
15.1 為什么投資者關心中間階段風險155
15.2 投資期間內的損失敞口156
15.3 應用157
15.3.1 貨幣對沖基金157
15.3.2 杠桿對沖基金159
15.4 結論159
附錄15A 投資期限內風險160
注釋162
第16章 風險度量的風險 / 164
16.1 關于工具164
16.2 靜態風險165
16.2.1 久期和凸性165
16.2.2 方差/協方差vs久期166
16.2.3 收益分布167
16.2.4 跟蹤誤差vs風險價值168
16.2.5 持有期和資產分配168
16.2.6 有效邊界和資產分配169
16.3 動態風險170
16.4 調整機制和分布172
16.5 結論174
注釋175
第17章 二階矩 / 176
注釋178
第18章 風險預算的各種說法 / 179
18.1 風險分配模型181
18.2 風險分配和資產配置181
18.3 *優風險分配182
18.4 *優風險分配的敏感度185
18.5 風險分配和隱含的信息比率185
18.6 策略性風險的*優分配186
18.7 設定整體風險預算187
18.8 確定目標信息比率189
18.9 結論190
附錄18A *優風險分配190
注釋192
第19章 理解和監控流動性危機周期 / 194
19.1 周期195
19.1.1 損失的風險196
19.1.2 清算的需求196
19.1.3 市場流動性197
19.2 測量市場危機周期197
19.3 結論200
注釋200
第20章 為何公司特質風險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化 / 201
20.1 隨時間變化的公司特質風險202
20.2 為何公司特質風險隨時間推移而變化204
20.2.1 產業權重的變化204
20.2.2 公司規模205
20.2.3 產業內集中度的變化206
20.3 控制三個因素208
20.3.1 控制樣本208
20.3.2 回歸檢驗:控制規模、產業和集中效應209
20.3.3 其他對于公司特質風險隨著時間變化的解釋210
20.4 結論211
注釋211
第21章 黑色星期一和黑天鵝 / 213
21.1 來自奈特的提示215
21.2 曼德勃羅關于風險、災難與收益的看法215
21.3 凱恩斯的智慧217
21.4 量化凱恩斯的區別218
21.5 眀斯基增加了一個關鍵的要素219
21.6 風險和毀滅:不斷重復發生221
21.7 高風險、低風險溢價222
21.8 其他風險223
21.9 后記223
注釋223
第22章 不具有相關性的收益的秘密 / 225
22.1 理論225
22.2 證據226
注釋226
第三部分
管理風險另類投資
第23章 對沖基金風險管理:介紹和綜述 / 228
23.1 為什么要風險管理229
23.2 為什么不用風險價值法VaR231
23.3 生存偏差233
23.4 動態風險分析234
23.5 非線性239
23.6 流動性和信用度243
23.7 其他因素246
23.8 結論246
注釋247
第24章 另類投資策略的風險管理 / 249
24.1 風險管理框架249
24.2 管理風險與回報250
24.2.1 風險管理的水平250
24.2.2 風險控制水平251
24.2.3 工具251
24.3 盡職調查254
24.4 風險類型255
24.4.1 資金集中風險255
24.4.2 流動性風險255
24.4.3 凈值不穩定的風險256
24.4.4 聲譽風險258
24.5 整體分析258
24.6 結論258
注釋260
第25章 對沖基金的風險和變化之源 / 261
25.1 基準261
25.2 透明度262
25.3 投資策略的銜接263
25.4 費用合理化264
25.5 風險控制264
25.5.1 貝塔265
25.5.2 金融杠桿265
25.5.3 頭條風險265
25.5.4 當前對沖基金所面臨的風險266
第26章 母基金的風險管理 / 270
26.1 定義風險271
26.2 管理尾部風險271
26.2.1 定性研究:結構性風險板塊272
26.2.2 提升對沖效益:定量研究273
26.2.3 充滿危機的市場275
26.3 未來風險276
注釋278
第27章 對沖基金:風險與回報 / 279
27.1 來自塔斯的數據庫279
27.2 回報率的非正態性280
27.3 影響對沖基金回報的偏差因素281
27.3.1 回填偏差281
27.3.2 生存偏差282
27.4 對沖基金回報的持續性284
27.5 對沖基金的死亡概率286
27.6 結論287
信用風險
第28章 信用風險 / 289
28.1 什么是信用衍生工具289
28.2 預測違約290
28.3 結構化的定價模型290
28.4 簡式定價模型291
28.5 信用違約互換293
28.6 隨時間變化的違約強度294
28.7 模擬違約時間295
28.8 模擬違約時間的例子295
