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污染物與殘留分析
1.1引言
1.1.1食物鏈:全球性問題
1.1.2食品和飼料的快速預警系統
1.1.3食品和飼料的產業問題
1.1.4消費者的觀念
1.2新興污染物
1.2.1溴化阻燃劑
1.2.2全氟有機化合物
1.2.3內分泌干擾物
1.2.4金屬元素形態
1.2.5生物堿毒素
1.2.6肽和蛋白質生長促進劑
1.2.7轉基因生物(GMO)
1.2.8納米粒子
1.3隱蔽污染物
1.4未知的生物活性污染物
1.4.1未知污染物暴露的生物活性鑒定
1.4.2用代謝組學的方法確定新出現的未知污染物
1.4.3利用計算機預測手段鑒別不明物質
1.5新技術
1.5.1組學技術
1.5.2生化方法
1.5.3生物納米技術
1.5.4大氣壓力質譜
1.6確證與質量保證/質量控制的挑戰
1.6.1生物化學或生物學快速篩查方法
1.6.2全面的儀器分析方法
1.7結論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2食品污染物與殘留的國際法規
2.1歐盟和美國法律簡介
2.2歐盟法律覆蓋的項目和主題
2.2.1食品安全
2.2.2食品質量
2.2.3水質量
2.3美國法律覆蓋的主題/項目
2.3.1食品安全
2.3.2技術層面
2.3.3食品質量
2.3.4水資源保護和管理
參考文獻
歐盟法規
3分析方法中質量控制的實施指南
3.1引言
3.2質量控制的作用
3.2.1主要作用
3.2.2基于鑒定標準質控體系的關鍵方面
3.2.3基于良好實驗室操作規范質控體系的關鍵因素
3.3結論
參考文獻
4免疫化學和受體技術:免疫分析、免疫親和色譜、免疫傳感器以及基于
分子印跡的聚合物傳感器的應用
4.1引言
4.2定義和概念
4.3免疫分析模式
4.4免疫分析方法的開發
4.4.1半抗原的合成
4.4.2抗體的制備
4.4.3分析方法的開發和優化
4.4.4驗證
4.5免疫化學技術
4.5.1放射免疫分析(RIAs)
4.5.2酶免疫分析(EIAs)
4.5.3熒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
4.5.4化學發光磁免疫分析(CMIA)
4.5.5流動注射免疫分析(FIIA)
4.5.6免疫親和色譜
4.5.7免疫傳感器
4.6仿生學:分子印跡聚合物(MIPs)
4.6.1MIPs在前處理/預濃縮以及分離中的應用
4.6.2基于MIPs的傳感器的研發和應用
4.7商品化設備及展望
參考文獻
5食品污染物殘留分析的樣品前處理技術
5.1引言
5.2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樣品前處理方法
5.2.1靜態頂空(SHS)
5.2.2動態頂空(DHS)
5.2.3固相微萃取(SPME)
5.2.4頂空吸附萃取(HSSE)
5.2.5選擇性應用
5.3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和非揮發性有機化合物(NVOCs)的
樣品前處理方法
5.3.1固體樣品
5.3.2液體樣品
5.4分離和凈化
5.4.1化學方法
5.4.2色譜方法
5.4.3凝膠滲透色譜(GPC)
5.4.4在線分析
5.4.5選擇性應用
5.5蒸發
5.6衍生
5.7結論
參考文獻
6色譜技術進展
6.1引言
6.2快速色譜分離
6.2.1快速氣相色譜
6.2.2快速液相色譜
6.3二維色譜分離
6.3.1全二維氣相色譜
6.4消除不利的基質效應
6.4.1氣相色譜法中消除基質效應的方法
6.4.2液相色譜—質譜法中消除基質效應的方法
6.5展望
參考文獻
7質譜分析方法進展
7.1引言
7.2高分辨率和高準確率的質譜儀
7.2.1飛行時間質譜
7.3串聯質譜儀
7.3.1三重四極桿質量分析器
7.3.2離子阱質譜儀
7.3.3線性離子阱
7.4高分辨質譜儀聯用
7.4.1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儀
7.4.2傅里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和軌道回旋共振質譜儀
7.5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8毛細管分離技術
8.1引言
8.2小型化和毛細管類型
8.3毛細管液相色譜
8.4毛細管電分離
8.4.1設備
8.4.2電滲流和焦耳熱
