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 版權信息
- ISBN:7802331250
- 條形碼:9787802331259 ; 978-7-80233-125-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 內容簡介
“新農村建設實用技術叢書”通俗易懂、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凝結了一批權威專家、科技骨干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心血和智慧,體現了科技界傾注“三農”,依靠科技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必將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本書為叢書中“農產品加工系列”中的一本,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對油料加工原料的要求、油料加工技術與設備、油料貯藏技術與方法、油料加工質量控制等。本書適合廣大農民閱讀。
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 目錄
(一)我國油料產地生產概況
(二)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區域布局
(三)我國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面臨的環境
二、對油料加工原料的要求
(一)對大豆加工原料的要求
(二)對油菜籽加工原料的要求
(三)對花生加工原料的要求
(四)對葵花籽加工原料的要求
(五)對芝麻加工原料的要求
三、油料加工技術與設備
(一)大豆油加工技術與設備
(二)菜籽油加工技術與設備
(三)花生油加工技術與設備
(四)葵花籽油加工技術與設備
(五)芝麻油加工技術與設備
四、油料貯藏技術與方法
(一)大豆貯藏技術與方法
(二)油菜籽貯藏技術與方法
(三)花生貯藏技術與方法
(四)葵花籽貯藏技術與方法
(五)芝麻貯藏技術與方法
五、油料加工質量控制
(一)大豆加工質量控制
(二)油菜籽加工質量控制
(三)花生加工質量控制
(四)葵花籽加工質量控制
(五)芝麻加工質量控制
食用植物油生產質量控制相關標準
大豆油GB1535—2003
菜籽油GB1536—2004
花生油GB1534—2003
葵花籽油GB 10464—2003
綠色食品食用植物油NY/751—2003
食用植物油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國質檢監[2005]15號)
參考文獻
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 節選
二、對油料加工原料的要求
(一)對大豆加工原料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大豆育種在注重提高品種豐產性、抗性的基礎上,已開始重視發展大豆的品質問題,已育成了一批高油大豆專用品種。對于油料加工來說,主要是選擇高油大豆專用品種,高油大豆是高含油量大豆的簡稱。我國大豆籽粒的含油量,從總體看約為20%,但隨著地區不同含油量也有差別,如東北春大豆區的含油量約為20%,黃淮海夏大豆區的含油量約為18%,南方大豆區的含油量約為16%。這就表明了我國高油大豆具有區域性。隨著大豆育種工作的進展,我國的大豆育種專家把大豆含油量水平普遍提高了一步,育成了許多含油量22%以上的品種,黑龍江省的大豆育種專家還育成了一批含油量達23%以上的品種。總之,高油大豆是相對一定地區而言的。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是高油大豆的生態適宜區,也是我國*大的大豆主產區,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一半。
脂肪和蛋白質都是光合作用的次生產物,在大豆籽粒中的油分也就是脂肪。光合作用的初生產物是碳水化合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形成脂肪,在另一些條件下可形成蛋白質。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脂肪是在雨量偏少、天氣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比較大的條件下形成的,相反蛋白質是在雨量較多、氣溫較高、日照較少、晝夜溫差較小的條件下形成的。這就說明了為什么大豆含油量在東北較高、在黃淮海居中、在南方偏低的原因。高油大豆品種作為專用品種,只有形成批量才能進入市場,獲得競爭優勢。……
油料產地加工與貯藏 作者簡介
王國扣,男,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縣,1978年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2000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加工專業,碩士學位。一直從事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糧油加工等不同領域中的試驗研究、設備研制、工程設計、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行業技術研究、標準化研究等工作。“十五”以來,主持和參加部級課題10余項,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現任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總公司行業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年鑒》編輯部副主任,機械工業食品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全國機械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高級工程師。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