28.9 擔保債務憑證(CDO)296
28.10 CDO價格相關性的影響296
28.11 信用指標297
28.12 一籃子違約掉期297
28.13 關聯違約的模型298
28.14 使用蒙特卡羅法為CDO定價300
28.15 結論300
注釋301
第29章 坍塌的巴別塔:次貸證券化和信用危機 / 303
29.1 風險轉移的構建304
29.1.1 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305
29.1.2 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結構性投資工具(SIV)和擔保債務憑證(CDO)305
29.1.3 信用違約互換(CDS)306
29.2 什么在增長306
29.2.1 次級抵押貸款的興起307
29.2.2 出售方和購買者的低風險308
29.2.3 系統的高風險309
29.3 一定會下跌310
29.3.1 正回饋的消極結果310
29.3.2 錯誤312
29.4 小結:廢墟上的重建313
注釋315
第30章 運用現代風險管理分析權益和信用 / 317
30.1 價值和風險分析方面的扭曲317
30.2 在識別價值和風險方面的失敗318
30.2.1 經營性資產評估的公式318
30.2.2 傳統計算方法造成的問題319
30.2.3 現實中的公司案例321
30.3 未來的扭曲:戰略性風險管理中的衍生工具322
30.3.1 資產負債表和權益的影響322
30.3.2 使用衍生工具來控制風險323
30.4 結論323
注釋325
衍生工具
第31章 衍生工具的使用和風險 / 326
31.1 衍生工具326
31.2 衍生工具的歷史327
31.3 在全球投資組合中使用衍生工具328
31.3.1 用期貨復制一個國際指數328
31.3.2 策略實施331
31.3.3 指數期權策略332
31.3.4 場外期權和場內期權334
31.3.5 為獲得指數收益的結構性票據334
31.4 風險管理和衍生工具335
31.4.1 風險的來源335
31.4.2 內部風險控制336
31.5 結論336
注釋337
第32章 投資機構的有效風險管理 / 338
32.1 為什么現在管理風險338
32.2 三十人小組報告339
32.3 1994年的后續調研340
32.4 市場風險341
32.5 結論343第33章 風險管理項目 / 346
33.1 風險管理前提347
33.2 今天的風險348
33.2.1 歷史背景348
33.2.2 衍生工具的特殊風險349
33.2.3 管理衍生工具中的普遍問題350
33.3 一個風險管理過程352
33.3.1 投資經理指導原則353
33.3.2 了解公司正承擔的風險353
33.3.3 測量和控制風險353
33.3.4 風險管理過程的定位355
33.4 結論355
注釋357
第34章 風險管理增加價值嗎 / 358
34.1 公司使用的風險管理358
34.1.1 融資成本的減少358
34.1.2 借債能力的增長360
34.1.3 凈現金流的增長361
34.2 市場反應362
34.3 結論364
注釋364
第35章 風險管理和信托責任 / 365
35.1 信托關系366
35.1.1 服務條款的關系366
35.1.2 委托權和自主裁量權366
35.1.3 禁止性成本367
35.1.4 “結構性依賴”:疏忽或誤用的風險367
35.1.5 不充足的直接控制和監控367
35.1.6 其他控制368
35.2 信托法368
35.2.1 “額外的”損失風險368
35.2.2 信托法的功能和限制368
35.2.3 排他性利益原則368
35.2.4 信托關系結構369
35.2.5 道德污點369
35.3 信托法與合同法370
35.3.1 信托法370
35.3.2 合同法370
35.3.3 市場的保護370
35.4 信托法和公司法371
35.4.1 信托法371
35.4.2 公司法372
35.5 信托責任372
35.5.1 承擔責任的例子373
35.5.2 免責聲明的例子373
35.6 來自案例法的經驗374
35.6.1 布瑞恩訴羅斯案374
35.6.2 Caremark案374
35.6.3 言外之意374
35.7 結論375
注釋376
全球風險
第36章 全球投資組合的金融風險管理 / 378
36.1 基本原理378
36.2 處理風險380
36.2.1 全球分散化380
36.2.2 資產管理380
36.3 處理誤解383
36.3.1 跟隨趨勢383
36.3.2 隱藏的賭注383
36.3.3 一個行為障礙383
36.4 結論384
注釋384
第37章 全球化對沖:優化國際股票投資組合的風險和收益 / 385
37.1 為什么要對沖385
37.1.1 為什么不全部對沖386
37.1.2 為什么是全球化對沖387