8.4.3譜帶展寬
8.4.4毛細管電泳
8.4.5毛細管電分離色譜技術
8.5基于毛細管分離的檢測技術
8.6固相萃取與毛細管電泳的接口以及其自動化
8.7毛細管電泳在食品污染物檢測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9農藥殘留
9.1引言
9.2物理化學性質
9.3健康影響
9.4分析方法
9.5儀器分析
9.5.1氣相色譜法
9.5.2液相色譜法
9.6LC-MS-MS的應用
9.6.1矮壯素
9.6.2新農藥
9.7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10獸藥殘留
10.1引言
10.1.1抗生素
10.1.2驅腸蟲劑和抗真菌劑
10.1.3鎮靜劑和抗炎藥
10.2影響分析方法學的獸藥理化性質
10.2.1獸藥的性質
10.2.2食品基質的性質
10.3獸藥殘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0.3.1直接影響
10.3.2抗生素耐藥性
10.4分析方法
10.4.1方法的類型
10.4.2分析方法小結
10.4.3*近方法學的具體舉例
10.5食品中濫用獸藥的事件
10.6展望
10.6.1生物傳感器
10.6.2多殘留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1控制家畜非法使用生長促進劑的分析策略
11.1引言
11.2化學性質、健康影響
11.2.1二苯乙烯類化合物
11.2.2抗甲狀腺藥物
11.2.3類固醇
11.2.4二羥基苯酸內酯(RALs)
11.2.5β-激動劑
11.3分析方法
11.3.1類固醇
11.3.2皮質類固醇
11.3.3β-激動劑
11.3.4甲狀腺拮抗劑
11.3.5生長激素
11.4食品中濫用生長促進劑的事件
11.5展望
參考文獻
12真菌毒素
12.1引言
12.2真菌毒素的分類
12.2.1主要的真菌毒素
12.2.2次要的真菌毒素
12.3健康影響
12.3.1人類急性真菌毒素中毒病例
12.3.2低劑量真菌毒素的影響
12.3.3人類接觸真菌毒素的定量評估
12.3.4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高耐受限量
12.4采樣
12.5分析方法
12.5.1引言
12.5.2樣本制備
12.5.3分析和檢測
12.5.4其他方法
12.6食品和飼料中存在的真菌毒素
12.6.1黃曲霉毒素
12.6.2赭曲霉毒素 A
12.6.3鐮刀菌毒素
12.6.4棒曲霉素
12.6.5鐮刀菌毒素
12.6.6其他真菌毒素
12.7凈化程序
12.8未來需求
致謝
參考文獻
13藻類毒素
13.1引言
13.2海產品中毒毒素
13.3麻痹性貝類毒素(PSP)
13.4腹瀉性貝類毒素(DSP)
13.4.1DSP的毒性
13.4.2DSP的分析
13.5原多甲藻酸毒素(AZP)
13.5.1采用LC-MS以及LC-MSn檢測原多甲藻酸貝類毒素
13.6記憶喪失性貝毒素(ASP)
13.7蝦夷扇貝毒素(YTXs)
13.7.1YTXs快速篩查方法
13.7.2采用LC-MS和LC-MSn檢測蝦夷扇貝毒素
13.8神經性貝類毒素(NSP)
參考文獻
14持久性有機氯代污染物,二英和多氯聯苯
14.1引言
14.2POPs的物理化學特性及用途
14.3健康影響
14.3.1對生殖系統的不良影響
14.3.2致癌性
14.3.3其他不良效應
14.3.4二英的作用模式及毒性當量
14.4分析方法
14.4.1提取
14.4.2凈化
14.4.3GC測定
14.4.4生物技術測定
14.5食品中的POPs
14.6展望
參考文獻
15食品污染物之溴系阻燃劑
15.1引言
15.1.1溴系阻燃劑的定義和分類
15.1.2物理及化學性質
15.1.3毒理學特性
15.2分析方法
15.2.1樣品前處理
15.2.2儀器分析
15.2.3質量保證/質量控制(QA/QC)
15.3食品中的污染現狀
15.3.1南美洲和北美洲食品中PBDEs污染水平及膳食攝入狀況
15.3.2歐洲和亞洲食品中PBDEs污染水平及膳食攝入狀況
15.3.3食品中HBCD和TBBP-A污染水平及膳食攝入狀況
15.3.4PBDD/Fs
15.4監管措施/安全狀況以及正在進行中的監測計劃
15.5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16金屬
16.1引言