37.2 全球化對沖公式387
37.2.1 公式的自變量388
37.2.2 案例390
37.2.3 *優化391
37.2.4 貨幣對沖注解391
37.3 在其他類型組合中應用公式392
37.4 結論392
注釋392
第38章 對沖策略 / 393
38.1 貨幣風險管理的目標393
38.2 貨幣敞口和多樣化394
38.3 線性貨幣對沖策略395
38.3.1 在捐贈基金上的應用395
38.3.2 有效邊界和有效平面395
38.3.3 均值、方差、跟蹤誤差*優化396
38.3.4 均值方差法與MVTE法的表現對比397
38.4 非線性貨幣對沖策略397
38.5 貨幣對沖策略的現金流管理399
38.6 結論400
第39章 新興市場中的貨幣風險管理 / 403
39.1 管理貨幣風險403
39.1.1 對沖交易敞口404
39.1.2 可選擇的對沖策略404
39.2 結論406
第40章 管理地緣政治風險 / 407
40.1 推高風險的過程407
40.2 美國408
40.3 中國409
40.4 俄羅斯410
40.5 新興市場410
40.6 地緣政治風險和能源問題411
40.7 結論411
注釋413
第41章 全球金融管理中的貨幣風險 / 414
41.1 前言414
41.2 引言415
41.3 概要416
41.4 介紹416
41.4.1 全球投資機會417
41.4.2 國家權重和投資組合收益418
41.4.3 資產定價模型隱含的風險測度指標419
41.4.4 國家風險測度指標421
41.4.5 金融證據預覽422
41.5 國家風險423
41.5.1 國家風險和經濟理論423
41.5.2 國家風險的β定價模型428
41.6 在實務中確定國家風險430
41.6.1 國家風險和債券評級430
41.6.2 使用評級測量國家風險431
41.6.3 國家風險的簡潔測量方法438
41.7 國家風險分析的運用440
41.7.1 檢測國家風險和預期收益的框架440
41.7.2 估算預期收益、波動率和相關系數441
41.7.3 將風險評級運用到發展中國家446
41.8 投資組合管理的隱含意義447
41.8.1 國家風險和基本面分析447
41.8.2 國家風險和持有期回報449
41.8.3 使用國家風險中的變化來預測預期收益457
41.8.4 其他投資組合管理運用458
41.9 結論460
附錄41A 本文使用的國家風險評級461
注釋461
第42章 世界經濟中的政治風險 / 463
42.1 政治風險分析463
42.2 政治風險模型464
42.3 國家排名466
42.3.1 *穩定的466
42.3.2 *不穩定的466
42.3.3 俄羅斯和中國466
42.4 結論467
注釋467
非金融風險
第43章 風險管理的行為視角 / 468
43.1 風險回避468
43.2 風險與不確定性469
43.3 解讀概率470
43.3.1 基于概率的VaR470
43.3.2 條件概率470
43.3.3 零概率事件471
43.4 結論472
注釋473
第44章 行為風險:軼事和令人不安的證據 / 474
44.1 失誤之一:過度自信476
44.2 失誤之二:決策框架476
44.3 失誤之三:代理摩擦477
44.4 結論478
第45章 運營盡職調查的十誡 / 479
45.1 定義角色480
45.2 定義目的:保護資產480
45.3 定義目標:持續有效地整合控制點480
45.4 職能分離480
45.5 做好工作480
45.6 文檔和溝通481
45.7 通過投資研究更高效地工作481
45.8 牢記基本原則481
45.9 高層關注481
45.10 留意警示信號481
注釋484
第46章 模型 / 485
46.1 飛機模型485
46.2 物理學中的模型486
46.2.1 基礎模型486
46.2.2 現象學模型486
46.3 金融模型487
46.4 金融工程的基礎488
46.5 模型風險489
46.6 結論490
注釋490
第47章 投資管理模型的使用和誤用 / 491
47.1 金融模型的用處491
47.2 對沖的影響494
47.3 模型誤用495
47.4 企業債券和銀行風險的非線性模型496
47.5 以前從未見過的房地產風險497
47.6 結論497
第48章 金融市場監管:保護我們免受自我和他人干擾 / 500
48.1 保證金(杠桿)規則502
48.2 適當性監管504
48.3 藍天法案和強制披露505
48.4 我們應該做什么507
48.5 結論508養老基金風險
第49章 預算和監控養老基金風險 / 510
49.1 養老基金特征511
49.2 評估風險512
49.2.1 因素模型512
49.2.2 基金及其組成部分512
49.3 養老基金的應用517
49.3.1 并入債務518
49.3.2 在基金中使用因素模型520
49.3.3 匯集521
49.4 執行問題523
49.5 結論524
注釋524
第50章 計劃發起人對風險管理項目的觀點 / 525
50.1 背景525
50.2 理念、目標和任務526
50.2.1 理念526
50.2.2 目標526
50.2.3 任務526
50.3 風險管理方法527
50.3.1 風險范圍527
50.3.2 影響范圍528
50.3.3 訓練528
50.4 風險管理構建模塊528
50.5 主要標準530
50.5.1 稽核/評審530
50.5.2 依賴性530
50.5.3 必要的管理層回應530
50.5.4 輸出530
50.6 結論531
第51章 評估一個風險管理項目 / 533
51.1 對風險的看法534
51.2 風險管理項目的潛在目標535
51.3 一個計劃發起者如何實施和評估風險管理536
51.4 結論537
注釋539
第52章 建立和實施一個風險預算系統 / 540
52.1 發起人的作用540
52.2 養老基金危機541
52.3 養老基金風險541
52.3.1 政策風險542
52.3.2 盈余風險542
52.4 安大略教師養老基金計劃政策的變化543
52.4.1 注資政策543
52.4.2 未來預期543
52.4.3 養老基金管理目標544
52.4.4 風險定義和評估544
52.4.5 管理資金比率的總風險545
52.5 消極和積極風險545
52.5.1 收益545
52.5.2 資金比率的總風險545
52.5.3 主動/被動管理545
52.5.4 風險*優化546
52.5.5 積極風險分配546
52.5.6 對積極風險的控制546
52.5.7 積極風險的用途和多樣性547
52.6 另類投資547
52.7 資產組合和總風險548
52.8 結論548
注釋551
第53章 養老基金的債務驅動投資策略 / 552
53.1 瑞士養老基金系統552
53.2 債務驅動的投資553
53.3 理解債務555
53.4 免疫和現金流匹配557
53.5 結論558
本書各章作者 / 559
譯后跋 / 561
參考文獻
風險管理 相關資料
這本書是風險管理領域的真知灼見和頗具啟發的思想的及時總結。
唐·常思(Don M. Chance)
James C. Flores捐助MBA講座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風險管理是近年的熱點。在這本匯總了現代和經典論文的著作中,小哈斯萊特展示了風險管理是多么具有活力和充滿刺激。這場戰爭永遠不會結束,這本書將激勵發展新的武器和為下一場新的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
保羅·威爾莫特(Paul Wilmott)
《數量金融》系列圖書、wilmott.com的作者、研究者和規劃者
風險管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沃爾特 V. 小哈斯萊特(Walter V. “Bud” Haslett Jr. CFA)
CFA協會的風險管理、衍生品和另類投資主管。哈斯萊特先生在CFA協會擔任資格考試評判人、評判委員會成員,以及《財務分析師》雜志評審、《CFA文摘》編輯。他曾擔任費城CFA協會主席和紐約證券分析師協會理事。哈斯萊特先生持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德克塞爾大學MBA學位。在加入CFA協會之前,他曾擔任Miller Tabak的期權分析主管,在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從事費城證券交易所期權交易部門的風險管理。
譯者簡介
鄭磊,經濟學博士、MBA、香港資深金融和資本市場從業人士,持有中國香港和內地證券業所有從業資格,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企業融資》雜志學術顧問,《董事會》雜志董事圓桌作者,曾在跨國制造企業擔任高管,曾擔任深圳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創新組專家,風險投資和產業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具有近20年資本和金融市場從業經驗,在內地和香港出版跨境投資、并購重組、衍生品、私募股權、證券分析、投資心理學與行為金融、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與資本專著、譯著等近20部。現任招商銀行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資產管理董事。
王盛,香港大學金融學碩士,現任職于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