16.1.1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
16.2金屬元素的分析方法
16.2.1采樣
16.2.2樣品中有機物的消解
16.2.3分離和濃縮
16.2.4實驗室污染
16.2.5儀器分析方法
16.3重點金屬元素
16.3.1汞
16.3.2鉑族金屬
16.3.3其他
16.4食品中痕量金屬的分析指南
16.5結論和展望
16.5.1食品樣本的基質類型
16.5.2相關儀器分析技術
參考文獻
17多環芳烴
17.1引言
17.2物理化學特性
17.3健康影響
17.3.1體外實驗對實驗室哺乳動物的影響
17.3.2對人體的影響
17.4分析方法
17.4.1提取
17.4.2凈化
17.4.3測定
17.5食品中PAHs污染狀況
17.6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18食品與生物樣品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檢測方法
18.1引言
18.2NOC的物理化學性質
18.2.1紫外,核磁共振譜,質譜
18.2.2NOC的合成、形成和降解
18.3健康影響
18.3.1人群研究
18.3.2動物研究
18.4分析方法
18.4.1安全
18.4.2命名
18.4.3NOC分析總則
18.4.4揮發性亞硝胺的檢測
18.4.5HPLC-TEA法測定亞硝胺酸
18.4.6GC-TEA測定亞硝胺酸的甲酯
18.4.7GC-TEA測定羥烷基亞硝胺類
18.4.8HPLC-光分解-TEA檢測非揮發性NOC
18.4.9Havery用于檢測所有種類NOC的HPLC-TEA方法
18.4.10總ANC的檢測
18.4.11測定亞硝酰胺類ANC
18.4.12烷基脲的檢測
18.4.13HPLC-光解-TEA法測定亞硝酰胺類
18.5食物中的NOC
18.5.1揮發性亞硝胺類水平
18.5.2亞硝胺酸水平
18.5.3總ANC水平與確證
18.5.4烷基脲與烷基亞硝酸脲水平
18.6結論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19雜環胺
19.1引言
19.2物理化學特性
19.3健康影響
19.4雜環胺的生成
19.4.1模擬系統
19.4.2肉中雜環胺的生成條件
19.5食品樣品分析
19.5.1樣品提取
19.5.2色譜分析及檢測
19.5.3質譜
19.5.4GC-MS
19.5.5LC-MS
19.5.6UPLC-MS/MS
19.5.7毛細管電泳
19.6食品中的存在情況
19.6.1鍋中殘留和食物調味品
19.6.2改進烹調方法以減少雜環胺的生成
19.7暴露評估
19.8監管和展望
參考文獻
20丙烯酰胺、氯丙醇、氯丙醇酯、呋喃
20.1丙烯酰胺
20.1.1背景
20.1.2分析方法
20.1.3水平測試
20.2氯丙醇和氯丙醇酯
20.2.1背景
20.2.2分析方法
20.2.3MCPD酯類總論
20.2.4水平測試和協同性研究
20.3呋喃
20.3.1背景
20.3.2分析方法
20.3.3水平測試和監測實踐
20.4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21食品接觸材料
21.1引言
21.1.1潛在的遷移物及其遷移過程
21.2物理和化學特性
21.2.1包裝材料的組成物質
21.2.2其他物質
21.3分析方法
21.3.1關于遷移物規范的綜合分析
21.3.2篩選方法
21.3.3總遷移量的檢測——塑料制品
21.3.4特定遷移量的測定以及分析方法
21.3.5材料中的物質成分
21.3.6質控措施及官方控制內容
21.4健康影響
21.4.1風險評估的基礎
21.5食物中的含量
21.6展望
參考文獻
22食品接觸材料非靶向多組分分析監測
22.1引言
22.2食品接觸材料相關立法
22.2.1食品接觸材料立法現狀
22.2.2食品接觸材料立法展望
22.3非靶向分析
22.3.1遷移試驗
22.3.2樣本制備及前處理
22.3.3遷移物分離
22.3.4遷移化合物的定性和/或識別
22.3.5遷移化合物的定量檢測
22.3.6分析數據的評價
22.4近期文獻報道的非靶向分析案例
22.4.1紙和紙板
22.4.2聚合物
22.4.3罐頭
22.5FCM中遷移物的安全性評價
22.5.1TTC原則
22.5.2列表外遷移物的安全性評價
22.6結論以及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